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讲红色故事 讲革命精神|聂帅救孤

2019-11-15 10:23:53来源:


 

1999年11月18日,重庆市隆重举行纪念聂荣臻元帅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元帅的故乡江津市与日本的都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一位60多岁的日本女士,激动地说:“聂荣臻元帅在战火中把我救了下来,我能够活到今天,完全是元帅给了我生命。我现在生活得非常幸福。正是江津培育了元帅这样优秀的人才,才有我的再生。”

她叫美穗子,是聂荣臻元帅从硝烟战火中救出的日本孤女。 

故事还得从50年前的抗日战争说起……

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激战正酣,晋察冀军区在聂荣臻司令员指挥下,破击正太铁路。当天晚上,八路军攻入正太路井陉煤矿,煤矿火车站副站长加藤清利及妻子在交战中身亡,留下两个弱小的女儿。大女儿扑在死去的父母身上,绝望地哭喊着。炮火还在继续,孩子身边都是燃烧的瓦砾。八路军战士见孩子危在旦夕,顾不得多想,冒着生命危险把两个小姑娘抢救出来。如果是中国女孩,好办,交给老乡就行;可这是两个日本小姑娘,部队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怎么办?

前线部队打电话到晋察冀军区司令部请示。聂荣臻听到报告后说:“部队的同志做得好。我们实行革命人道主义,对放下武器的俘虏,八路军还要以礼相待,何况是孩子!立即把小孩送到指挥所来。”他似乎还不放心,又说了一句:“要快!注意安全。”放下电话,聂荣臻心潮难平。他身经百战,耳闻目睹了多少红军和八路军官兵抢救孤儿的事,可这次抢救的,却是侵略者的遗孤。

两个日本孩子由一个民兵用箩筐挑着送到了前线指挥所。大一点的孩子约有五六岁,剪着短发,穿着长条花纹衣裳,显得清秀可爱。小的还在襁褓中,不满周岁,穿的也是小花衣,不幸的是,她的脚部被炸伤,伤势很重,前方的医务人员已经对她进行了抢救和治疗,使她暂时脱离了危险。

聂荣臻走近箩筐,蹲下来亲切地抚摸着两个孩子。参谋长聂鹤亭和一群工作人员也围上来,静静地看着司令员与两个孩子默默交流。他们都知道,司令员特别喜欢孩子,只要有空,都会逗逗老百姓家的孩子。他们也知道,司令员的独生女儿聂力,已经失散多年没有音讯了。

孩子的伤口包扎得很好,安详地睡着。聂荣臻首先抱起那个受伤的婴儿,嘱咐医生和警卫员,好好护理这个孩子,看看附近村里有没有正在哺乳的妇女,赶快给孩子喂喂奶。

聂荣臻问送孩子来的民兵:“孩子来之前,在你们那儿是怎样安排饮食的?”来人回答:“我们分区政治部的袁心纯副主任规定,按团职干部负重伤的伙食标准特别照顾,供给奶粉、罐头、白糖、水果。”“嗯,你们做得对!”聂荣臻满意地点了点头。

然后,他又俯下身问大点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小姑娘不懂中国话,又刚刚失去了父母,面对这么多陌生人,她十分害怕,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见孩子受到了惊吓,聂荣臻没有再说什么,叫人找了几个当地特产的雪花梨,亲手递给小姑娘。小姑娘不肯接,聂荣臻想了一下,亲自用水将梨冲洗干净,小姑娘才接了过去吃起来。她确实很饿,眼前这个陌生的叔叔,举止十分和善,使她惊魂稍定。

聂荣臻让炊事员做了一盆稀饭,他把大一点的小姑娘抱在怀里,用小勺喂她。慢慢地,小姑娘不再拘束。聂荣臻问她叫什么名字,她“嗯嗯”地回答着。翻译在旁边听懂了,说:“她说叫‘兴子’。”

在指挥所的日子里,聂荣臻走到哪里,兴子就拉着他的衣角,寸步不离跟到哪里。

战争不断推进,前线指挥所无法长期养育这对日本孤儿。聂荣臻一直在琢磨,孩子是无辜的,要很好地安置她们,无非两种选择:或是把她们养起来,或是把她们送回去。聂荣臻很想把她们养起来,但战事频繁,整天东奔西走,边区环境太艰苦,照顾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有不少困难。尤其是大一点的兴子已经懂事,把她们留在异国的土地上,将来也许会给她们造成痛苦和隔阂。渐渐地,聂荣臻倾向把她们送回去。虽然父母已经不在了,但她们日本老家总会有亲戚朋友照应吧……

聂荣臻最终决定,把姐妹俩送往石家庄的日本兵营,回到她们熟悉的环境中去,以便将来回归她们的祖国。

聂荣臻亲笔给石家庄日本驻军指挥官写了一封信,历数日军暴行,号召日军官兵与中国人民一起,共同反对侵略战争:“日阀横暴,侵我中华,战争延绵于兹四年矣。中日两国人民死伤残废者不知凡几,辗转流离者又不知凡几。此种惨痛事件,其责任应完全由日阀负之……但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

信写好了,聂荣臻让警卫员去找一名可靠的老乡承担护送任务,又精心挑选了一副柳条筐挑子。挑子虽然简陋,但翻山越岭,不会颠簸。听说司令员要把“兴子”姐妹送回去,大家都有些舍不得,担心孩子在半路上饥饿啼哭,专门为她们准备了糖果和食品。

