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张伯苓在重庆的“中国之问”为何鲜为人知

2022-01-04 16:00:43来源:红岩春秋杂志社



刘重来


张伯苓,著名爱国教育家。爱国,是他一生的主旋律。因为爱国,他创办南开学校,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他倡导体育,为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致力于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他是最早将奥运概念带入中国的先驱人物,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

众所周知,张伯苓有振聋发聩、影响深远的“爱国三问”和“奥运三问”。殊不知,1935年12月张伯苓在重庆两次讲演中曾有关于当时中国国情的发问。由于种种原因,这两次讲演内容当时未能广泛传播,甚至到了今天,仍鲜为人知。

“爱国三问”振聋发聩

“爱国三问”是张伯苓于1935年9月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发出的让师生自省自励的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爱国三问”言简意赅,震撼人心,表达了近代以来饱受列强欺凌、穷困落后的中国人 的爱国心声和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也彰显了张伯苓的高瞻远瞩和家国情怀。

1985年,著名心理学家、曾就读于南开大学的刘兆吉,在《我心目中的张伯苓校长》 一文中回忆了50年前聆听张伯苓发出“爱国三问”时的情景:

1935年9月17日,在南开大学秀山堂开学典礼(当时称始业式)上听校长讲话。……他以沉重的语调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看来很寻常的三句话,但在当时却激起了爱国青年心中如焚的共鸣,异口同声的喊出“是!”“爱!”“愿意!”声音在悲愤地回响。随后校长语重心长地讲要救国就要“努力干去”,而且要“苦干”“死干”,要“咬定牙根,紧张而又紧张向前努力”,要“公”、要“诚”、要“团结”。张校长的讲话,语言朴素无华,但打动了青年的心,这是一堂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张伯苓的“爱国三问”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评价。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南开大学考察时说:“这既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

无独有偶。就在张伯苓提出“爱国三问”后不久,同年12月,他在重庆的两次讲演中提出关于中国国情的问题。因为句句涉及中国问题,笔者将它凝练概括为“中国之问”。其问如下:

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吗?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吗?

中国是世界上物产最丰富的国家吗?

中国是弱国吗?

中国为什么是弱国?

张伯苓的“中国之问”不仅是三个月前“爱国三问”的深化,而且引导青少年从世界的视角来探究中国问题。

意义深远的重庆之行

张伯苓的“中国之问”,与他1935年底的一次重庆之行有关。

1935年12月,张伯苓作为全国禁烟委员,赴重庆出席全国禁烟会议。出发前,他对南开所处的险境做了深入细致的考量:“华北局势,危急万状,一旦有变,学校必不保。为谋南开事业推广计,并为谋教育工作 不因时局变化而中断计,决意在川设立分校。”为此,他决定趁赴渝之机,对在重庆创办南开分校进行一番实地考察。

张伯苓从天津到上海后,乘坐其好友、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公司轮船前往重庆。在船上,他看到长江两岸的秀丽景色,联想到国家的危难和此行的目的,不禁感慨万千,赋诗一首:

大江东去我西来,北地愁云何日开?

盼到蜀中寻乐土,为酬素志育英才。

12月10日,张伯苓与著名科学家任鸿隽及其夫人陈衡哲同船抵达重庆。当晚,卢作孚在民生公司大礼堂举行盛大欢迎会,张、任、陈三人应邀登台讲演。

在演讲中,张伯苓说:“中国人最需要的东西有两种:第一是大公,第二是努力更努力。”“大公的对面就是自私。中国人逐处都看见在为自己的利益打算,不惜牺牲社会,不惜牺牲国家。若是我们不将这自私的心理去掉,国家是永远没有希望的。”他还提到在轮船上向孩子们发出“中国之问”的故事:

有一次,我乘轮(船)旅行,在船上看见有六个小孩子,大约年龄是在十岁左右,很可爱。我便问他们:“世界上哪国最大?”他们说“中国”。又问:“哪国人最多?”他们说“是中国”。我又问:“哪国最弱?”他们迟疑了一会——其中有个较大的孩子答复我说:“是中国”。我又问他们:“中国地方大,人又多,为什么不强呢?”他们答复不出来。

张伯苓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确实难了点。但他并不急于用说教方式解答,而是巧妙地教孩子们玩一个小游戏,让他们从游戏中找出答案——

我教他们作(做)拉绳的游戏:将他们六个人分作两队,分握绳子的两端。一端四人,一端二人,教他们用力的拉。结果,四人一端的拉输了。我问:“这是什么缘故?”他们都说:“四人一端的不是共同用力。”于是,我对他们说:“中国地大,人多,敌不过外国,也就是不共同用力的缘故。”的确,这是事实,因为他们都各向一个方向拉,都为着自己用力去了。

