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綦江县拨乱反正

2017-05-16 09:35:14来源:重庆党史网

 

中共綦江县委党史研究室

 

“文化大革命”使綦江县遭受了深重的浩劫和灾难。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正确的路线被抛弃,人们的思想被搅乱,是非被颠倒,党的优良传统被破坏,民主法制和社会主义道德被践踏,全县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和干扰,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1976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綦江县县委和全县人民决心以“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把“文革”给綦江造成的巨大损失夺回来。綦江县委根据中央和省、市委的部署,采取一系列措施,从组织建设、思想建设、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进行拨乱反正,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得到确立,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各行各业开始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开展“揭、批、查”运动,清除帮派骨干分子

197610月开始,根据中央指示和省、市委部署,綦江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揭发、批判、清查江青反革命集团罪行的运动(简称“揭、批、查”运动)。

1977122日,为了推动运动的深入开展,县委召开了全县揭发批判“四人帮”的群众大会。县城为主会场,各区设分会场,共计3万余人参加。会上,县委副书记杨殿贵作了“全县军民进一步行动起来,彻底揭发、批判、清查‘四人帮’反党集团的动员报告,县机关、工交、财贸系统的12位同志作了大批判发言。至当月底止,县委举办揭批“四人帮”的培训班7期,有3134人参加培训,其中干部1100多人,工农理论骨干2000多人。农村公社、县级公司以上召开批判会11494次,参加人数达925315人次。这次会议以后,全县各级党组织,按照县委的部署,进一步掀起了深入揭批、清查“四人帮”及其在綦江的帮派体系的高潮。11月底,全县基本查清了綦江地区与“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有牵连的人和事,挖出了参与“四人帮”阴谋活动的骨干分子,基本摧毁了綦江地区的资产阶级帮派体系。在揭、批、查过程中,县委本着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的原则,按照针对“什么是帮派分子”订出的三条具体政策杠子,对清查出来的212人逐一进行审查。对说了错话、做了错事的有155人,经过学习,提高认识讲清问题的,给予处分;对5名帮派骨干分子,其中3名犯有严重罪行,按“双打”政策定性打击,另外2名帮派骨干分子于19783月报请市委批准,撤销了县委常委职务,并清除出党。

19793月,綦江的“揭、批、查”运动结束。对5名帮派骨干分子的最后定性处理一直延续到19833月。“揭、批、查”运动对“帮派”分子的界定处理是非常正确的,达到了团结95%的干部和群众,打击了极少数最顽固的“帮派”骨干分子,调动了群众的生产和工作积极性目标。因此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工农业生产,同时为实现党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扫清了障碍,创造了条件。

二、整党整风,纯洁组织

按照省、市委部署,县委在“揭、批、查”运动中开展了整顿教育工作,使广大党员分清了是非,增强了革命团结,统一了思想,纯洁了组织,从根本上达到了清除“四人帮”流毒和影响的目的。

(一)“一批两整顿”

197710月至19791月,根据中央、省市部署,全县开展了“一批两整顿”运动。全县农村分三批进行。197710月至19781月第一批开展的单位占228%19782月至年底第二批开展的单位占38%,剩下的为第三批,于1979年开展完毕。机关、厂矿、财贸、文卫等企事业单位从1977102日开始试点后,分批于1979年初全部搞完。参加第一批县级机关整党整风的就有17个单位,26个党支部,542名党员,占职工总数的663%,其中县委常委和部委局领导干部107人。这个运动,坚持“三要三不要”的原则,着重解决“四人帮”破坏而造成的思想不纯、作风不纯和组织不纯的问题,通过运动的深入开展,增强了党性、党的观念、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恢复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达到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的目的。

