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国际主义英雄——邱少云

2013-02-25 16:20:32来源:红色春秋-重庆党史网

    邱少云,重庆铜梁人,1926年出生,1948年被抓为壮丁,补充到胡宗南部五十三师当兵,受尽官兵的欺凌。194912月,邱少云跟随起义军,在龙泉驿获得解放,开始接受人民军队的教育。1950625日,美国发动朝鲜战争,12月,邱少云所在部队奉命整编,入朝作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在391高地战场上,邱少云为了顾全整个战局,视纪律重于生命,在烈火中壮烈牺牲。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五军于195211月,追记邱少云“一等功”,19536月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授予其“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志愿军十五军二十九师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与此同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并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奖章”。

    苦难童年

    邱少云生于1926年,四川省铜梁县(今重庆市铜梁县)人,家住原关溅乡十一保(村)邱家沟(今少云镇少云村五社)。

    在邱家沟有一处小瓦房,居住着三户人家,其中最边角的一间破瓦房,就住着邱少云一家。他家世代为贫苦农民,父辈及邱少云四弟兄都出生在这间破瓦房里。父亲两弟兄共同继承祖业仅两挑谷的田土(约0.4亩),主要靠佃田和当雇工、做手工艺为生。邱少云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一兄长,下有两个弟弟,父母都很勤劳善良。父亲邱炳云身强力壮,心直口快,做事精明能干,既是种田好手,又是农村篾匠,还常到涪江货船上打工。不幸的是在1935年为一商人护送货物到重庆,遭人嫉恨,在一个夜里被人推入涪江急流中淹死。当年,邱少云才9岁,其兄13岁,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父亲被人害死后,母亲邱龙氏含冤哭诉无门,只能靠勤劳的双手支撑起这个家,除承担繁重的农活与家务外,还不分白日昼夜地编织篾货,换回几文钱勉强维持生活,终因长期劳累过度,贫病交加,于1939年去世。

    父母去世后,邱少云四弟兄孤苦伶仃,完全失去了依靠,便由伯父邱福山作主,将17岁的哥哥邱东云和13岁的邱少云送去帮人当雇工。一年后,大哥被抽了壮丁(当时民间说法:两丁抽一,三丁抽二),补入泸县的四川军阀部队;两个弟弟太小,暂由伯父收留,帮着割草放牛。不久,三弟邱少全也因伯父家贫,无力抚养,被送给别人作养子,直到解放后才归家。

    邱少云从小在艰难困苦中求生存,形成了刚强正直、宁折不弯的性格。从13岁就开始长工生涯的邱少云,先后当雇工(农活)、学木匠、学泥瓦匠,在安居镇樊述清的面馆当过学徒工跑堂,在团碾佃种过地主李炳云的田土,在关溅乡街上当过粮丁,几经变换,均无终场,历经艰辛坎坷,受尽雇主欺侮,终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甩手不干,另谋生路。

    入伍前后

    1948年夏,人民解放战争捷报频传,蒋家王朝摇摇欲坠。国民党为了挽回失败的危机,作垂死挣扎,加紧在后方疯狂抓丁派款,拼命补充兵员。一天,邱少云在关溅街上赶场,突然被国民党抓了壮丁,被捆绑送往铜梁县城的藕塘湾,关在一座被称为“师管区”所属的院子里。伯父得知后,叫伯母带着四弟邱少华赶去看望,并送去一点吃的给邱少云充饥。当时从县城的西门到城里,到处都是国民党兵,藕塘湾更是戒备森严,兵山一座,无法脱身。不久,邱少云便被送往陕西,补充到胡宗南部五十三师当兵。就这样,逃出狼窝,又落入虎穴。在国民党的军队里,邱少云同样过着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受尽官兵的欺凌。他盼望光明,盼望解放,盼望过上幸福生活。

    19494月,国民党南京政府覆灭。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胡宗南部在陕西兵败如山倒,急往大西南溃退。11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进军大西南。12月初,西康省主席刘文辉、云南省主席卢汉等通电起义,滇康两省和平解放。12月底,胡宗南等国民党部队四十八万多人在成都限入重重包围之中。蒋介石最后一支主力胡宗南集团,除起义外,悉数被歼。这时,邱少云也在起义军之列,在龙泉驿获得解放,开始接受人民军队的教育。

