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讲红色故事 讲革命精神 ︱王良: 军功传千古

2019-10-23 11:52:39来源:


 

在重庆市綦江区烈士陵园的湖岸边,镌刻着一幅浮雕作品《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这首词的作者是毛泽东。这首革命的史诗,记录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次辉煌胜利,反映了根据地军民充满必胜信心的精神风貌。1930年12月底,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朱德的指挥下,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活捉国民党军前线总指挥张辉瓒。胜利的消息传来,毛泽东十分欣慰,留下了这首壮丽诗篇。在这场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著名将领、红四军军长王良将军。

1905年8月,王良出生于重庆市綦江区。青年时代,受五四运动和他的叔父、中共党员王奇岳思想的影响,立志救国救民。1924年,他考入上海持志大学学习,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1926年夏,在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鼓舞下,奔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1927年初,王良随军校转移到武汉。不久,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在革命事业遭遇挫折的危急关头,王良却矢志不渝追求理想。1927年7月,王良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加入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三团,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参与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28年4月下旬的井冈山会师后,王良担任了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一团一营一连连长。不久,他就率部参加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8月下旬,毛泽东、朱德率主力红军下山,湘赣敌军以4个团的兵力乘虚进犯井冈山,妄图摧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此时,留守井冈山的红军只有两个连,敌我力量悬殊。为保卫井冈山,扼守黄洋界,王良召开了党支部会议、士兵委员会和全连军人大会,传达了战斗任务,进行了充分战斗动员。一到黄洋界,王良便一面带领各排长观察地形,分配任务,一面发动军民插竹钉、抬木头、挖战壕,在阵地前修筑了五道工事。第一道是竹钉阵,分别在小路两旁的草丛里,布下了几里路长的竹钉防线;第二道是竹篱障碍;第三道是滚木礌石;第四道是四五尺深的堑壕;第五道是石头筑成的射击掩体,掩体前沿的草丛里也插满了竹钉。临战前,王良又进行了动员,他号召全连指战员团结一心,英勇杀敌,与阵地共存亡,誓死保卫井冈山。当时红一连只有71名战士,面对艰巨的战斗任务,王良率红一连与地方同志一起,积极发动组织革命群众参战。军民一心,修工事、背粮食、作警戒。井冈山广大军民动员起来了,黄洋界壁垒森严。

8月29日,据侦察报告,敌人已靠近山下。当晚,劳累了一天的红一连战士们,全都露宿在新挖的战壕中。

8月30日8时许,井冈山上浓雾渐渐散开,夜宿山下的敌人开始发起进攻。因为山路狭窄陡峭,两侧又设置了竹钉,敌人兵力难以展开,只得一个一个往上爬。王良对战士们说,我们每人只有3至5发子弹,必须等他们进入有效射程时才能开枪。50米、30米……待敌人靠得很近了,王良下达命令:“开火!”各种火器齐发,加上滚木礌石奔泻,敌人躲闪不及,伤亡惨重,丢下大批死尸退了下去。第一次进攻失败后,敌人又组织了两次冲锋,也被红军打败。

下午,敌人孤注一掷,集中全部炮火向黄洋界轰击后,敌人排着密集队形拥挤于山下,又一次发起进攻。在这关键时刻,正在山上留守处修理的一门迫击炮,被紧急调来前沿阵地助战。这门炮只有三发炮弹,射击中,前两发都成了哑弹,没有打响。最后一颗炮弹射出后,终于击中山下敌军的临时指挥所,当即爆炸开花,炸死炸伤十多人。随着炮声轰鸣,王良一声令下,红军阵地上吹响冲锋号,隐蔽在各个山头后面的赤卫队员和一连的指战员一起呐喊,顿时杀声震天。与此同时,猛烈的射击声和煤油筒里的鞭炮声也交织响了起来。敌人以为红军主力回来了,连忙撤出战斗,仓皇逃跑。红军以两个连的兵力,打退了四个团的敌人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这一胜利,粉碎了湘、赣两省敌人对井冈山的第二次“会剿”,保卫了红色根据地。

毛泽东在率领红军大部队回师井冈山途中,听到这一消息,欣然提笔,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929年12月下旬,升任红四军第一纵队第一支队长的王良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也就是著名的古田会议。古田会议后,毛泽东针对蒋介石组织的“三省会剿”革命根据地的形势,决定避开敌人主力,把红军部队转入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争。王良率红一支队转战江西,在敌人兵力薄弱的赣南地区开展游击战,经过十三个州县,发动了数十万农民群众参加革命,打通了几千里红色区域,积小胜为大胜,使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王良率领的队伍受到闽西人民的热烈拥护,被亲切地称为“王良支队”。

1930年6月,红四军在长汀整编,成立红一军团,下辖三、四、十二军,王良升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不久,第一纵队改编为第十师,王良任师长。