(二)县委常委小整风

为了解决常委内部受帮派体系影响的问题,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县委常委于1977421日至27日开展了“常委小整风”。整风以学习和揭批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学习的基础上,揭发批判了“四人帮”破坏党的一元化领导的罪行,揭发批判了个别常委搞帮派体系的严重错误。个别说错了话、做错了事的常委作了自我检讨。每个常委进行了自我总结,互相交心通气,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县委各部委、群团组织负责人也列席了整风。同年926日,县委做出整党整风部署,要求整党与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结合起来,着重思想整顿,重点是整顿领导班子。此后不久,县委根据常委整风的经验,对各区、社、工交、财贸、文卫系统的领导班子通过小整风形式,分期分批进行了初步整顿、调整和充实,解决了基层领导班子内部的帮派体系和“软、懒、散”问题。

(三)加强对党员教育

“四人帮”在“文革”中严重破坏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破坏了党的原则,另立党员标准,制造了许多混乱,严重侵蚀了党的肌体和党员的思想。19772月中旬,县委抽调县区社干部1500多人,组成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在13个公社两个场镇133个大队976个生产队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经过半年的基本路线教育运动,斗争了少数有破坏活动的地富反坏分子,打击了一批现行反革命分子和刑事犯罪分子,查处了贪污盗窃和投机倒把等金额10万余元,粮食78000多斤,整顿了社、队领导班子,解决了渗透在领导班子内部的帮派体系;同时,还发展了共产党员202名、共青团员450名。19782月中旬   根据省、市委在农村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运动的部署,县委抽调了县、区、社干部1130人,组成工作团、队,用11个月的时间,先后在泔水、石壕、东溪、郭扶四个区的22个公社、198个大队、1948个生产队和城关镇部分单位,进行了两期基本路线教育。第一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狠抓斗敌批资,整顿社、队领导班子,解决农业学大寨的方向道路问题。第二期,中心是贯彻中央〔197837号文件《中央转发湖南省湘乡县委报告的批示》、42号文件《中央转发陕西省委“关于旬邑县少数干部强迫命令违法乱纪问题的调查报告”》,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解决农民不合理负担和干部作风等问题。第二期基本路线教育同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有共同的语言,克服了过去脱离群众切身利益和愿望、脱离促生产单纯搞“政治运动”的倾向,所以这次运动,深受群众欢迎,其效果大大好于以往的基本路线教育运动。1978616日开始,县委按照省委组织部《关于加强党员教育的意见》,分期分批对全县共产党员进行了培训。这次培训以彻底肃清“四人帮”及其帮派分子的流毒和影响为目的。至10月底,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农村党支部正副书记培训结束,然后各公社党委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又对全体党员进行了培训。19806月初至10月中旬,县委组织部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章》(修改草案)为内容,对全县共产党员普遍进行了一次轮训。农村党员以公社为单位集中听辅导课,回大队以支部为单位讨论;机关、城镇和企事业单位的党员,脱产集中训练几天。全县25585名党员参训率达99.2%19811月至12月,县委对全县党员先后采取各种形式进行了两次轮训:一次是学习和贯彻中央〔19812号文件,普遍采取以会代训的方法进行;一次是学习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主要是举办学习班。通过轮训,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增强了团结,涣散软弱的状况有所改善,党员作风有了一定的好转,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同年,县委通过党校轮训了县管干部1348人中的905,同时,各级党组织分别举办了各种形式的训练班共60多期(次),轮训了干部2000多人次。通过轮训,使各级干部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政治理论和文化知识、业务管理水平。19823月至6月,县委组织开展对全县党员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三性教育”)。县委集中区、社(镇)管党书记、组织干部和县属各部、委、办、局党组(党委)书记和人事干部,分期分批集中轮训,并在党校举办了“四大”机关(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党员训练班。县委书记、副书记分别授课。同时,结合“三性教育”对农村基层组织进行整顿,重点解决了大队党政领导班子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

三、摆脱“左”的思想束缚,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76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按照中央和省、市委部署,綦江县委组织全体干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深入揭批“四人帮”篡党夺权的罪行及其反动的思想体系,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澄清被“四人帮”搞乱了的路线是非、思想是非、理论是非。经过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全县干部群众端正了指导思想,统一了认识,恢复了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