    人民解放军第十军二十九师接管了这支投诚部队,随后开往内江驻防,负责组建内江军分区和对旧政权的接管工作。邱少云和一批获得解放的战士,随二十九师八十七团驻防资中县城,在文庙内经过三个月的政治学习和忆苦教育后,邱少云深深感到人民军队的亲切温暖,官兵一致、互敬互爱、军民一家的和谐关系,这就是他向往已久的生活氛围,于是,他决定申请继续留下,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当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为解救全中国受苦受难的人而战斗。部队批准了他的申请,将其编入二十九师八十七团三营九连二排六班。从此,邱少云开始了新的战斗历程,他一边学习军队文化,一边苦练杀敌本领,政治思想觉悟不断提高,进步很快。

    1950年初,全国大陆除西藏外已全部解放。但是,国民党在四川的残余势力并不甘心失败,他们与土匪互相勾结,猖狂暴乱。在内江驻防的二十九师担负着战斗队、工作队的双重任务。八十七团负责资中、内江的减租退押、清匪反霸工作。当时,资中的太平区、内江的高粱区一带土匪十分猖獗,经过几个月的清剿,土匪受到了严重打击,匪患渐趋平息。9月,在一次剿匪战斗中,邱少云执行了一项特殊任务,他与九连战友化装成乡下农民,机智勇敢,深入匪窟,在高粱区活捉了内江的反共救国军司令、匪首刘海东,胜利完成了剿匪任务,为此,师部授予该连“剿匪先锋连”光荣称号,集体荣立大功一次。

    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立,人民刚刚过上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但国内外敌对势力总是不甘心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妄想颠覆社会主义的中国。1950625日,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朝鲜战争,把战火烧到了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边,企图从朝鲜入侵中国东北。1019日,美军攻占了朝鲜首都平壤,就在这一天,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批部队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共同保卫和平,打击美国侵略者。

    12月,为适应新形势,邱少云所在部队奉命整编,第十军撤销,所属的二十九师编入十五军,与原十五军的四十四师、四十五师一同入朝作战。

    入朝之前

    部队整编结束后,随即进行入朝作战动员。十五军从上至下,层层召开动员大会,忆苦思甜,激发将士们的阶级觉悟和爱国热情。全体官兵一致声讨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的罪行,人人报名争当中国人民志愿军。

    1227日,二十九师全体管兵在内江召开抗美援朝誓师大会。当天即分批出发,除师长、政委乘美式吉普车外,其余官兵都是步行军赶到重庆转乘轮船到武汉,再乘火车前行。19511月下旬,部队到达河北内丘,八十七团在距县城西南10余公里的程村夏各庄驻扎下来,进行入朝作战准备。

    2月上旬,二十九师军干校在内丘城里分配所属四百多名学员去连队工作,郭安民(邱少云生前的好战友)恰好被分配到八十七团三营九连。

    迎来送往是部队的光荣传统,干校送出,连队接入,非常周到热情。郭安民在去连队报到的路上,恰好遇到九连前来迎接的小分队,一位同志跑上前来帮着背背包。在郭安民看来,这位同志比自己大两三岁,中等个头,四方脸,笑容中显露着诚挚与刚毅。经交谈,才知道他叫邱少云,是四川老乡,铜梁县关溅乡(今少云镇)人。