1930年11月,蒋介石调集七个师约十万兵力,以鲁涤平为总司令,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发动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反革命“围剿”。王良坚决执行毛泽东在罗坊会议上提出的“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率红十师东渡赣江,退守革命根据地,待机歼敌。12月30日,红十师作为参战主力部队,奉命攻击龙冈西北之敌。王良指挥所部迂回敌人侧后方,配合兄弟部队发起猛攻,全歼国民党军第十八师师部和两个旅,俘敌90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9000余支,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在打扫战场时,王良看见押送的俘虏中,有一个体型肥胖而且穿着比较特别的人,断定此人一定是个大官,便命令他站出来。经仔细审问,原来他就是张辉瓒。王良亲自将张辉瓒押送到毛泽东和朱德驻地,接受审讯。俘获敌军前线总指挥,这个重大的胜利,使根据地军民兴高采烈,信心倍增。

毛泽东诗兴大发,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高度赞扬英勇善战的红军指战员。为表彰王良和第十师在粉碎敌人第一次“围剿”中的卓著功绩,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政委毛泽东决定,把缴获的张辉瓒的怀表、钢笔嘉奖给王良。王良接过战利品,激动地说:“我要带着它,到中国革命最后胜利。”他把怀表珍藏在自己身上,带着它参加第二次、第三次反“围剿”,驰骋沙场、屡建奇功。

1932年3月,中央红军编制调整,王良升任红一军团第四军军长,罗瑞卿为政委。为粉碎敌人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前委决定由红一军团和红五军团组成东路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东征福建,红四军为主力部队。4月20日,红四军和兄弟部队一同攻取了漳州城。红军在攻打漳州的战役中,共歼敌军主力4个团,俘敌1600余人,缴获枪炮2300多件,子弹13万发,炮弹4900余发,飞机2架以及大量军用物资,取得了红军东征福建的巨大胜利,威逼厦门。驻漳州期间,王良遵照毛泽东指示,组织红四军发动群众,歼灭残敌,建立新生政权,并筹集了14万元军款及大批军用物资,扩红500余人,为红军进行第四次反“围剿”作了充分准备。王良所率红四军,被漳州人民誉为“铁四军”。

1932年6月13日,红四军向中央根据地回撤途中,到达福建武平县大禾圩。当地反动民团武装兰启观部凭借多年经营的土围子,顽固阻击红军前进。王良接到前锋部队受阻的报告后,心中十分焦急。他感到如果不迅速打掉这个土围子,将会影响回师南雄歼敌任务的完成。他立即向政委罗瑞卿说:“走!我们去观察一下,想个办法,把这一小股敌人消灭,或至少把他们堵住,让大部队迅速通过!”说罢,就和罗瑞卿等人走到一个墙垛边,用望远镜观察敌人的动向和周围的地势。正当他和罗瑞卿等人商量歼敌计划时,突然从土围子里射出一排密集的子弹,打中了王良的头部!

罗瑞卿急忙抱着王良撤退到隐蔽处,一面派人迅速找军医抢救,一面用手捂住王良淌血的额头,急切地呼喊着:“老王!老王!…”王良慢慢睁开眼睛,用失神的目光看了看罗瑞卿,声音微弱地说:“老罗,你指挥!消灭敌人,让部队火速去南雄……完成任务……”罗瑞卿悲痛地用力点点头,答道:“你放心!”王良喘了口气,吃力地从口袋里掏出怀表和钢笔说:“这表和钢笔留给你,你替我把它带到胜利……”话音未落,便永远闭上了双眼。

将星陨落,天地同悲!王良牺牲时,年仅27岁。

1932年 6月15日下午,毛泽东在江西会昌县永隆镇亲自主持召开王良将军追悼会,面对数千位根据地军民,毛泽东对他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称赞“王良是一个好干部”。在追悼会上,罗瑞卿沉痛地说:“王良同志,我们一定要给你报仇!打倒反动派!”王良的牺牲,对党和红军是一个重大损失。聂荣臻元帅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王良同志是个很好的同志,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一贯作战勇敢,待人热情诚恳,对他的牺牲,我们大家都感到非常痛惜。”“王良是中国工农红军创建初期著名的军事指挥员。”“他英勇善战,屡建功绩,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在闽南群众中传为佳话。”

罗瑞卿铭记着战友王良的遗愿,他十分珍重地把烈士遗物收藏在身边。每逢战斗胜利,他回到驻地,总要默默地打开包着红绸的怀表,给表上满弦,轻轻地说道:“王良同志,我们又胜利了!” 新中国成立后,罗瑞卿将王良将军的遗物上交党中央。记录着烈士光辉一生的怀表和钢笔,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成为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见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象王良一样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发扬革命先烈的精神,从他们的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