(一)组织政治理论学习

19777月以后,綦江县委宣传贯彻党的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展“一批两整顿”,进一步深入批判“四人帮”肆意歪曲、篡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罪行,提倡完整地而不是零碎地,准确地而不是随意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綦江县委以清除多年来极“左”路线的思想影响,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主要课题,加强干部理论学习。其中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认真解决他们对落实政策,解放干部,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等方面的认识问题。以适应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后,实行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的需要。1978年下半年,县委组织干部学习政治经济学。全县分甲、乙两组进行。各区和县机关各局中心学习小组为甲组,学习人民出版社内部发行的《马列著作选读(政治经济学)》。其余干部为乙组,学习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播送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讲座》,结合毛主席有关著作,引导干部理解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的道理。19793月初,县委宣传部发出文件,要求在职干部认真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围绕党的工作重点转移这个中心,认真理解安定团结和按经济规律办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年5月,县委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开展学习活动。要求全县党员干部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科学和政治规律;学习经济理论,学会按经济规律办事;学习哲学理论,弄懂马克思注意所揭示的认识规律。

(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真理标准问题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大是大非的问题。綦江县委根据省、市委的安排部署,于19799月下旬,在全县集中时间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924日至29日,綦江县采用以会代训的形式,集中县机关各委、办、室的干部和各局正副股长以及各公司正副经理以上干部,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学习讨论,通过学习毛主席有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方面的著作和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上的讲话》,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武装人们头脑,清除“两个凡是”的影响,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恢复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辨正唯我主义的思想路线。

(三)统一思想认识

1980年,在宣传贯彻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精神中,綦江县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作为主要内容,除在全体干部和党员宣传贯彻外,还在县内中学生中开展了大好形势的教育,坚信党的领导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以开阔眼界,增强对党的信赖。中央《关于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即<1980>75号文件)下达后,县委办公室翻印文件全文,下发到生产队,原原本本向群众宣读。接着县、区、社层层举办骨干学习班,学好文件精神,明确政策界限,再向群众宣传讲解。这次学习,从上至下都是一次联系实际,解放思想的大讨论。通过学习,使广大干部弄清责任制和所有制的关系,所有制和经营责任制的分离以及生产劳动必须与经济利益挂钩的道理。从政策上、理论上解决对农村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认识问题。在学习中,一些人一度认为包产到户就是“分田单干”、“就是资本主义复辟”的错误认识得到了消除,全县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由隐蔽转向公开。1981年初开始,綦江县委组织学习《陈云同志文稿》和《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使各级干部认清形势和进一步理解调整经济的意义。同年8月至1982年上半年,学习重点转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先是集中全县宣传干部进行培训,作学习《决议》辅导,接着各区、社召开党委扩大会,各局举办干部学习班,然后根据各地各单位实际情况,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宣讲,召开党员会、干部会、青年会、妇女会等,采取“小集中”、“学习日”等形式进行。通过《决议》的学习讨论,统一了对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的认识统一了对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认识,统一了对建国后32年历史的认识。

四、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

1978年上半年,綦江县委从组织部抽调人员落实几位市管干部的政策。随即,根据中央、省、市统一部署,建立落实政策领导班子,实行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和“五定”责任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方针,集中力量对全县在五七年反右派、五九年反右倾、四清运动及“文革”期间由于“左”的思想指导造成的冤假错案进行全面的平反、纠正工作。全县共复查2385件案件,其中全错全纠的1205件,部分错部分纠的247件,不错不纠的933件。平反冤假错案时达10年有余,这个过程,是全县上下克服“左”的思想影响的过程,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过程。通过平反、纠正工作,分清了历史是非,调动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深得党心、民心。