    连队就是战士的家,对军干校学员的到来,连里专门举行了欢迎仪式。由于连部已有文化教员,郭安民只好下排当宣传员。当时文化人稀少,战士们多数是文盲,对新来的高中生学员(郭安民是高中毕业生考入二十九师军干校的),处处都当宝贝似的,各排争着要。在争执中,邱少云紧紧抱着郭安民的背包,与排长一道向连长恳求说:“小教员是我们排接来的,我们最需要文化人,请连长照顾到二排吧!”连长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于是,郭安民被分到了邱少云所在的二排六班,这就是他俩并肩作战的开始。邱少云是一个很能吃苦受累、处处懂得关心体贴他人的人。在班里,邱少云很是关心照顾新来的小教员郭安民。晚上,全班睡一个通炕,邱少云身体不大舒服,班长让他睡炕头暖和些,但他无论如何也要把热炕头让给郭安民睡下才肯作罢。当时在内丘,部队有两大任务,一是抓军训,突击训练射击、刺杀、投弹、爆破和土工作业五大技术;二是抓文化,要求每天学“一个班”(十个字),十天巩固“一个排”(三十个字)。邱少云和郭安民相处非常好,彼此商定互帮互学,郭安民教他学文化,达到一个月会写简单的书信和决心书,没有纸就用树枝在雪地上划着练习;邱少云的五大技术很好,负责帮助郭安民学习军事本领。邱少云不但学习文化很刻苦,教郭安民学习军事技术也很认真,双方进步都很快。

    3月初临近出发入朝,进行战前动员。为了保密需要,部队番号改变。二十九师叫滨江部队,八十七团叫横城部队,三营九连二排叫三大队九中队二小队。出发前,组织上要求每人给家里写信,出国作战就不能写了。大家先写初稿,不懂就问,全排几乎都由郭安民一人修改后再分别由本人抄寄回家。

    邱少云的那封家书是在3月中旬(农历二月十五)写的,经郭安民修改后,由他本人抄写寄回家里。信中说:“前些日子,我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美国在朝鲜杀人放火,干尽了坏事。他们占领了我国台湾省,还想占领全中国,……,到朝鲜后一定要拼命打仗,不怕死。为了让所有的受苦人都像我们家过上好日子,我死了也值。”并问了家里情况,告诉弟兄们不要忘记党和毛主席的恩情,种好地,多打粮,支援抗美援朝。当时纸质很差,竖着写,大约一百多个字,寄出后部队很快就出发了。这封信,现在还陈列在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里。

    316日,部队从内丘出发,乘火车经丰台、天津、沈阳,于20日夜里到达安东(今丹东)附近的凤凰城。部队在此进行了简单休息,同时,全体官兵抓紧时间学习一些朝鲜的日常用语。为了保密,每个人取下了胸前挂着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标志牌。为了轻装前进,集体的、个人的东西都按规定点验上交,只发给每个战士必备的枪支、弹药和粮食、被装,人平负重20多公斤,除规定的应带东西外,一件也不能多带,以利长途行军和战斗。

    开赴前线

    325日上午10点,部队乘“闷罐子”火车从凤凰城出发,多次荣立大功的先锋九连(即九中队)是全师的尖兵连,走在最前面。到安东下车后,由于鸭绿江大铁桥已被美机炸毁,只得于当晚6点起,连夜步行过便桥到朝鲜。全军三个师,在三个晚上过完。通过朝鲜第一站新义州稍事休息时,只见这里到处是一片瓦砾,无任何房子,将士们直接感受到了美帝的凶残本性。

    赴朝行军的第一夜,郭安民除背上规定的东西外,背包里还背着很多宣传品。因无行军经验,一开始就把新鞋穿上,刚走四十多里路,脚上就打了几个血泡。邱少云见他行走吃力,就抢过枪来帮着背上,又走了20多公里才到达宿营地。

    行军的第六夜,经过贡柔郡(相当于我国的县)平川里(乡),部队进入到一条深沟,遭遇美国飞机扫射、轰炸,顿时,下里洞(村)的民房成了一片火海,多处房屋倒塌,村民们哭的哭,喊的喊,乱作一团。这时,从火海中传出了一个小孩的哭声,邱少云二话没说,不顾一切地冲进火海,寻着哭声,救出了这个朝鲜小女孩。眉毛烧掉了,脸上、手上也烧起了水泡,但他觉得为救一个朝鲜儿童的生命,自己受点伤,值!被救的小女孩叫朴顺姬,才两岁多,她家里人都被炸死了,连长吩咐将其交给当地的里长,并拿出一些干粮,供孩子生活,安顿好后又赶路了。就这样晓宿夜行,走了20多天,每夜行军50公里左右,一路上只见妇女,不见男人,男子全部上前线了。白天隐蔽下来,郭安民就向战友们宣讲美国侵略者的称霸野心和罪行,教会战友们一些简单的朝鲜常用语,如借东西、问路的简单对话,同时教会大家对敌喊话,如“缴枪不杀”、“宽待俘虏”等。邱少云对学习这些很感兴趣,学得非常认真。

