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革命先烈的初心使命︱邱少云:烈火真金铸英雄

2019-06-18 17:39:07来源:重庆党史网


 

邱少云,1926年出生于四川省铜梁县(今重庆市铜梁区)。父母早逝,自幼孤苦无依,14岁时开始雇工生活,跟兄弟靠帮地主推磨,甚至讨饭度日,受尽欺凌和白眼。解放前夕,邱少云被抓壮丁,进入国民党军队。1949年12月,邱少云所在部队在成都龙泉驿起义投诚,由此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解放初期,邱少云参加剿匪斗争。在一次战斗中,他与九连战友化装成乡下农民,机智勇敢地深入匪窟,在高粱区活捉内江反共救国军司令、匪首刘海东。为此,师部授予邱少云所在连“剿匪先锋连”光荣称号,集体荣立大功一次。

1951年3月,邱少云响应党中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前,邱少云在给家里的信中写道:“前些日子,我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美国在朝鲜杀人放火,干尽了坏事。他们占领了我国台湾省,还想占领全中国……到朝鲜后一定要拼命打仗,不怕死。为了让所有的受苦人都像我们家过上好日子,我死了也值。”部队开赴前线途中,他曾冒着美军飞机的扫射轰炸,从燃烧的居民房屋里勇救朝鲜儿童。

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连队接受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消灭盘踞在391高地的敌人,把战线向南推进。391高地在平康和金化之间,直接威胁着我军前方交通运输线,阻碍了我军向上甘岭运送军用物资。然而,我军阵地到391高地之间,有着三千米宽的开阔地,这是敌人的炮火封锁区。为了缩短冲击距离,出奇制胜、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我军决定在总攻的前一夜,将邱少云所在部队的400多名官兵,潜伏在敌人阵地的前沿。

10月11日,潜伏部队作好了一切伪装准备。天黑以后,400多名全副武装的志愿军指战员,按预定计划,井井有条、神速地潜伏到391高地附近的野草丛中。

邱少云所在的三班是尖刀班,潜伏在最前面。为了确保首次爆破成功,邱少云与三班副班长李元兴,另一名战士李士虎为组员,组成第一爆破组,班里其余同志组成第二、第三爆破组。第一爆破组距敌阵地前沿约60米,形成前三角战斗队形,最前的角尖为第一爆破手邱少云。当时邱少云携带的是一把大铁剪和自己的武器,主要任务是待炮击向前延伸后,首先剪开敌人阵地前沿的残存铁丝网,形成单人通道,以利爆破手用炸药包冲上前去炸毁敌人的碉堡,消灭敌人的机枪火力点,为部队冲锋扫除障碍。他们潜伏在高地后面半山腰的斜坡地域,前有小土包,后有干涸的小沟,是最佳隐蔽地。其余班排均在后面分散潜伏,有的远在100米以外。就这样要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无声无息潜伏至第二天下午五点半才能发起总攻。

10月12日上午11时许,两名敌人照例下山取水,从地堡里钻出后往山下走来。潜伏部队万分焦急,但这一切已被我军观察所里的指挥员掌握,便令炮兵在后面用一发炮弹消灭掉这两个敌人,谁知只消灭掉一个,另一个负伤后逃回了地堡。敌人对出现的这一新情况感到怀疑,认为我军在暗中侦察他们,便派飞机盘旋在志愿军潜伏的上空侦察动静,结果没发现任何目标。但敌人非常狡猾,不一会儿,敌炮兵又向阵地前沿发射了一排燃烧弹,企图烧掉荒草,使我军无法潜伏。有一颗燃烧弹恰巧打在邱少云前面两米左右,由于荒草多已干枯,一见火星就燃,烧着了密集的野草,熊熊大火很快烧到了邱少云身上。我军阵地指挥员看到潜伏地冒起了烟火,连忙命令炮兵向敌人轰击,扰乱敌人的注意力。但邱少云并没有爬起来扑灭自己身上的火焰,他尽力把爆破筒慢慢推向离自己3米远的战友李士虎身边,又把子弹夹埋在土坑里,以防燃烧引起爆炸暴露目标。在他右侧面3米处有一条小水沟,只需侧身一滚即可扑灭身上火焰,但他深知,如果一滚动,就会暴露目标,必将遭到敌机狂轰滥炸,数百名战友将陷入绝境,整个潜伏计划就全部失败。为了数百名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他在烈火中咬紧牙关,强忍着剧痛,用微弱的声音向战友李士虎说:“胜利是我们的,但是我不能完成爆破任务了,你去完成吧。”然后,邱少云燃烧着的身躯紧贴地面,双手颤动着慢慢插入软泥里,直到失去知觉,身躯烧焦,最后英勇牺牲,年仅26岁。距离邱少云最近的战友李士虎,因来时过河全身棉衣湿透了,身上没被烧着。当烈火燃烧着邱少云的时候,他一直眼睁睁地看着,听到邱少云皮肤被烈火烧得嗤嗤发响,闻到邱少云被烧焦的气味。李士虎眼里冒着火星,急得咬破了嘴唇,几次欲和副班长李元兴爬起来去扑灭战友身上的烈火。但他和其他战士一样,为了整个战斗的全面胜利,强忍内心的极度悲痛和怒火,保持潜伏阵地的平静,等待战斗时刻的到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暮色慢慢降临,反攻即将开始。

据参战部队军史记载,傍晚5点21分,我军正式发起攻击,炮兵按计划对391高地进行8分钟疾风骤雨般的炮击后,5点30分准时发起冲击,战士们怀着满腔复仇的怒火,个个如离弦之箭,以排山倒海之势扑向敌人。顿时,枪炮声、“为邱少云报仇”的喊杀声响成一片,以摧枯拉朽之势,仅用30分钟,就将敌人一个连和一个火器排全部歼灭,拿下了整个391高地。

攻下391高地后,指导员率战士们赶到邱少云牺牲处,用大衣裹好被烧焦的遗体,将其抬回团救护所附近就地安葬,并插上烈士墓牌。

在志愿军第15军的庆功会上,连指导员代表英雄连队作报告,讲到邱少云在关键时刻,以超人的毅力,忍受着烈火烧焦身躯的难以想象的剧痛,直到牺牲也未暴露目标的动人事迹。在场的军报记者深受感动,认为邱少云视纪律高于生命的自我牺牲精神非常感人,非常典型。于是,记者郑大藩相继在《战场报》上发表了战地快讯——《英雄的战士邱少云》《伟大的战士邱少云》,《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各大报刊纷纷转载。邱少云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在全国掀起了向英雄学习的活动。

1952年11月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邱少云追记特等功,1953年6月1日追授邱少云“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邱少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1953年2月,部队将邱少云的遗骨从平康运回祖国,安葬于沈阳市北郊“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志愿军战士在朝鲜平康以南的五圣山主峰(391高地)石壁,镌刻上“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