站内搜索:

成渝铁路的世纪变迁

2022-08-03 10:27:30来源:红岩春秋杂志社



邓朝军


1952年7月1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成渝铁路全线通车。这是新中国第一条铁路,也是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完全用国产材料建成的铁路。

这一天,重庆火车站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大会现场喜气洋溢,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将绣有毛泽东题词的“庆贺成渝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天成路”锦旗,赠给西南铁路工程局。与此同时,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在成都通车大会上宣布,成渝铁路“在短短的时间内已经修筑成功,并从今天开始就要全线通车了”。

成渝铁路见证了巴蜀儿女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历程,实现了川渝人民长达半个世纪的愿望。70年后的今天,铁路网已遍布华夏大地,成渝铁路成为新中国铁路建设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晚清保路风云跌宕

清末,我国开始在四川筹建铁路。

彼时,清政府历经列强轮番侵略,在内外交困之下风雨飘摇。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亡国危机迫使其实施新政,包括改革官制学制、奖励工商、举办企业等。

四川总督锡良是改良派,他认为西方各国铁路修到哪里,势力就延伸到哪里,因此不能自失其利、自削其权,不能将筑路权交予洋人。而四川作为天府之国物产丰富,却道路不畅、百货不通,所以要自主建设川汉铁路。

1903年7月,锡良奏议,“是川汉铁路关系川省犹小,关系全局实大。为今之计,非速筹办不可……再四思维,拟仿京张铁路章程,由川省设立川汉铁路公司”。其中,清政府规划的川汉铁路西段就是成渝铁路。9月23日,清政府颁发上谕,“著锡良体察情形,妥筹办理”,同意开办川汉铁路。次年,川汉铁路公司在成都岳府街成立。

川汉铁路最初由政府出资主导建设,即所谓“官办”,陆续开展了部分工作。1906年,公司决定川汉铁路从宜昌至成都分段修建,聘请川籍留美工程师胡栋朝、陆耀庭负责勘测线路。勘测预估全长1193公里,需工程款7572万两白银。

从当时全国的铁路建设看,浙路、齐路、皖路、苏路等均为官办。而川汉铁路因路股款项不清,地方官绅群起反对,于1907年3月4日改为商办,公司更名为“商办川省川汉铁路有限公司”。公司坚持国人自主原则,《集股章程》第一条即明确规定“不招外股,不借外债,是以专集中国人股分”。

遗憾的是,随着清政府将铁路由商办收归国有,川汉铁路由此走上穷途末路。

铁路收归国有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西方帝国主义持续施压图谋路权,二是政府财政吃紧没有资金续修。早在筹办之初,美、英、法、德等国即觊觎中国铁路。1903年8月12日,美使康格致庆亲王奕劻照会,语含威胁,称十多年前就呈请修筑此路,“美国公司既呈请在先,此路如息借洋款,或允外人修筑时,当先向美国公司磋商”。1904年英国公司复请,此路如须借洋款时,望先与英国公司商借。法国驻重庆领事缠着地方政府,称“于此事不厌反复筹商”。

1911年1月,清政府度支部、邮传部库空如洗,朝廷认为除借款外实无他法。盛宣怀就任邮传部尚书后,正式提出把各省商办铁路“收归国有”“借款兴办”。朝廷派出督办大臣端方,准备强行接收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的商办铁路。5月,清政府实施“干路均归国有”政策。盛宣怀奉命与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正式签订《湖北湖南两省境内粤汉铁路、湖北省境内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将粤汉、川汉铁路拍卖,从而激起大规模的群众保路运动。

1911年6月17日,川汉铁路公司在成都召开2000人大会,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发动全川民众奋起保卫路权。重庆及各府州县纷纷响应,成立保路分会。保路同志会高举“破约保路”旗帜,迅速动员全省民众罢市罢课,一时“千里上下,府县乡境,一律罢市”。

为控制局势,四川总督赵尔丰于9月7日以磋商路事为名,诱捕保路同志会和股东会的领导人蒲殿俊、罗纶等人,同时封闭保路同志会和铁路公司。数万成都群众闻讯,聚集到总督衙门请愿。赵尔丰不顾民意,竟下令枪杀请愿群众,造成死32人、伤数百人的“成都血案”。

血案发生后,赵尔丰下令全城戒严,封锁消息。同盟会员曹笃、龙鸣剑等制作大量小木片、小竹片,上书“赵尔丰先捕蒲罗后剿四川,各地同志速起自保自救”,投入锦江顺水传讯各地。消息迅速传遍全川,各地反清斗争顿时成为燎原之势。清政府随即命端方从武汉带兵入川镇压,导致湖北兵力空虚,反而促成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当天,清廷仍发出上谕,确认收铁路归国有。