    部队到达三八线上的连川郡,对人员进行调整。为保存后备力量,把表现好的战士留下一部分到团集训队,集中学习同美帝打仗的军事知识和技术,以便随时补充战斗骨干,做好战斗保障工作。九连共选送了10人,邱少云就在其中。最初他不愿意留下,认为很快要攻打罗加山了,要消灭防守在麻田东川一线的菲律宾军一个营,在这个节骨眼上,为啥要把我留下呢?因此,他坚决要求上前线打仗。后经指导员和郭安民一起做说服工作,他才愉快地同意到集训队集中学习军事技术和后勤担架、战地救护等知识,并成为全队的学习模范。这时,郭安民也从排宣传员调任连文化教员,负责战地宣传动员工作,也叫战地敌工员。从此,郭安民离开了二排六班。但仍与邱少云在同一个连队。

    罗加山战斗

    19514月下旬,在第五次战役罗加山战斗中,九连奉命主攻含水洞162高地。盘踞在高地的是菲律宾军营。敌人依托有利地形、坚固工事和凶猛火力,在此拼命阻击我军进攻,封锁了九连冲锋的道路。全连冒着密集的弹雨,连续三次冲锋,均未成功,伤亡很大,形势十分危急。在这紧急关头,使用过美式装备的六班两名老战士不顾一切地冲上前去抓起敌人的机枪就扫射,为连队打开了一条血路。连长抓住时机带头冲锋,郭安民紧随在后对敌喊话,不料一颗炮弹飞来,连长和卫生员都中了弹,郭安民的腿部、臀部也负了重伤。此时,邱少云也随集训队扛着弹药冲上来,见卫生员牺牲了,就抢上前去背起连长,连长示意不行了,快救文化教员,并吩咐指导员重新组织进攻,务必尽快拿下162高地。说完,就慢慢闭上了眼睛。

    邱少云赶紧把晕过去的郭安民背到山下,发现自己的棉衣已被战友的鲜血浸湿了一大片,以为这位小教员也牺牲了,立即放下来一摸,见还有气,就马上背起又跑,冒着枪林弹雨,趟过汉滩江,好不容易上了北岸,将其交给在此接应的朝鲜救护队后,又奔赴到战场。在指导员的指挥下,九连很快拿下了162高地,为罗加山战斗扫清了障碍。

    6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结束,九连回到平康郡长川洞,一边休整,一边打坑道。在休战期间,邱少云总是闲不住,乐于助人,随处可见他忙碌的身影,连队里传颂着他的不少佳话。一次山洪暴发,冲走了朝鲜老百姓的房屋,他跳入急流中,抢救出了农民的耕牛和农具;在工地上,他利用敌人丢弃的汽油桶,改制成简易的烧水炉,亲自烧上热水,为战友们解决了洗澡难的问题;在平康漫山,敌机在一个农场丢下了一颗500磅的定时炸弹,威胁着人们的安全,大家正感束手无策时,他勇敢大胆地上前去把它排除了;在休息时,当饮事班忙不过来的时候,总有他在帮着挑水、洗菜等。

    11月底,郭安民伤愈归队,继续当九连的文化教员。九连原有140多人,经过多次战斗,伤亡较大,只剩下70来人,特别是邱少云原来所在的二排伤亡更大,只剩下五、六个人了,为此,师里赶紧调来兵员进行补充,充实了连的战斗力。而邱少云因在罗加山战斗中英勇顽强,表现非常出色,早已从团集训队回连分配到了一排三班,任战斗组长。

    递交血书

    19527月,志愿军粉碎了敌人的夏季攻势后,以美帝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不甘心于历次战役的失败,又发起了秋季攻势,占据了平康与金化之间的391高地。我军马上进入秋季反击临战状态,而391高地直接威胁着我军前方交通运输线,扼制了我军运送去上甘岭的军用物资。我军为了拔掉这颗毒牙,成功地拿下391高地,决定在总攻击的前一夜,将邱少云所在部队的500名官兵潜伏在391高地周围的荒草丛中待命突袭,为上甘岭战役总攻击扫清障碍。