(一)改正错划右派

綦江县于1979年开始,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县摘掉帽子的“右派分子”,逐个进行了复查,复查结果,按中央关于划分右派分子的标准衡量,原划定的209名“右派分子”,无一符合中央规定标准的,因此全部予以改正,恢复了政治名誉。对因“右派”问题而失去公职的,全部恢复了公职,收回原单位安排工作的95人,作退休处理的11人,已死亡进行抚恤的37人。同时,对本人、家属、子女档案中涉及“右派”的不实之词,都按中央组织部文件规定进行了清查处理。对全县从1957年至1958年整风反右运动中被错定的中右等“五种人”554人,全部进行了平反改正。对因错划为“五种人”而失去公职的103人恢复了公职,并妥善处理各项善后事宜。

(二)平反纠正“文革”中的冤、假、错案

1978年上半年开始,綦江县委根据中央指示和省、市委部署,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原立案审查处理的1094个案件,逐一进行复查。复查结果,全错全纠的980件,占89.5%;部分错部分纠的17件,占1.6%;其中干部职工中的冤、假、错案平反纠正后,收回原单位安排工作的47人,作为退休退职处理的4人,已死亡进行抚恤的35人。对因冤、假、错案被停发扣发工资的34人,金额15.7万元,先后补发金额为56700元。

(三)复查处理“四清”运动中的错案

1978年底开始,綦江县在平反纠正“文革”冤、假、错案的同时,结合复查处理了“四清”运动的错案。先后列入复查的3182件,占“四清”案件总数的86.6%。复查结果,全错全纠的1083件,占复查数的56.6%;部分错部分纠的133件,占复查数的4.1%。错案纠正后,32人恢复了党籍和撤销了党内处分;有22人收回原单位工作,有28人作退休退职处理,对已死亡的31人做出了正确结论,并按规定进行了抚恤。在复查纠正“四清”运动错案中,对1966年执行上级服役政策回农村的77名干部,根据省市委文件规定,收回原单位作退休处理。

(四)对“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平反纠正

1979年下半年开始,綦江县在查清事实基础上,对错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和严重右倾错误的案件,及时进行了平反、纠正。列入复查的“反右倾”案件318件,其中干部168人,农村149人,工人1人。在这批案件中,原定性处理戴帽1人,判刑13人,劳教1人,定为重大政历问题和严重政治错误的15人。因“右倾”问题而被开除党籍的60人,开除公职的15人。经过复查,全部予以平反、改正。其中,收回原单位工作的6人,作退职处理的1人,已死亡进行抚恤的3人。

(五)落实农村基层干部政策

1978年底开始,县委从县级机关抽调241名干部组成9个工作队,分赴各区镇开展落实农村干部政策的工作。根据中央政策界限,先后复查了4225个案件,占处理总案件的87.8%,其中全错全纠的1692件,占复查数的40%,部分错部分纠的195件,占复查数的11.7%,在复查纠正案件中,撤销刑事处分的49人,恢复党籍412人,重新安排工作1430人,对确因错案而致死致残,或经济上受到严重损失而导致生活困难的,给予了经济补助,全县共补助324人,金额63665元。在“四清”和“文革”中被错升为地主、富农的174户社员群众亦同时作了纠正。

(六)落实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的政策

1980年开始,綦江县组织了专门力量,对全县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进行了清理,共清理起义、投诚人员716人,除114人下落不明外,其余人员均按规定,颁发了起义、投诚人员证明书,对其中78名起义、投诚人员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因追究历史问题而被判刑、判管、戴帽和其他处分的,全部予以平反改正。对27人恢复了公职,30人给予民政救济,60人进行了一次性的生活困难补助,金额3500元。

(七)落实其他有关方面的政策

197911月,中央关于把原工商业者中的劳动者区别出来的指示下达后,綦江县安排有关部门进行清理,在全县478名原工商业者中,区别出劳动者384名。经研究决定,对下放农村的原13名原工商业者,每人每月给予25元的生活补助。对县内“文革”前担任行政职务的32名原工商业者,经过调查核实之后,分别落实了政策,有的恢复了行政职务,有的把原按工人退休的改作干部退休,重新填发了退休证。同时,从统战、公安、财政、银行等部门抽出专人,对全县统战对象在“文革”期间被查抄的财物进行清理,查处被查抄财物者1332户,折价补偿金额124835元。