然而,从开始谋划到清政府灭亡的九年间,川汉铁路的进展极为迟缓。1909年9月,清廷邮传部奏派该部参议、四川人李稷勋为驻宜昌总理,总工程师詹天佑率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奔赴宜昌。11月宜昌至秭归(原名归州)段开工,1911年随辛亥革命爆发停工。《重庆市志·铁路运输志》称,“仅完成工程列车走行线路17.3公里,不能通车的线路43公里”,而成渝段寸土未动。

民国筑路时启时停

民国初年,军阀连年混战,四川没有条件实施大工程建设。后经重新谋划启动,成渝铁路建设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932年至1933年,周道刚主导的“成渝铁路筹备处”筹议时期;1934年至1941年,国民政府铁道部主导的成渝铁路工程局动工建设时期;1942年至1945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全面停顿时期;1946年至1949年,再次复工又停顿时期。

1932年,四川原督军周道刚倡议修建成渝铁路,得到各界响应。计划经费约2千万元,由四川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三位军长预征粮税款,并组成成渝铁路筹备处,周道刚出任委员长。

周道刚组建勘测队,聘请铁道工程专家蓝田为队长,负责勘测成渝铁路路线。筹备处议定了详细的建筑办法大纲,主要包括:依据重庆到成都的东大路旧道,而以不占用已成的成渝公路为原则,全长500余公里;采用广距车轨(轨重每码六十磅以上,轨间距尺又八寸半);工程费和地价合计4500万元。正在筹划施工时,当年10月,刘湘、刘文辉爆发争霸四川的军阀混战,工程被迫停顿。

1933年9月,刘湘在“二刘大战”中胜出,全面统一四川军政。刘湘入驻成都后,与法国人商议修建成渝铁路,并签订合同。国民政府为控制和主导西南,拒绝批准该合同,草约只能作废。

随着刘湘归顺蒋介石政府,成渝铁路被纳入国民党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铁路干线计划。1933年,国民政府成立“川黔铁路(特许)股份有限公司”,把成渝铁路作为川黔铁路北段。1935年,国民政府铁道部成立新路建设委员会,以“成渝铁路筹备处”名义在南京筹备组织测量施工。

1936年,勘查队长陈祖贻绘制选线示意图和勘査报告,呈报四川省政府后进行定线测量。6月,成渝铁路工程局在重庆成立,后隶属川黔铁路股份有限公司。

11月,测量队完成勘测工作,并提出甲、乙、丙三条路线方案。三条路线中,方案乙南道(一)是东大路的旧道,路程最短,经济价值最大。但最大问题在于,出重庆要通过青木关大山,到成都要通过龙泉驿大山,增加了工程困难。为避过这两处大山,最终决定选取方案丙南道(二),由巴县经江津、永川、大足、荣昌、隆昌、内江、资中、资阳、简阳、金堂、新都、华阳到成都,全长530公里。

拟定施工纲要及测量施工方案后,确定边测量边施工。主要施工地段为重庆至内江段,具体分为七个总段,各总段下设三个分段。

1937年3月15日,重庆车站和九龙坡码头首先动工。4月中旬,第一总段的土石方工程和内江椑木镇的沱江大桥开工。到七七事变前,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总段均已开工实施土石方工程。当年“铁路工程进展迅速”“成渝铁路实施工赈”等消息不断见诸报端,认为“计两年半完成,至民国二十八年即可通车”。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希望在一年内提前完工。8月,蒋介石训令沿线各县大力协助赶修。因建材缺乏和运输困难,川黔铁路公司认为全线通车很难实现,开始采取逐段通车的紧缩政策,想以现有资金完成已经开工的工程,以免受损失。1938年10月武汉沦陷,从法国进口的材料运不进来,同时川黔铁路公司的资本已经用完,导致各段陆续停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由法国运到香港的几千吨铁轨来不及运入内地,全部落入敌手。川黔铁路公司逐段通车的计划随之破灭,工程全部停顿。从此,成渝铁路工程局迁至内江留守,主要工作是养路,保护和维持半成品工程。

成渝铁路施工4年,实际开工为重庆至内江段约200公里,完成总工程量的24.9%。

1946年10月,国民政府为准备内战加速了复工进程,重组成渝铁路工程局,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工程施工。1947年2月,四川省组织“成渝铁路权益保障会”,反对川黔铁路公司垄断路权,要求公司改组。到5月,因欠缺工款、机构紧缩,工程处于瘫痪状态,国民政府行政院将成渝铁路改归国营。