通过这个游戏,张伯苓让孩子们懂得了“中国不强”的原因和团结一致才能凝聚力量的道理。

向学生发出“中国之问”

当得知张伯苓要在重庆创办南开分校时,卢作孚非常高兴。因为他正在北碚开展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在乡村建设蓝图中就有建小学、中学、大学之计划。如能请到大名鼎鼎的教育家张伯苓把南开分校建到北碚,真是再好不过了。于是,卢作孚盛情邀请张伯苓到北碚实地考察。

1935年12月12日,张伯苓在卢作孚陪同下来北碚考察时,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欢迎会上,他再次发表演讲。当他登上讲台,看到台下听众大多是兼善中学的学生,心情非常高兴,立即改变讲演方式。据当时《嘉陵江日报》报道:“各欢迎团体在大礼堂集合开了一个联合欢迎会,请张伯苓先生讲演。他一上讲台后,只有一片向学生问答式的亲切谈话,应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且他讲起来态度很亲切,精神很兴奋。”

该报道两次用“亲切”二字表达了现场的气氛。张伯苓对台下学生说:“我在南开办学时,在从前,总是喜欢和青年接近,而今到北碚来了,也遇着这样一回事,能够和青年不生疏,这是我的荣幸!”他亲切随和的话语 使全场学生顿时活跃起来。

接着,张伯苓开始以连续发问的方式向学生们发出“中国之问”——

他(张伯苓)问:“目前中国最大的问题为何?”学生答:“华北问题。”有的又答: “中日问题。”问:“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为何?”答:“中国。”问:“世界上富强国家所有的特产和原料,中国都有否?”答:“中国应有尽有。”问:“中国是否为世界上最大国家?”答:“是最大的国家。”问:“世界的强国有几(个)?”答:“英、美、法、俄、日、意、德七国。”

张伯苓问到这里时,表情严肃起来。他停顿了一下,环顾全场学生,又连续发问——

(张伯苓)问:“你们是何国人?”答:“中国人。”张伯苓先生乃说:“你们既然是中国人,为什么不说中国强呢?可见中国本来就不强,且可见不强的原因,并不是‘地’的问题, 乃是‘人’的问题。因中国在世界上,既为人口最多,又为物产和原料最富的国家,故也。” 张先生又问:“中国不强的原因安在?”中间有一个学生答:“自私自利,不求进取。”另一个学生答:“不讲究科学。”于是张先生最后又说:“不错,中国不强的原因,是由于‘自私自利’。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自己打自己,所以才不知道国家为世界上最大组织的团体。”

一生倡导体育、主张通过体育来强健中国人身心的张伯苓,以中学生极感兴趣的足球比赛来说明“中国不强”的原因——

打足球的人,一经失败,总推诿在把门身上。说是“把门的不会把守,足球才会打进来。” 而把门的也可以这样说:“你们当前卫和后卫的人,若不把球踢进球门,球何至进来呢?”这是证明球之所以打输,在输球的一队,是个人人都该负责的。

他以足球比赛的输赢和球员的心理活动生动地诠释——

倘中国人要谋自己的存在,也当是个人人在责任内去切实努力,才有希望。其方法便是要现代化,要讲究科学,要造成自己生存的工具,能够自给自足的方法。

在国难当头之时,张伯苓不断以“中国之问”来激发国人团结起来一致抗日的决心。

“中国之问”为何鲜为人知

人们也许会奇怪,为什么张伯苓的“爱国三问”广为人知,且一直以来都是持久不衰的热门话题,而同样彰显爱国精神的“中国之问”却至今鲜为人知?原因在于:

张伯苓此次重庆之行是参加全国禁烟会议,此时会议尚未召开,所以他的行止未引起重庆媒体关注。

张伯苓这两次讲演发生在民生公司和北碚民众举行的欢迎会上,是他的朋友卢作孚临时安排的,听众范围较小,因而没有引起外界和媒体的关注。

刊登张伯苓这两次讲演内容的报刊,只有民生公司主办的内部刊物《新世界》和北碚峡防局主办的地方小报《嘉陵江日报》。这一刊一报主要是在民生公司企业内部和北碚峡区内发行,发行量极少,当时外界媒体也未转载。

《新世界》和《嘉陵江日报》如今存世极少,知者不多。因此近些年来人们在整理编辑出版张伯苓的文集、全集时,这两个讲演内容都未收入其中。

正因为如此,张伯苓于1935年12月在重庆的两次讲演及其“中国之问”至今鲜为人知。

 


== 附件下载==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