五、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十年动乱给綦江造成极大混乱,表现在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组织机构遭到严重削弱和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受严重践踏。为了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及时予以纠正。

(一)恢复组织机构

1978727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綦江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650人。全体代表经过发扬民主,反复协商,采用无记名投票的办法,选举28名县委委员、7名候补委员,组成了中共綦江县第四届委员会。中共綦江县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县委常务委员会和中共綦江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纪委得到重建,由县委一名副书记兼任县纪委书记,一名常委任专职纪委副书记。89  县委批转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加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意见》,要求县以下各级党委、总支、支部均应有一名委员分管纪律检查工作。同月,綦江县人民检察院重组。19797月,经重庆市委批准,恢复县委统战部。197953日,经省委批准,恢复了綦江县政协。1980912日,县乡两级人民代表选举工作开始展开。县、乡均成立了选举委员会和选举指导办公室,领导选举和处理选举工作中的有关具体问题。全县总人口853630人,共登记选民489331人。各选区经过民主协商,提名推荐出县人民代表候选人,再组织投票选举。1124日是县、乡(镇)两级人民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的选举日。全县参加选举的选民达480279人,占选民总数的98.15%,共选出县人民代表399人,占应选代表401人的99.5%,有2名县人民代表候选人因病选两次的赞成票均不过半数而落选。在选出县人民代表后,接着选举社(镇)人民代表,全县58个公社、3个镇,共安排应选代表3283名,实际当选3243名,占98.7%,各社(镇)平均58名,最大的社(镇)100名,最小的社35名。通过直接选举,选出了群众比较满意的代表,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社会主义民主得到了有力的推进。1980129日至17  綦江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成立了县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常务委员会,选举了组成人员。会议还取消了“綦江县革命委员会”称谓,恢复綦江县人民政府,选举了县长和6名副县长。县革委办公室于1219日发出通知:从198111日起启用“綦江县人民政府”印章。198012月,县政协召开了五届一次全委会,选举了政协綦江县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员会。政协委员名额由四届的86名扩大为115名,其中党外人士70名,并安排4名党外人士为副主席。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1977321日,县委批转县公安局《关于认真贯彻省委〔197711号文件,打击资本主义势力,全面整顿社会治安的意见》,要求各区社、各单位在揭批“四人帮”和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群众运动中,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向一小撮阶级敌人开展大反攻的斗争,打击“四人帮”的社会基础,扫除农业学大寨的障碍,实现“抓纲治县”的战略决策。显然,这一运动仍有阶级斗争为纲的色彩。

19798月,县委按中央〔7958号文件要求,建立了县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此后几年里,特别是1980年至1983年间,全县出现了一个青少年教育和帮教失足青少年的热潮。同时,公安政法部门加强治安管理和控制,组织对交通沿线、工矿、场镇等治安复杂地区的重点整治,打击现行犯罪活动,出现了一些地区治安好转的形势。198111月,綦江县司法局成立。19823月,县综合治理社会治安领导小组成立,同年7月建立了县委政法委员会及办公室。1982718日,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成立綦江县信访领导小组。县信访科既是县委、县人大常委、县政府的信访工作机构,又是县信访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

县委根据当时严峻的社会治安现状,加强了对政法工作、综合治理社会治安工作的领导。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强化专门机关对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严密社会面的控制,遏制刑事犯罪上升势头。二是组织“综合治理社会治安工作队”,对全县各公社、场镇和厂矿地区,采取分期分批集中整治的办法开展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的重点整治。三是全面贯彻执行市委于19816月提出综合治理“六包干”负责制,促进了单位内部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同时,农村的治保、调解组织全面恢复,各种形式的治安防范组织相继组建。四是通过对综合治理的检查、督促,促进综合治理开展。五是继续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对青少年的正面教育和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工作。六是加强农村治安管理。通过上述措施,也随着整个政治经济形势好转,1982年全县社会治安状况开始初步好转,并趋向平稳。1982年,全县发刑事案件795起,比1981年减少208起,下降20.7%。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为此,19833月,市委在綦江召开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经验交流现场会,市委领导和与会同志对我县“党委领导、各方动员、大力整顿社会治安”,全面落实综合治理的经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

