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在历史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荣昌人——记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吴雁南

2017-11-14 11:34:04来源:重庆党史网

                                                          陈朝权魏全红

 

 

19292001

 

吴雁南,原名吴运鸿,1929225日出生于四川省荣昌县(今重庆市荣昌区)吴家镇。大学毕业后从事历史研究,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1982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01818日去世,享年72岁。

吴雁南4岁起,父亲就教他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四书》等传统蒙学课本。13岁考入荣昌伯桥中学初中部学习,他刻苦用功,成绩名列前茅。

1945年秋,吴雁南考入四川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他特别钟情于文史学科,“万有文库丛书”和“国学基本丛书”系列书籍,他每见必购。19489月,吴雁南成为四川大学法律系的学生,逻辑学、哲学等学科的学习,培养了他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深邃的哲学思辩智慧,为后来从事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950年秋,吴雁南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专修科,从此他与历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的东北师大历史系,聚集着林志纯、萧一山等一批知名史学家,吴雁南在这些著名学者的教导下,夯实了自己历史学的专业基础。

1952年,大学毕业后吴雁南分配到东北师大附中任教,他系统地研读了罗尔纲、金毓黻、简又文诸位先生关于太平天国的论著。阅读了许多历史教学法与教育学方面的论著,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于1954年的《历史教学》1月号发表了他学术生涯的第一篇文章《在历史教学备课中的几点体会》,然后接连不断地在《史学月刊》《新史学通讯》《历史教学》《历史战线》《吉林教育通讯》等全国和省级刊物发表了10多篇中学历史教育方面的文章,这些教研文章对当时的中学历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56年底,他被调到北京市五十六中学任教。不久,又被北京市教委抽调,参加了当时北京市、华北协作区的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1960年被调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任中学历史教材编辑。在这里,他不仅是一个一丝不苟的编者,而且还是一个十分勤奋的作者。上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出版使用的中学历史教材,几乎都有他付出的心血,这些教材涉及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和世界史。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世安、孟广林在唁函中提到“由他主编的多部专著,被收藏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成为各国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必读之书”,高度评价了吴雁南编写的历史教材的重要地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吴雁南被送到五七干校锻炼,接受“劳动改造”。1972年,吴雁南同夫人何正清被下放贵州,分配到贵阳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当时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高等学校的教材编写、出版几乎停顿,教材严重缺乏。为保证各门课程正常上课,贵阳师范学院积极组织各系教师自编教材。吴雁南埋头苦干,主编的大学本科生或研究生使用的教材、参考书共1440余册,讲义7种,约90万宇。

他编写的《中国近代史讲义》,作为重庆师院历史系、贵阳师院历史系的试用教材。

改革开放之初,吴雁南组织山西师院、四川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院、河南师大、扬州师院、重庆师院、贵州大学、贵阳师院、湖南师院、黔东南师专等11所学校的教师对试用教材进行了反复修改,于1983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分册出版。之后,吴雁南又联合全国20多所高等院校协作编写高校教材《中外历史新编》,吴雁南任主编,全书分67册,于1989年、1990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

吴雁南的学术生涯始于对太平天国的研究。早在1957年,吴雁南在《史学月刊》第8期发表他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试论太平天国起义前洪秀全的政治思想渊源》。论文具有独创性和冲击力,它突破了当时一般研究人员强调洪秀全政治思想同农民小生产者联系的一面,忽略甚至否认他作为一个秀才而吸取儒家思想的事实。吴雁南通过梳理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洪秀全的政治思想不仅渊源于农民小生产者的生活世界,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洪秀全草拟的文献中提出“大同”“三纲五常”就是实证。吴雁南以这样的历史事实为依据、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写出了《试论太平天国起义前洪秀全的政治思想渊源》一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当时史学界引起了巨大震荡。随后他陆续发表了《试论洪秀全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略论儒家思想对太平天国的影响》《儒家思想与太平天国》等论文。接着,他就太平天国的土地问题、政权性质、制度架构、人物评介等热点进行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引起历史学界的广泛关注。

