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画家陶冷月的老重庆“写真”

2020-01-21 12:30:46来源:红岩春秋杂志社



管晓锐


陶冷月(1895-1985),原名善镛,字咏韶,号宏斋、五柳后人、柯梦道人,江苏苏州人。曾任长沙雅礼大学美术教授、国立暨南大学中国艺术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河南大学美术讲座教授、国立四川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等职,又与谢公展、吕凤子等创办南京美术专科学校,并任西画系主任。1932年后定居上海,以卖画为生。1952年后在中学任教,直到退休。

陶冷月是20世纪初在上海一带较为活跃的画家,他以特有的“新中国画”艺术风格,成为融合中西绘画的代表性人物。1932年秋至1933年春,陶冷月乘舟入川,滞留重庆。其间,他随身携带照相机,一路摄影和绘画,乐此不疲。如今,这些作品成为研究重庆历史的珍贵视觉依据,具有史料价值。

陶冷月与他的时代

陶冷月出生于书香世家,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初学国画,继习西画。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有志之士开始思考和实践“西学为用”、取法西洋的改革自强之道。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中国画之革新,成为当时热门的话题,且备受争议。

陶冷月身处开发较早、洋风普及的苏州、上海一带,对中国画革新、中国画融合中西等问题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并身体力行地实践个人主张。陶冷月对“新中国画”的探索,植根于他的中西画双重素养。蔡元培是他进行这种探索的主要启蒙人。蔡氏以赠言、定润格的方式,使30岁出头的陶冷月脱颖而出,声名鹊起。

陶冷月自陈,希望在自己的绘画创作中“力求综合古人之长和吸收西画光影明暗和透视之理,试创新中国画”。他用宋人的“没骨法”,以细腻的笔致勾画出夜色下静穆的风景,使之明显不同于传统国画的风景表现,并以融合中西的月光山水享誉画坛,走上一条与众不同的新路。

民国时期,他在苏州、上海、南京等地举办20余次个人画展,并有作品参展中日联合书画展览会、美国费城博览会、万国美术赛会。

20世纪30年代初川湘之行,陶冷月饱游饫看,沿途写生,留下不少画稿,成为他进入创作盛期的转折点。此后十余年里,陶冷月在沪、宁、苏等地卖画为生,并举办个展或联展,以职业画家的身份醉心于绘画艺术的革新创作。迟暮之年,他仍把笔不辍,直到生命的终点。

陶冷月的传世作品《松月清泉》通景屏、《疏影横斜》月梅图等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松风圆月图》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携照相机入川

1932年10月9日,重庆《国民公报》第五版刊登一则新闻《名画家陶冷月抵渝—勾留数日即行西上应川大之聘讲学》。此时的陶冷月,应四川大学教育院院长邓只淳之邀入川,先行抵渝,准备出任该校艺术教授。

陶冷月乘船沿江而上,与其他画家不同的是,除了画笔,他还随身携带相机。照相机在当时价格不菲,所以陶冷月成为少有的携带相机入川的中国画家。但事与愿违,陶冷月抵达重庆后,遇上四川军阀刘湘、刘文辉开战,学校停课,他滞留朋友家中未能赴任。最终,于1933年春沿江出川,经湘赣回沪。

在渝停留期间,陶冷月先寄宿表弟谢文通宅,并在谢宅举办画展。结识重庆海关税务师李规庸后,应邀移居李宅云庐。闲暇时,他游览城郊的清水溪、温塘,并写生,在朝天门、报恩塔和金佛山等地摄影……他留下的摄影作品和绘画手稿,为日后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1936年,他出版《珂罗版印国粹名画片》第七辑“陶冷月山水”,其中《源泉无尽》所绘景象,即为南岸清水溪。晚年时,他在家中翻看照片和手稿,追忆峡江之行,又绘制了《巫山雨霁》《巫山夜月》等作品。陶冷月说,拍照片的目的不是为今后临摹,“照照片画是画匠,看照片是回忆当年出游的意境,体味造化,由此萌发创作的灵感。”

与重庆和三峡的相遇,成为陶冷月艺术生涯中的重要节点。

用摄影激发绘画创作

与当时传统的中国画家不同,陶冷月善于用摄影作品激发绘画创作。其拍摄一方面具有搜集绘画创作素材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从一个现代文人画家的角度,表达对山川形胜的观看兴趣和画家专业的视觉。

陶冷月是一位忠实于画家视觉和内心的摄影者。他的摄影爱好不受当时摄影社团的美学规则与竞争原理所限,不追随某种潮流,或曲意逢迎某种摄影美学趣味。他不在摄影求“功名”,反而因其纯粹而做到“无求品自高”,形成个人特色。

陶冷月喜爱摄影,自1923年购入摄影器材,便开始拍摄所见,实录游踪,坚持数十年之久。他身后留下大批摄影作品,数量近800余张,其中包括在重庆和峡江地区拍摄的上百张作品。这些照片,既是风景摄影也是景观的纪实,记录了沿途的民俗风情,如《瞿塘夕照》《巫山县城》《重庆泄滩纤夫》《万县江边洗衣者》等。有些照片上,还留有他亲笔写下的拍摄年份和精心设计的图案签名。

1979年,85岁高龄的陶冷月,创作了中国画《巫山雨霁》。此画就是以当年入川时拍摄的巫峡照片以及出川时的速写手稿为基础创作的。1982年,他又创作了《巫山夜月》,继续涂抹挥之不去的回忆。

编辑/韩西芹

(来源:《红岩春秋》)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