    这时,郭安民已调营部当文化教员,邱少云仍在一排三班。接到任务后,邱少云所在的主攻营立即进入战前训练,师长亲自来团检查其备战情况,并决定进行一次战前演习,选定好相似场地,重点对九连进行检查。先演习潜伏,然后演习“开辟通道,炸敌火力点”。只见指战员们披着各种伪装,神速地完成了潜伏动作。师长、团长提出了几种假设情况,连排长们都作了恰当处理,首长们感到非常满意。接着,师长把手一挥,命令马上“开辟通道,炸敌火力点”。三班为突击排开路,邱少云带领爆破组迅速跃进,只用了六分钟就越过前面开阔地,接近了“敌人”地堡,谁知在投放炸药后,邱少云动作慢了一步,被炸飞的泥土盖了一身。演习一切顺利,就此一个“纰漏”。连长在讲评时大发雷霆,宣布取消邱少云的参战资格。邱少云十分内疚,再三向连长提出请求,保证以后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卫生员见状,马上向连长讲明了情况:“邱少云没有错,他大腿上长了一个很大的疮疖,正红肿得厉害,又不准我对外讲,这段时间他完全是忍着剧痛在参加摸爬滚打,很不容易!”连长听说后,心疼地上前捞起邱少云的裤腿一看,什么都明白了,赶紧吩咐邱少云立即下去治疗,如果未好,就留在后面搞救护工作。

    邱少云一方面抓紧治疗,一方面抓紧写参战申请书,害怕耽误了参战时间,参战申请书递交后,等了好几天不见回音,又再次写了申请书。疮渐渐好转了,见连长还未表态,就下定决心,写了血书,在全连大会上递交。连长和指导员被他这坚定的决心所感动,当场就答应了邱少云的参战请求。

    邱少云说话、做事十分谨慎,在入党问题上也是这样。入朝之前,他就写好了入党申请书,征求过战友郭安民的意见,但他总感到自己还不够努力,离党的要求相差甚远,还需继续努力。直到这次被批准参战后,才下决心争取火线入党,便从贴身的衣袋里取出申请书,庄重地交到指导员手里,并说:“指导员,请组织考验我吧,如果在战斗中牺牲了,只希望党承认我是一个共产党员。”

    抵近潜伏

    临战前,团里对潜伏地点组织了现场秘密侦察。

    391高地在平康以南10公里,是平原中的独立山头,犹如海中孤岛。它山势狭长,形若屋脊;南北两峰相对,似屋脊两端的翘角。高地长约1000米,山头多陡壁,死角大,山脚平缓,四周开阔,数百米内野草丛生,草高约1米,主要是与芦苇近似的篙草,间有少许灌木,利于隐蔽;东南侧有一条灌渠,便于向南峰隐蔽接近,而南峰正是九连一、三排的预定攻击目标,北峰为九连二排与配合的七连三排的攻击目标。

    高地上盘踞着李承晚部队170多人的加强连防守,设有地堡和掩体90余处,山顶有两层核心地堡,结构坚固,射界开阔,并配有轻重机枪形成交叉火力网;敌地堡群内设有指挥所,配有望远镜和指挥飞机飞行的航空布板,既可俯视我军纵深运输车辆,又可威胁我军前方补给线,是一个相当要害的地形,只要我们攻占了它,就能转变前线对峙的敌我态势,从而为上甘岭战役取得胜利打下良好基础。

    从九连潜伏地域正面情况看,敌环形地堡前60多米处的山沟为敌军取水处,在侦察中先后发现有5个敌兵往返取水;地堡前100米左右地带为障碍设置区,其中有布雷区和五道铁丝网,山上两道为蛇弧形,平地三道是一列桩、二列桩和屋脊形铁丝网。

    按照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的军事原则,我军的部署是以一个加强营去打敌人一个加强连,以多打少,确保必胜。团里决定三营为主攻营,一、二营为预备队;三营以九连为主攻连,潜伏和冲击出发地域选定在高地东南侧,距敌最近,七连在西部配合,八连分别在南面和北面打伏击;炮兵在南面起伏地准备,距敌远一些。

