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远华
重庆是一座山城,虽然拥有两条大江,但在旧时,用水却十分困难。城里居民除了极少部分人用井水外,绝大多数都用江水。而这江水,人们大多也是买着用。
市面上有专门卖水的挑夫。因水是从江里挑来的,故而有浑有清。平时嘉陵江的水清亮些,上半城的人买得多,下半城的人多吃长江水,就要浑浊些。一到洪水时节,两条江的水变得一样浑。如何让浑水变清,人们一般采取沉淀的方式,让泥沙自然沉淀,或者用白矾沉淀;也有采用沙缸过滤的方式取得清水。
吃用的水虽说困难,但毕竟用得不多。一旦发生火灾,没有水灭火才是大事。
旧时重庆城大多是穿斗房,建筑材料多用木竹,且房屋倚山就势,重重叠叠。如果发生火灾,就会火烧连营,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为消灭火灾,官府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比如在街道修筑消防储水池,在寺庙大量设置水缸,储备沙包、沙袋等灭火物资,建立义勇形式的“水会”(即民间消防组织)等。
这些水池、水缸蓄的水,一部分是雨水,也有从水井里打来的,更多的是由人工挑水补充,灭火远不够用。加之当时只有水桶、木盆、火钩这类简陋的消防工具,这些措施根本不能快速有效地扑灭火灾。
据《巴县志》记载,清朝至民国时期重庆发生过多次火灾:“民国八年(1919年)一月大火,自夜初更起,达旦方熄。火起于较场口荒货街,延烧较场口、百子巷、走马街、黄土坡、十八梯、木货街、演武厅、瓷器街等处,被灾者数千家。”“民国十七年(1928年)四月十九日大火。自是日申刻起至夜丑刻止,火自千厮门洪崖洞,由东川书院街入城,延烧香水桥、石板街一带,上至临江门入城,延烧横街七星坎省立女师范学校,城外则上至官山,下至鱼溪,被灾者七八千家。”
为解决消防无水可用、市民吃水问题,1927年,重庆市长潘文华与重庆绅商商议,决定建立自来水公司。工程委托当时的华兴公司承包,设备在德国西门子公司采购。由德国留学回来的税西恒担任总工程师,负责设计及施工管理。
整个供水工程在大溪沟设起水站,把嘉陵江水抽到通远门五福宫打枪坝,在打枪坝设立制水区。再经南、中、北三条管道将水送到城内各处,在主干道设立数个卖水点。至1932年1月,自来水厂建成通水,自此重庆有了自来水。
自来水厂在打枪坝建有5个过滤水池,每个水池每天能过滤原水一万吨。但要达到民众饮用水标准,还需经过处理,这就要求水厂经常冲洗过滤水池、清掏池里沉淀的泥沙。由于过滤池和蓄水池几乎在同一水平面上,水没有压力,清洗进度很慢。为能快速清洗水池,需要使用高压水,于是,具有一定高度的水塔应运而生。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