六、抓住中心,恢复经济

1976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全国面临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局面。县委决定要以“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甩开膀子,大干社会主义,决心把綦江经济建设搞上去。

(一)两年“抓纲治县”,在徘徊中前进

按照省市部署,县委制定了“抓纲治县”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坚持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以推动农业学大寨和建设大寨县的进程。197784日,綦江县出席全国农业基本建设会议,并受到表彰;同年12月又出席了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

一方面,农业学大寨掀起高潮。197717日至16日、1977716日、1978121日至27日,县分别组织在开了大规模的全县农业学大寨会议。会议,总结了当时农业学大寨的经验教训,表彰了先进,提出了建成大寨县、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促进了全县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全面开展,全县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农村各方面的工作也发生了新的变化。1977年全县粮食产量达到5亿市斤,比上年增长7.1%,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多种经营收入人平达到27元。1978年全县粮食产量又有了大的进步,达到5.7亿市斤。1977年全县投入农田基本建设劳动日1600万个,人均投劳53个,搬动土石360万方。至1978930日,全县修建大小水利工程174处,建喷灌池8552口,沼气池2432口,改田改土、造林、修建乡村公路也取得可喜的成绩。全县社队企业出现了快速发展势头。至1978年底,全县社队企业发展到1272(其中社办480个,大队办787),主要产品品种增加到123个,产值达3000多万元。

另一方面,工业学大庆蓬勃开展。在工交战线上,1977年、1978年县委分别在当年2月召开的工业学大庆会议落实了工业学大庆的规划、措施、任务。全县工业总产值显著上升。1977年达9155万元,比上年增长27.2%1978年突破1亿大关,达10230万元,比1977年增加11.4%

在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间,广大干部和群众确实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使全县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党的“左”的指导思想没有彻底纠正,特别是在“两个凡是”的错误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影响下,尽管县委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渴求发展生产、励精图治,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没有达到两年建成大寨县,粮食亩产跨黄河、过长江以及实现全县农业机械化的预期效果。

(二)工作重心转移,经济体制改革起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农村各项经济政策,系统地纠正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左”倾错误,对农业经济体制进行调整。作为农业经济体制重要环节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也随之进行了变革。綦江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使国民经济得到尽快恢复,綦江县开展了以农业为主的整个经济战线的拨乱反正,通过不断探索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变革进程,完成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19792月开始,根据省、市委部署,县委召开了各级领导干部会议。全县上下对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的两个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实行草案》)和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省党代会精神进行了“大宣传、大贯彻”,围绕纠正“左”的错误,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落实党的政策和加快农业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联系实际,制定了各自发展农业的规划。

1979年初,全县生产队在坚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坚持劳动力统一使用,坚持生产队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前提下,开始实行分组作业,联系产量计算报酬的生产责任制。当年67日,在全县4400个生产队当中,有3131个队试行这种责任制,占71.1%。同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贯彻后,联产到组责任制,由单项作物发展到全部作物,由原来的田间估产奖励工分变为收割交产,全队议定综合交产指标,与作业组交产对比,超短产按比例奖赔。这种分组联产责任制实施过程中,由于过去“左”的思想影响,不少干部心有余悸,只提年产,不提包产,切忌言“包”。针对这种情况,县委在《关于加快发展生产队集体经济的意见》中,强调农业生产责任制,可以多种形式,不搞“一刀切”。实行联系产量计算报酬的生产队,允许土地、耕牛、劳动力固定到作业组。198038日,县委召开多种经营会,提倡多种经营的各项生产,可以实行专业队、专业组、专业户、专业人的“四专”责任制,进行“三包一奖”。至此,大田生产的分组作业、联产计酬,多种经营的“四专”责任制,成为全县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同年春夏之间,包产到户的消息从外地不断传入綦江,干部群众对此议论甚多。部分生产队暗中把土内作物或宅旁零星小块土地包到户,名为包工,实际包了产,有的区乡干部公开提出试搞包产到户。县、区、乡各级领导干部鉴于《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有“不准分田单干”的规定,故不准搞包产到户的责任制,引起大多数基层干部的不满。同年9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通知》传达贯彻之后,包产到户的责任制形式,在綦江的边远山区和平坝地区都有出现。此时,省里传来“包产到组,到此为止”的指示,中共重庆市委分管农业的领导人亲临綦江纠正包产到户。事隔不久,中共四川省委发出〔198111号文件,对包产到户问题作了新的规定,范围有所放宽。这样,全县农村包产到户又重新兴起,原已纠正的又恢复,没有搞的继续发展。1981年小春预分统计,按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责任制进行预分的生产队已有2034个。大春生产以联产到劳、水统旱包等名义搞包产到户的生产队越来越多。