    对敌人设置的各种障碍,我军拟定了实施方案:一是战斗一开始,炮兵集中火力进行半小时破坏性轰击,主要是击毁敌人的地堡群、掩体、暗沟,给敌人的有生力量以重大杀伤;同时选定部位,炮击敌铁丝网和地雷区,使之初步形成通道,为步兵开路。二是对残存在预选通道上的铁丝网,命令爆破组用炸药包、爆破筒实施抵近爆破。三是对仍残留在通道上的少量铁丝网,用破坏剪进行人工清剪,扩大突破口,以保证步兵顺利冲击。四是对屋脊形、蛇弧形铁丝网,若仍未炸开,就采用搭木板、搭棉衣、被子等物垫上防刺,必要时两边还可搭人梯攀越,力求兵贵神速,确保步兵顺利冲锋。

    在战前的班、排诸葛亮会上,由大家献计献策。邱少云一般不说话,但一说就能说在点子上。他对如何伪装得更好,如何在潜伏中挖坑或口衔毛巾止咳等,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得到了连里的赞赏。

    1011日,潜伏部队作好了一切伪装准备。晚上7点,部队做了最后一次着装检查和战斗动员,并充分强调了潜伏纪律后,随即出发,500多名全副武装的志愿军指战员,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和必胜的信心,按预定计划井井有条、神速般地潜伏到391高地附近的野草丛中。

    郭安民当时在九连四排(即炮排)当排长,加强给一排共同组成突击队,由一排长指挥。邱少云所在的三班是尖刀班,潜伏在最前面。为了确保首次爆破成功,临时把三班副班长加强给邱少云的爆破组,另一名战士李士虎为组员,组成第一爆破组,班里其余同志组成第二、第三爆破组。第一爆破组距敌阵地前沿约60米,形成前三角战斗队形,最前的角尖为第一爆破手邱少云。他当时携带的是一把大铁剪和自己的武器,主要任务是待炮击向前延伸后,首先剪开敌人阵地前沿的残存铁丝网,形成单人通道,以利爆破手用炸药包冲上前去炸毁敌人的碉堡,消灭敌人的机枪火力点,为部队冲击扫除障碍。他们潜伏在高地后面半山腰的斜坡地域,前有小土包,后面有干涸的小沟,是有利于小组隐蔽的最佳选择地。其余班排均在后面分散潜伏,有的远在100米以外。就这样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潜伏大半夜和一个白天,要等到第二天下午五点半当地已近傍晚时才能发起总攻。潜伏中不能有一点声响,也不能有一点动弹,决不能让敌人发现任何一点破绽。可以想象,任务是何等的艰巨!

    壮烈牺牲

    第二天上午11点多钟,两个敌人照例下山取水,从地堡里钻出往山下走来。潜伏部队万分焦急,但这一切已被我军观察所里的指挥员掌握,便令炮兵在后面用一发炮弹消灭掉这两个敌人,谁知只消灭掉了一个,另一个负伤后逃回了地堡。敌人对出现的这一新情况感到怀疑,误认为我军在暗中侦察他们,就派来飞机盘旋在志愿军潜伏的上空侦察动静,结果没发现任何目标。但敌人非常奸猾,不一会,敌炮兵向阵地前沿发射了一排燃烧弹,企图烧掉荒草,使我军无法潜伏。有一颗燃烧弹恰巧打在邱少云前面两米左右,由于荒草多已干枯,一见火星就燃,烧着了密集的野草和伪装,熊熊大火很快就烧遍了邱少云全身。在他右侧面3米处有一条小水沟,虽无流水,但也较温润,只需侧身一滚即可扑灭身上火焰,但他深知,如果一滚动,就要暴露目标,必将遭到敌机狂轰滥炸,数百名战友将陷入绝境,整个潜伏计划就全部失败。动与不动直接关系到整体的安危和战斗的成功与失败,怎么办?他身后5米左右的副班长李元兴和战友李士虎眼看着烈火在吞噬着自己的战友,急得咬破了嘴唇,几次想站起来,帮助邱少云扑灭身上的烈火,可他们也深深懂得,在这节骨眼上,只要有人动一下,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整个反击计划……将全部失败。此时,部队首长临行前的谆谆教导回响在邱少云的耳边:“提高纪律性,坚决执行命令,是我军的光荣传统。这次任务十分重要,也非常艰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暴露目标。”为了不让敌人发现我军的战斗部署,为了数百名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只见他在烈火中咬紧牙关,强忍着剧痛,身躯紧贴地面,双手微微颤动着,深深地直插泥里,任凭烈火吞噬,直到身躯烧焦,仍然像磐石一般,纹丝不动地伏在那里。此刻,战友们强忍着失去战友的心痛,怀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强压着满腔怒火,等待着战斗时刻的到来。阵地上,从表面上看依然是宁静的,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夜幕渐渐降临,好不容易度过了这一天。