两个孩子要上路了。聂荣臻抱起兴子,在他红嫩的脸蛋上亲了一口,又依依不舍地把妹妹抱起来,摸摸头,小心地放进柳条筐里,转身嘱咐护送的老乡,箩筐要挑平衡,路上千万注意安全。同时又让警卫员拿来10多个梨子,亲自放在箩筐四周,让兴子在路上随便吃。他刚直起身子要跟孩子道别,小兴子却忽然抓住他的裤腿,“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大家的眼圈都红了。这时候,摄影师沙飞恰巧从前方回到指挥所,他被眼前的场面深深地打动,立刻拍摄下一组照片,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录。

一切都准备好了,聂荣臻拍拍老乡的肩膀说:“老乡,请把这两个孩子送回去吧。”说完,又把自己的亲笔信交给他。信没有封口,便于沿途关卡的敌人检查时阅看。孩子走远了,聂荣臻久久地望着他们离去的方向。

在那场野蛮的侵略战争中,日本法西斯不知残杀了多少无辜的中国儿童;而现在,这两个日本孩子却受到周全的照料,被平安地送回亲人身边。这是何等鲜明的对比啊!

几天后,老乡回来复命,两个孩子已经安全送到日军营地,并且带回石家庄日军的一封感谢信。聂荣臻心里踏实了一些,继续投入到繁忙的战斗中去了。

光阴似箭,近40年过去了。1978年8月,中国和日本签署了和平友好条约。年届八旬的聂荣臻元帅撰写回忆录时,深情地对女儿聂力说:“这些年来,每逢想起这件事,我还常为两个日本孩子担心,烽烟四起,兵荒马乱,不知道她们当时是否安全回国了……”但这也只能是老人家的一种牵挂而已。40年沧海桑田,孩子音信全无,怎么可能找得到呢?

    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事情出现了转机。

1980年4月25日,解放区总政治部的同志到聂帅家里汇报工作。《解放军画报》社副社长、当年晋察冀军区的随军记者姚远方拿出3张照片,请聂帅过目。聂荣臻眼前一亮,这就是当年摄影师沙飞拍摄的那3张照片,照片中的小女孩就是兴子!

不久,《解放军报》和《解放军画报》相继刊登了姚远方的文章《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并配发了照片。随后,国内各大媒体相继转载。5月29日,日本《读卖新闻》在突出位置全文转载,题目改为《兴子小姐妹,中国元帅聂荣臻想念你》。电视、广播等各路媒体也纷纷跟进。一个寻找日本小姑娘的行动,在中日两国迅速展开。

10天以后,传来了好消息,日本小姑娘在日本九州宫崎县都城市找到了!她现在的名字叫加藤美穗子,已经是3个孩子的母亲,与丈夫经营着一家小商店,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40年前,她们姐妹俩被送回石家庄日军营地后,不满周岁的妹妹因伤势过重,不幸亡故。两个月后,美穗子跟随着伯父回到日本,与外祖母相依为命,长大成人。

听说救命恩人在找她们,美穗子十分激动。她连夜给聂荣臻元帅写了一封信,希望能有机会去北京,当面表示感谢和敬意,并附上了自己的照片。聂荣臻收到后,高兴地对女儿聂力说:“阔别40年,终于找到了。我又多了一个女儿,你又多了一个妹妹。”

短短几天,来自日本各地的感谢信、贺电,堆满了聂荣臻元帅的办公桌。特别是那些曾经参加侵华战争的侵华日军,得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真是感愧交加,称颂聂荣臻是“活菩萨”。

正在中国访问的日本“日中合作战友会访华团”听说这件事,通过解放军总政治部向聂荣臻元帅致敬,并赠送了一个十分精致的日本古代武士盔。礼品单上有一段赠言:“赠送古代武士盔,是日本传统的崇高礼节,我们谨以此向聂荣臻将军阁下40年前在战火中救出日本小姑娘的人道主义精神,表示最崇高的敬意。我们对聂将军很钦佩,一定要反省自己的侵华历史。”后面,有许多日本老兵的签名。

1980年7月14日,在日本驻华大使的陪同下,美穗子一家来到人民大会堂。当聂荣臻元帅出现在会见厅门口的一刹那,美穗子顿时泪如泉涌,放声哭泣。多少年来,她在心中想过千百遍、见到恩人时要说的话,此刻竟然一个字也说不出来。这泪水,是她积压在心中整整四十年的情感啊!有什么语言能够准确地表达这感人肺腑的人间真情呢?所有在场的人都默然肃立,热泪盈眶。过了一会儿,美穗子极力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快步迎上前去,弯下身子用额头触碰聂帅温暖的大手。这是日本的最高礼节,她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表达自己此刻的心情。

美穗子说:“我到中国来的时候,许多日本人,特别是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旧军人,托我带口信,向中国人民表示道歉和谢罪。”聂荣臻回答说:“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灾难,你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这次,看到你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我很高兴。让我们化干戈为玉帛吧!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美穗子按照日本风俗,向聂帅赠送了珍贵礼品。聂荣臻回赠她一幅“岁寒三友图”,这是著名画家程十发的作品,画上有聂帅亲笔题辞“中日友好万古长青”。

1992年5月14日,聂荣臻元帅与世长辞。美穗子十分悲痛,但她因照顾卧病在床的丈夫不能亲自到北京吊唁,只好通过日中友协,表达自己的深切哀悼!

1999年12月底,聂荣臻元帅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前夕,美穗子应邀来到江津。在聂帅陈列馆,面对栩栩如生的铜像,美穗子含泪连续三鞠躬并激动地说:“元帅父亲,我永远都会记住您的恩情。”

聂帅救孤,已经成为中日两国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今天,我们要学习聂帅等老一辈无产级革命家以德报怨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怀宽广之心,行仁义之事,树立崇德向善、以德服人的良好社会风尚。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