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心得体会│做清正廉洁的好干部

2020-08-11 14:03:22来源:重庆日报




田姝


读罢《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三本书,习近平总书记一身正气治党,两袖清风律己的从政风范跃然纸上,使人深受感动和鼓舞。他敢于从严治党,从党风廉政抓起;勇于廉洁自律,从日常细节做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仅赢得了基层群众的充分肯定和信任,也为广大党员干部作出了表率和示范。

公私分明,一心为公。习近平总书记一贯秉持公私分明、克己奉公的原则。在正定时,他因工作需要,每年都要往返北京五六趟,但他一趟车费都没有报销过,都是自己拿钱买车票。每次下乡调研,他也一定如数向乡镇食堂缴纳粮票饭费,绝不占公家半点便宜。公私分明,克己奉公,是党员廉洁自律规范的首条要求,也是从政为官的基本底线。一张票、一顿饭、一趟车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恰恰反映出党员干部公与私之间泾渭分明的严格界限。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公、私二字是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若思想的“总开关”没拧紧,不能事事出于公心秉公用权,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手握戒尺,克己奉公。我们要牢记手中行使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唯有时刻谨记公权一丝一毫不能私用、公款一分一厘不能乱花,切实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拿捏好公与私的分寸,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慎独慎初,才能不负职责和使命。

俭以养德,一心为民。在很多老同志的回忆中,习近平总书记给人的印象都是衣食住行非常简朴的。在正定,他长年身着一身旧军装,脚穿一双军布鞋,下乡调研时斜背一个绿挎包。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成由勤俭败由奢。节俭与奢侈绝不仅仅是个人生活问题,更关系到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为政之德。“俭”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品德,进而促成精神层面更高的追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要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唯有养成节俭自律的习惯,不为物役,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毕生追求,才能成为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从严治党,一身正气。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党的建设,尤其是党的作风建设。在正定工作期间,他主持制定了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六项规定”。在宁德,他针对部分干部违规占地建房,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进行了大力整顿。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9000多万党员、在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长期执政的大党来说,唯有一刻也不松懈地坚持从严管党治党,才能营造良好的党风政风并引导整个社会风气持续向好,才能更好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尤其是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要牢记在“党要管党”中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从严治党”中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本文原刊于2020年8月11日第8版,作者系市委党史研究室干部)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