    据参战部队军史记载,傍晚521分,我军正式发起攻击,炮兵按计划对391高地进行8分钟疾风骤雨般的炮击后将炮火延伸,530分准时发起冲击,战士们怀着满腔复仇的怒火,个个如离弦之箭,以排山倒海之势扑向敌人,顿时,枪炮声、“为邱少云报仇”的喊杀声响成一片,以摧枯拉朽之势,仅用30分钟,就将敌人一个连和一个火器排全部歼灭,拿下了整个391高地。

    攻下高地后,指导员率战士们赶到邱少云牺牲处,用大衣裹好被烧焦的遗体,将其抬回团救护所,在附近进行了就地安葬,并插上写有烈士姓名的牌子。

    光照千秋

    在战后军里的庆功会上,九连指导员代表英雄连队作报告,交流战斗经验时,举例讲到了邱少云在关键时刻,以超人的毅力,忍受着烈火烧焦身躯的难以想象的剧痛,直到牺牲也未暴露目标的动人事迹。在场的军报记者深受感动,认为邱少云视纪律高于生命的自我牺牲精神非常感人,很是典型。于是,记者郑大藩在《战场报》上发表了战地快讯——《英雄的战士邱少云》,接着又写了第二篇《伟大的战士邱少云》。紧接着,《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各大报刊很快转载。顿时,邱少云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由此在全国掀起了向英雄学习的活动。

    当时连队在前方,并不知道这些情况。后来上级叫连里整理上报邱少云的事迹材料,不少记者也纷纷前来采访时,才清楚是怎么回事。此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五军于195211月,追记邱少云“一等功”,19536月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授予其“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志愿军十五军二十九师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与此同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并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奖章”。

    19532月,部队将邱少云的遗骨从平康运回祖国,安葬于沈阳市北郊“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同时,在邱少云牺牲的391高地崖壁上,刻下了“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二十五个大字,以示对英雄的悼念,愿邱少云牺牲个人、顾全整体的革命精神,如高地一样永存,光照千秋万代!

    此后,邱少云出生地所在乡、村,被命命为“少云乡”(今少云镇)、“少云村”,以示人民对他的怀念。

    (注:1959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题写《咏邱少云烈士》:

    援朝抗美弟兄多,

    烈士少云事可歌。

    高地名传三九一,

    寇军徒念阿弥陀。

    戮穿纸虎功长在,

    缚住苍龙志不磨。

    邻国金星留纪念,

    英雄肝胆壮山河。

    1959年,铜梁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在巴川镇凤山顶上修建邱少云烈士碑和邱少云烈士纪念馆。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亲笔题写碑名。19621012日,纪念烈士牺牲10周年之际,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隆重揭幕,从此成为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

    19875月,张爱萍题词:“浩气丹心”。198810月,迟浩田题词:“志坚纪严世代相传,少云精神永放光辉”。

    19926月,刘华清为纪念邱少云牺牲40周年题词:“发扬邱少云精神,建设纪律严明的模范集体。”

    1992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视察邱少云生前部队题词:“发扬邱少云精神,建设过硬部队。”

    19928月,秦基伟题词:“让邱少云精神世代传扬。”

    19929月,国家主席、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为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题写馆名,并题词:“严守纪律,勇于献身。” )

    (铜梁县党史县志办公室)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