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拓展国际物流大通道

2018-11-05 16:58:26来源:红岩春秋杂志社


田 姝


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内引外联,国际通道是关键。重庆以建设物流大通道为抓手,以开放为动力,在铁路、港口航运、航空等领域不断开辟国际新通道,将一个内陆城市推向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实现铁路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

为把重庆打造成为中国向欧洲出口商品的重要中转站和桥头堡,铁道部、国家海关总署与途经各国加强合作,在原新欧亚大陆桥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组合,并提升沿线各国、各地海关通关效率,打通了中欧班列(重庆)国际联运大通道。

该通道运行路径从重庆始发,经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向西过北疆铁路到达我国边境口岸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再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至德国的杜伊斯堡,全程11179公里,是重庆全球笔记本电脑基地产品、机电产品、汽车配件快速运往欧洲新的战略通道。这条由沿途六个国家铁路、海关部门共同协调建立的铁路运输通道,占据中欧班列主导地位,其运行费用比航空节省,运到时限比海运缩短,安全性更高,通关更便捷。

2010年12月7日,重庆、乌鲁木齐两地海关在渝签署了《关于建立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出口转关监管机制的协议》和《区域通关改革合作备忘录》。渝乌两地协议的签署,使国际铁路大通道转关运输更加顺畅,经该线的出口货物实现了“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渝乌两地实现通关后,重庆企业从新疆的阿拉山口口岸和霍尔果斯口岸进出口货物,可直接在重庆海关办理申报手续,货物到达口岸即可办理验放手续。这使重庆企业跨关区通关更加便捷高效,大大减少了企业在内陆与口岸之间往返奔波的管理、物流成本。

自中欧班列(重庆)铁路顺利通车以来,尤其是随着重庆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货运量大幅提高,物流条件日趋成熟,每周都有班列从重庆开往欧洲,而且日益常态化。此通道不仅打破了中国传统以东部沿海城市为重点的对外贸易格局,加快实现了亚欧铁路一体化建设,搭建起了重庆与沿途国家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往桥梁,而且彻底改变了重庆内向型经济结构,对重庆发展世界性产业集群、成为内陆地区的开放高地功不可没。

为更好的推进通道建设工作,2012年4月,在铁道部、海关总署的关心支持下,在重庆市政府以及经信委、物流办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推动下,由中铁、俄铁、德铁、哈铁、重庆交运集团合资组建的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公司成立后,积极创新,拓展运营模式,在公共班列开行、铁路货源组织、“1+N”的分拨体系建设、国内外场站建设、汽车整车进口、国际邮包运输、跨境电商运输、班列提速降费方面均有重大突破。通过多元化发展,不断夯实中欧班列(重庆)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成为重庆“走出去”的靓丽名片,同时也是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抓手。截至2017年底,中欧班列(重庆)累计开行班列数超1500列,承担起了该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节点作用,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

2017年9月25日,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渝黔桂新”南向铁海联运通道常态化运行班列首发,吹响了重庆拓展大通道的号角。这是在商务部等国家部委的统筹指导下,由重庆、广西、贵州、甘肃四地政府和相关企业共同努力推动的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之一。通过“渝黔桂新”南向通道,货物从重庆铁路口岸出发,利用铁路运输方式,经广西钦州港,海运至新加坡等东盟各主要港口。运输时间相比传统江海联运至东盟地区,国内段运输即可节约10-13天,至东盟主要港口全程可提前10-15天。此通道还可连通国际海运网络,辐射全球。

“渝黔桂新”南向通道常态化运行班列的开行,不仅为西部各省区市开辟了一条最便捷的出海物流大通道,还实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及长江经济带在西部地区的有机连接,对于构建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新格局,加强与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区域经贸合作,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重庆作为通道运营中心,将更好地发挥出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资源要素集聚辐射作用,助推重庆加快形成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推动我国西部地区与东盟及其他国家更高水平的互联互通。

打造西部地区最优出海通道

重庆是西部地区惟一拥有长江黄金水道的大城市,行政区域内85%以上的进出口货物通过长江到达世界各地,周边省市大量货物也通过重庆中转沿长江出境。同时,重庆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每年箱量以较高速度递增,港口聚散辐射作用日渐显现。为此,重庆致力于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以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出海优势和作用。2008年,江海直达试运行成功,重庆至日本、韩国的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及重庆至台湾的集装箱班轮航线实现水水中转、江海直达。

此外,重庆还着力建设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物流港口体系。在重点建设主城寸滩、果园、东港、黄磏等四大港区的同时,万州新田、涪陵龙头、永川朱沱、江津珞璜、忠县新生等一批区县重点港区也加快步伐。

其中,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核心区域的果园港,是我国最大的内河水、铁、公联运枢纽港,采用通常海港才有的直立式码头,占地4平方公里,分为港前作业区和后港物流园区。2008年以来,随着重庆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目标定位,以及两江新区的成立,果园港历经多次规划调整,于2013年12月5日开港。如今,果园港是国家发改委、交通部、市政府重点规划建设的第三代现代化内河港区,总投资超过100亿元,是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的又一标志性工程。果园港距重庆朝天门30公里,距渝怀铁路鱼嘴中心站5公里,距江北国际机场15公里,绕城高速横贯港区,在交通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货物在果园港实现空、水、铁、公联运无缝连接。

2016年,果园、龙头、新田等港区采用PPT、政府参股等多种合作方式,铁水联运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主城果园港区“前港后园”功能基本形成,江津珞璜、涪陵龙头、万州新田等港区建设加快,丰都水天坪港区一期工程基本完工,武隆白马港区实现开工。全市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94亿吨、410万标箱。2017年12月28日,中欧班列(重庆)首次在果园港开行,中欧班列(重庆)与长江黄金水道之间实现无缝衔接。

开辟空中国际航线

重庆不断强化航空基础设施,完善空中通道网络,民航客货运输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显著增强。至2011年底,已经形成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和万州、黔江“一大两小”民航机场的格局。

2012年8月,江北国际机场正式启动第四期扩建,即东航站区和第三跑道工程,2017年8月建成投用。从而使江北国际机场共拥有三座航站楼、三条跑道;停机坪166万平方米、机位209个、货运区23万平方米;可保障年旅客吞吐量4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10万吨、飞机起降37.3万架次;共开通国内外航线258条,通航城市158个,其中国际及地区航线59条。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东航站区及第三跑道建设,是重庆市加快建设国际航空枢纽的重点工程,有利于牢牢把握重庆的战略定位和功能定位,推动重庆市交通内畅、外联、互通;有利于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新格局,进一步畅通“外联”渠道,加快对外大通道建设,健全铁公水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实现“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在重庆贯通融合;也有利于加快建设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切实提升重庆集聚辐射功能,对于重庆进一步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国际大通道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重庆市政府发布《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提出,着力提升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枢纽集散功能,引导和推进临空指向强的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集聚发展,着力构建以航空运输为基础、航空关联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推动产业与城市融合协调发展,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为重庆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的西部中心枢纽、西部开发开放的战略支撑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红岩春秋》)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