198211日,中共中央转发《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文件传达贯彻之后,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问题,人们在思想认识上日趋统一,全县农村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责任制公开推行。至1982年底,全县5856个生产队中,实行包干到户的有5063个,包产到户的有561个,合计5624个,占生产队总数的98%。大田生产责任制落实之后,对多种经营、工副业、农机水利、林业管理等方面,均建立了包干到户、到组的责任制。为与生产责任制相适应,对耕牛、农具分别实行折价保本到户,或折价变卖给农民。至此,全县农业生产责任制得到了全面落实。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真正体现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男女同工同酬得原则,较好地克服了平均主义,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得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全县一直为实现粮食亩产闯“农纲”(800市斤)、农民平均纯收入100元而奋斗。但是,由于吃“大锅饭”,平均主义严重,闯“农纲”的愿望一直未实现。全县粮食总产一直在4亿市斤,亩产一直在500市斤左右徘徊,农村人均纯收入一直在50元至80元之间。1981年、1982年相继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火山爆发一样迸发出来。1983年,全县粮食总产一下子就跃到7亿市斤,亩产达到862市斤,跨过“农纲”,农村人平纯收入188元。此后,綦江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一直稳定增长。

19782月,全县开始展开对企业管理的整顿。各厂矿、企业按照县委要求,对照《工业二十三条》,认真建立健全以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计划、技术、管理等方面从严把关,狠抓技术普及,大练技术基本功。有的举办业余技校促进技术提高。1977年,工交、二轻实现重大技术改革120多项。企业管理加强后,产品质量上升,能耗降低,利润增加,1978年上半年普遍扭亏增盈。石角力车厂1977年利润比上年增长了221%;胶轮车单位成本、钢材消耗和产品质量三项指标都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十年动乱中,工农业生产极不正常,乡镇企业遭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逐步好转,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提高了兴办乡镇企业的积极性。19786月,县社队企业局建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镇企业获得生机,重新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全县各级党政领导加强了对乡镇企业的领导,县里建立了乡镇企业管理局,各部门在政策、资金、物资上大力支持乡镇企业,较为宽松的环境使乡镇企业快速起步,迅速发展。1978年,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304万元,比1975年增长49.7%。乡镇企业达1440多个,其中乡村集体企业1110多个,从业人员7810多人,产品品种20个,原煤产量7.12万吨,发电量450万千瓦/小时,水泥产量1290吨,砖瓦产量3810万块(匹),精制茶产量43.8吨。1979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这是国家对乡镇企业的第一个全面的政策性文件,正式确定了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发展依据和规范,有力地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1980年下半年起,国民经济再次贯彻“调整”方针,压缩过大的建设规模,整顿企业,提高效益,并提出了在经济发展中要防止“以小挤大”、“以土挤洋”,“以落后挤先进”的问题。在社会舆论的冲击下,在各种行政和经济措施的压抑下,干部群众思想波动,兴办乡镇企业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伤。乡镇企业的发展障碍重重,步履艰难,虽有发展,但速度较慢。1981年,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1889万元,比1978年还减少515万元,下降22.3%;到1982年,总产值仅为2771元。