此后,随着国民政府在解放战争中日趋崩溃,成渝铁路在民国时期再也没能启动施工。

这一时期,成渝铁路主要在勘测、设计和土石方、路基、小桥、涵渠等施工,复工后仅完成预算工程总量的9%。《重庆市志·铁路运输志》记载,到1949年10月,成渝铁路复工4年,共用法币1.49 亿元,金圆券24.4亿元,银元25.5万元,约合大米13亿斤,连同前期共完成工程总量的34%,共计完成土石方881万立方米,小桥178座,涵渠598座,未铺设一根钢轨。

新中国开路突飞猛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国家在经济极度困难的情况下,用两年时间修好成渝铁路,创造出了建设奇迹。除党中央的高瞻远瞩和英明决策外,熟知成渝铁路历史的邓小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49年六七月间,在率二野挺进大西南前,邓小平两次专程到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家中,拜访其堂兄、著名兵工专家陈修和,商谈成渝铁路的修筑问题,并请陈修和物色兵工技术人才,写一份关于修建成渝铁路的意见书。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12月7日,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成渝铁路工程局。年底,邓小平主持西南局常委会,把成渝铁路工程重新提上议程。

1950年2月8日,经邓小平提议,筹备中的西南军政委员会作出重大决策,“以修建成渝铁路为先行,带动百业发展,帮助四川恢复经济”,随后向中央请示修筑成渝铁路。党中央和毛泽东很快批准修筑方案,专门调拨一亿斤大米作为工程的第一次投资,并指示“依靠地方,群策群力,就地取材,修好铁路”。

6月15日,成渝铁路在重庆正式开工。邓小平在开工典礼上说:“我们进军西南就下决心要把西南建设好,并从建设人民的交通事业开始做起。”时任西南铁路工程局局长赵健明回忆,成渝铁路开工的消息一经公布,“全川沸腾了,中老年人回忆当年的保路运动来对比新旧社会,青年人则奔走相告,提出要为修成渝铁路尽一份力”。西南军区军工筑路第一总队总队长李静宜,从贺龙手中接过“开路先锋”大旗,立即开赴九龙坡工地,最先启动施工。

随后,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个军区各组成1个总队,连同第一总队,共计30174人。同时接收失业人员及城市贫民18981人,编入筑路大军。当时,常有土匪骚扰工地。军工们一面筑路,一面剿匪。至11月初,因抗美援朝需要,部队完成第一期工程任务后奉命调回,工程转由民工继续修筑。

11月25日,西南军政委员会召集各行署、专署、县党政代表举行民工筑路会议,成立成渝铁路民工筑路指挥部,动员10万民工修筑成渝铁路。施工期间,民工最多时达10.75万人。

成渝铁路建设始终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铁轨所需钢坯,由鞍山调拨5.6万吨从水路运来,由重庆101厂(今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轧制。全线所有机车、车辆,均系铁道部从全国各铁路局调拨。由于成渝铁路与省外铁路未能联接,调拨的机车、车辆先集中在汉口江岸和武昌车站进行检验,解体后由长江水运进川。当时,长江航运部门没有大型船只可以承载修筑成渝铁路的大件物资,贺龙向总参提出从海军调用登陆艇,将所需的机车、车辆全部从汉口运至九龙坡码头。

铁路建设中坚持就地取材。石材方面,新建28座隧道边墙全为石砌,隧道拱圈有23座是石拱,全线共有石拱桥827座。木材方面,西南铁路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达,专门主持召开全川“枕木会议”,动员组织各地农民采伐枕木,最终运来枕木计129万根。有人送来木材不要收条就走,有的老农甚至把寿木都贡献了出来。

技术人员发挥所长,保障了工程质量。铁道选线专家蓝田从1917年开始从事铁路工作,几次进入成渝铁路工程局又退出。决定修筑成渝铁路的消息一宣布,年过花甲的他重新焕发青春。经过反复精测和比较,他提出将此段线路改为出成都经洪安乡、越柏树坳、沿小溪至沱江边接乱石滩的方案。新方案缩短线路23.8公里,为国家节约材料和施工费用150亿元(旧币)。总工程师萨福均对技术报告严格要求,“一个字也不能马虎”。资阳工务段长谭其芳,因资阳线经过黄鳝溪一段河床极不稳定,确定桥址有困难,反复研究勘测后决定改用新线,避免了线路水患。

为提高筑路民工积极性,实行收方计价、支付大米的办法。九龙坡上游村村民冯世清、皮开富回忆,“民工的伙食是三菜一汤,后来增加为四菜一汤,牙祭也从每月2次增加到4次。民工的工资以大米计算,每个工日发给一升二合大米(约合1360克)”。大足一大队四中队民工刁绍周,为躲避抓壮丁装哑巴长达8年,通过宣传教育,他一开口就说“不完成任务我决不回家”。民工普遍认识到“过去为反动派修铁路,现在为我们自己修铁路”。