当时史学界普遍认同罗尔纲先生所力挺的太平天国土地制度实行了“耕者有其田”的观点。吴雁南对此观点感到困惑—土地高度集中于少数地主手里,农民无地或少地一直是晚清突出的社会问题,太平天国是怎样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带着这一困惑,他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没有发现太平天国把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却发现了一些允许地主收租并且“照旧交粮纳赋”的记载。特别是北京图书馆善本阅览室收藏的清人龚缙熙《镜穉轩自怡日记》一书,详细记载了太平天国在苏州、常州一带允许和限制地主收租的情况,进一步佐证了他的思想。经过精心考证,他在1958年第2期《历史研究》上发表了《试论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的长篇论文,随即发表《从〈天王诏书〉看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关于太平天国前期的土地制度》两文,进一步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许多年后,这一观点成为史学界的共识。

随着对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深入,他又将研究的思路扩展到太平天国的政权性质方面。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学术界对农民战争和农民起义问题的讨论十分热烈,吴雁南运用马列主义观点,分析农民自身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在翦伯赞教授的指导下,写成了《略论农民政权的性质》一文。“文革”以后,吴雁南决心把萦绕在脑际的太平天国政权性质研究继续下去,他发表了《太平天国的乡官制度—试论太平天国政权性质》《再论太平天国政权性质》《关于太平天国政权的两重性》《太平天国前期的等级制度与政体》《儒家思想与太平天国》等论文。他在这些论文中明确指出,太平天国政权一方面是革命政权,具有革命性;另一方面由于太平天国革命者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而具有封建性。由这一结论引伸到对历史上的农民和农民政权性质的评价,认为历史上的农民及其在起义中建立的政权,都具有“两重性”。他的观点,形成了关于太平天国政权性质的一派学术见解,得到了不少近代史学者的赞同。

1959年到1961年,他在着力研究太平天国史的同时,将研究领域从中国近代史扩展到中国古代史。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对中国封建社会矛盾的内因和外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进行辩证的剖析,对中国古代史的分期、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全国性的报刊上,他发表了《略论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分期问题》《试论隋末农民起义和唐末农民起义的特点》《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目的和农民政权》《关于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等一系列文章。上世纪80年代,又深入到对党史的研究,同夫人何正清教授合著了《农民战争与会党》一书,全面考察了天地会长久以来的歃血、结拜、教门的关系。

十年动乱期间,许多人把精力用去打派仗,吴雁南却潜心于马列主义著作、毛泽东著作和辛亥革命史文献资料的研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知识的价值重新得到承认,19825月,吴雁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他发表了有关辛亥革命史的研究文章50多篇,除出版了论文集《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外,还主编出版了论文集《孙中山与近代中国》。这个时期,他还参加了章开沅、林增平主持的辛亥革命史》的编写,并与隗瀛涛一起任中卷主编。这部著作是新中国成立后关于辛亥革命的篇幅最长、体例观念最新、最系统的著作。《辛亥革命史》作为建国35周年人民教育事业的重大成就之一,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孙中山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由于他对辛亥革命研究的贡献,被选为孙中山基金会理事,多次被邀参加海内外纪念辛亥革命的国际学术讨论会。

上世纪80年代初,他为研究生教学编写了《清代经学史略》讲义,从而开始了对经学的研究。他先是主编出版了《清代经学史通论》,史学界认为这部书具有开拓性、系统性、理论性的特色,是一部填补空白的成功之作。到了90年代中期,他又领衔主编了50多万字的《中国经学史》,20019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吴雁南学术研究的巅峰是对社会思潮的研究。早在70年代末,他就率先发表了《清末国粹主义》等有关社会思潮的3篇文章。1982年他着手撰写并主编的《清末社会思潮》,1990年由福建人民出社出版。这部著作先后荣获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理论图书一等奖、第五届中国图书二等奖和光明杯优秀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

经过多年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1998年吴雁南主持编写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一书,终于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这部巨著共4213万字,上迄1840年,下至l949年,论述了中国近代各种社会思潮,是目前国内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规模巨大且贯通近现代的学术专著,对推动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991年吴雁南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美国黄兴基金会授予他“黄兴学术研究荣誉证书”。美国伦敦大学图书馆收藏了他的著作,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者的必读之书。他的突出事迹,曾先后载入《新中国科技精英谱》《英才荟萃》及《重庆名人词典》等多部图书,被学术界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

1999年秋,吴雁南身染肺癌住进医院。2001818日凌晨走完了他72年的生命历程。而在辞世的前夜,他仍在与一名学生讨论毕业论文史料搜集问题,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荣昌区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 附件下载==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