七、科学教育工作开始走向正轨

“文化大革命”是从科学教育文化战线开始的,给綦江的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带来了重大灾难。所以,这条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977年和1978年科技、教育战线紧紧围绕学大寨、学大庆的“双学”活动,层层制定规划落实措施,积极性空前高涨,出现了喜人的局面。

(一)科技领域的拨乱反正

“文革”期间,科技工作处于瘫痪、停滞状态。19771月,县委在全县农业学大寨会议上提出,要建设大寨县和大寨式的社队,达到高产稳产,就要全面贯彻执行“八字宪法”,大搞科学种田,克服老思想、老品种、老规格、老措施、老产量。全县各区、公社、大队、生产队根据县委指示,积极培训农科人员,推广杂交水稻、玉米良种及高产栽培技术和红苕高温窑贮藏经验等。1977年、1978年,綦江连续两年在海南岛进行杂交水稻繁殖,实现了水稻品种变革的第二次飞跃。在1976年试验的基础上,1977年杂交水稻种植的1万亩,亩产增加70%以上,1978年种植20113亩,平均亩产达345斤,高的超过500公斤,为以后全面种植杂交水稻打下了良好基础。

1978108日至13  县委、县革委召开科学技术和农田基本建设会议。到会区、社干部和技术人员共315人。会议传达了省委召开的县委书记会议精神,讨论了县科学技术八年规划等工作。县区部分干部介绍了到江苏省苏州地区参观情况和本地区、本单位开展科学技术试验和搞农田基本建设的经验。会议提出,农村的科技工作,当前主要是办好县、区、社、队四级农科网,抓好科研试验基地,更好地发挥其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为高速度发展农业做出新贡献。同年底,全县建立起农业科学研究所、旱粮研究所、农机研究所、水产研究所,还建立了56个农科站、200个农科队、1000多个农科组。197911月,县科学技术协会成立,与綦江县科委合署办公。19806月,县科协和县科委单独成立。

(二)教育领域拨乱反正

1976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但在教育战线上,以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为主要内容的教育革命仍在继续。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綦江中小学在校学生比上年增加23%,学龄儿童人学率达到90%以上,教育质量有所提高。1977928日至30  县委召开全县教育革命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到会代表有中小学教师代表,工宣队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代表,县、区、社的教育干部和特邀代表,共783人。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大精神,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制定“抓纲治校”的规划,落实具体措施,把全县的教育工作尽快搞上去。大会学习了党的十一大文件,重新认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要求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德劳动者。大会总结交流了全县教育革命几经反复的经验教训,要求坚持正确,修正错误,把被“四人帮”搞乱了的思想、思想、方针、政策端正过来,夺取教育革命的新胜利。大会还讨论了加强党的领导,整顿学校领导班子工作,要求清除“四人帮”的流毒和影响,借以达到提高政治觉悟,提高领导艺术水平的目的。197811月,县委批转县教育局党组《关于开展农村扫盲业余教育工作的请示报告》,要求各有关党组织,加强对扫盲业余教育工作的领导,订出具体规划,采取有力措施,在1980年底前实现基本无文盲县。同时,积极发展业余教育,试办广播、函授、电视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知识青年和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教育部门开始拨乱反正,“两个估计”才得到彻底否定,教育事业随即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来。

19828月,县委要求各级党组织立即组织广大党、团员、干部认真学习七中全会公报、《人民日报》社论《用实际行动迎接十二大召开》,并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制定规划,落实措施,更好地完成当前的各项生产、工作任务,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成就,迎接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19829月,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了拨乱反正的经验,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正确纲领。根据十二大精神,綦江县委根据该县存在经济发展速度慢、效益差(工农业总产值,人均收入水平,都居于全省全市的中下水平);党风和社会治安还没有根本好转,群众在这方面的反映还比较强烈等问题,认真查找原因,动员全县共产党员和全体人民积极行动起来,齐心合力,认真搞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大力推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搞好整党工作,努力实现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努力开创綦江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陈平)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