施工中开展“劳动创模”“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突击竞赛”等运动,以提高功效、加快进度。抗美援朝期间,工地提出“抗美援朝,多挑三挑”口号,工效从6月的120.5%逐月提高到10月的177.5%。民工谢家全创造“压引放炮法”,每立方米炸药量节约一半,还增加了威力。颜绍贵创造“单人冲钎法”,工效由两人日钻8米提高到24米。肖光瀚在单人冲钎基础上改进冲钎技术,针对不同硬度的石层旋出不同形状的炮钎,创造出单人每天49.76米的纪录。工人们还创造改良各种打夯机械、滑板运石、活动道岔等小型机具。

民工中文盲、半文盲比重很大,为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工地上开展扫盲运动。工人们提出“工地是战场,工地是课堂”,把字写在工具、门板、木柱上,互问互答。1952年2月,九龙坡码头管理所开展速成识字班试点,职工中85%摘掉了文盲帽子。5月7日,九龙坡地区举办第一所铁路工人政治夜校。通过扫盲运动和政治动员,民工工作情绪高涨。全线民工发扬艰苦勤劳作风,比计划提前一月完工,为国家节约36亿元(旧币)。

1950年8月1日,工人们从大渡口向九龙坡铺轨,接通长江码头。10月1日,编号1519的第一台蒸汽机车在九龙坡站点火试车。1952年6月13日,铁轨铺至成都,任务提前完成。总计完成正线铺轨505公里,侧线137公里。全线总造价为19512万元。

1952年7月1日,重庆、成都两地同时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1周年暨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典礼,各级领导纷纷题词祝贺。周恩来题词“修建铁路,巩固国防,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朱德题词“庆祝成渝铁路完工,一定要把天成铁路修好,并把川黔滇桂湘等铁路联系起来”。邓小平题词“庆祝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刘伯承在嘉奖令中说,成渝铁路“实现了毛主席与中央人民政府批示的建设计划,达成了西南人民四十多年来的殷切期望”。当天,成渝铁路全线开办临时运营,开行直达旅客快车、客货混合列车、货物列车各1对。

新时代铭记丰功伟绩

成渝铁路的建成,改变了四川“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面貌,重塑了四川的运输结构和沿线城市发展格局,对成渝两地,对四川以及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成渝铁路建设能有如此壮举,离不开广大军民的贡献和牺牲。建设中涌现出90个模范单位,11209名模范个人。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发布的资料显示,成渝铁路建设中,因公死亡100人,非因公死亡152人,残疾108人。因施工受伤的更是不计其数。

为纪念修筑成渝铁路的10万民工的功绩,缅怀在筑路中献身的民工英雄,1952年9月16日,西南铁路工程局决定在四川省内江市梅家山修建“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次年又在纪念堂前修建“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1953年11月28日,西南铁路局拨款为筑路民工修建纪念堂,今遗存“江津区民工筑路纪念堂建修记”石碑,缅怀在筑路中献身的38名民工英雄。碑文记载,“在修路中由于不避艰险,紧张工作,因公受伤成疾牺牲之民工更将功绩长存。全县通车以来,沿线城乡物资交流、土特产空前活跃,怀想民工修筑成绩,特拨款建堂以资纪念。并将因公死亡者姓名刻石,永垂不朽”。

成渝铁路通车以来,沿线丰富的物产源源不断地运往祖国各地,城乡经济得到飞速发展。通车当年,运输货物175万吨,运送旅客318.1万人次。成渝铁路通车后,输入货物成本下降,成都市仅百货一项就有2327种商品降价,平均下降7.1%。四川地区的大米、柑橘、蔗糖、生猪等农副产品,以及钢铁、化肥、水泥、煤矿等工业产品开始运出。此后,运力逐步提高。1987年底,全线电气化建成通车,年输送能力提高到1300万吨。1990年运送旅客2077万人次。

成渝铁路大大缩短了成渝之间的通达时间。1995年,成渝列车第一次进行大幅提速,车程缩短为14个小时左右。2006年,遂渝铁路通车,成渝列车改道遂渝、达成铁路运行,运行时间缩短为4个半小时。2015年,成渝高铁正式通车,运行时间缩短到2小时内。2020年,成渝高铁提速至350公里每小时,双城之间实现1小时公交化运营。

成渝铁路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推动者。如今,以成渝线为主轴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如火如荼,成渝铁路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走向更加高速便捷的新时代。

 

编辑/王尧

 


== 附件下载==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