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重庆市渝北区委党史研究室联合制作的历史文献纪录片《莲华丹心——红岩英烈王朴》在重庆卫视播出,迅速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当晚即受到全网两百多万流量关注,全国同时段收视率第8位。纪录片以档案文献、历史影像和见证人采访等相结合的方式,清晰描摹出红岩英烈王朴投身党的革命事业直至牺牲的生命历程,揭示了王朴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不折不挠的凛然斗志、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彰显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风范和伟岸人格。《莲华丹心》以王朴烈士的英勇事迹,活化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国统区白色恐怖下,川东党组织不怕牺牲坚持斗争的党史片段。纪录片立意宏深、史料详实、叙事清晰、情感动人,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和时代性。
一 、从模糊到清晰——英烈群像中的一朵莲华
“白公馆”“渣滓洞”“红岩英烈”,中国人对这几个词耳熟能详,亦能理解其背后所指向的革命英烈群像。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坚持在国统区对敌斗争,面对白色恐怖和牢狱酷刑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坚持斗争、不怕牺牲,在黎明即将到来前的凄冷寒夜,他们用血肉之躯铸造钢铁长城。《莲华丹心》选择了红岩群像当中的一位杰出代表——王朴烈士进行影像传记式记录,通过对王朴革命事迹和牺牲历程的清晰再现,具象化呈现出红岩英烈的价值与精神,并使受众在模糊群像中深刻识别出了王朴烈士的身影。作品共六个篇章,分别为“追寻光明”“为党办学”“ 变产助党”“风云突变”“狱中斗争”和“千秋红岩”。从王朴求学期间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 ,到为党工作创办学校和贸易公司,直到被叛徒出卖坚持狱中斗争直至牺牲,作品以明晰的叙事线索和丰富的叙事手段将“王朴”这一符号丰富成一位有血有肉、能够充盈于受众认知图景的“人”的形象,以同于常人的情感体验,得到受众的情感共鸣,而又以异于常人的信仰伟力和牺牲精神,得到受众的敬仰和追忆。
二 、从符号到图腾——红岩英烈的史实性书写
《莲华丹心》中有这样一段影像记录——身陷囹圄的红岩英烈们获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并知道了国旗是五星红旗。对于这些矢志于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的志士而言,这是最大的好消息。尽管他们失去了自由,甚至即将牺牲生命,但是在狱中逼仄的空间和昏暗的灯光下,他们用红被面和黄纸剪出五角星,制作了属于他们的五星红旗。尽管他们没有见过五星红旗的样子,将五个星星整齐布局在红旗的中间,但是这面五星红旗从影像逐渐过渡定格成真实的革命文物时,无疑能给予观众巨大的震撼。这面自制的五星红旗,是这些奋斗者和牺牲者革命信仰的具象化,是他们用自由和生命换来的,是令观众痛彻心扉而又热泪盈眶的精神价值图腾。这就是《莲华丹心》纪实化叙事的真实魅力。《莲华丹心》采用了多种纪实叙事方法,以彰显作品的影像价值。除了革命文物的展现,还包括大量的革命文献资料的原件、历史影像和事件人物亲历者和见证者的口述等。开国大典的同期声、四十年代重庆城市空镜等影像和王朴家人、王朴战友黄友凡、脱险者郭德贤等人物采访,使整个作品囊括在“真实”的艺术空间当中。用史实说话、用史料印证,王朴烈士的形象抖落历史的尘埃,走进现代人的视域当中,愈走愈近,并愈发高大清晰。
三 、从历史到现实——红岩精神的当代昭示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总结过去,更在于昭示未来。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指出,“ 1949 年11月27日,在重庆解放前夕,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革命先烈在牺牲前用血的教训提出了‘狱中八条 ’”。2019 年4月17日,他在重庆考察结束时的讲话中,再次讲到“狱中八条”。“狱中八条”就是王朴等红岩英烈在即将慷慨赴义之时,对革命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一份宝贵的革命遗产。《莲华丹心》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时空,通过对红岩烈士王朴的追忆和追记,再次寻访革命先辈的历史事迹,提炼其价值精神和时代意义,以昭示当下,引领未来。立意宏深高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莲华丹心》立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庆红色资源的重要论述精神,选择代表性人物,聚焦典型化记录,深化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落地落细,通过影像的力量,对“红岩精神”进行人格化解读和时代化传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宣教处、渝北区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