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张自忠上将墓表释读

2018-02-28 16:42:09来源:红岩春秋杂志社

 

 

赵正超

 

在重庆北碚老城区天生路与将军路交汇处,有一座苍松翠柏掩映的陵园,里面安葬的是抗日名将张自忠。他于19405月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时任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兼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是抗战期间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

张自忠将军墓旁立有两米多高的石碑,上刻署名为“张自明率侄男廉珍女侄廉云立石”的《先兄荩忱上将墓表》一篇(张自忠,字荩忱。张自明为张自忠的弟弟,廉珍和廉云分别是张自忠的儿子、女儿——作者注)。这篇墓表言辞峻厉而感情充沛,既道出了兄弟间的手足深情,又将张自忠将军悲壮的抗战生涯娓娓道来,可说是兼具文学与史料价值。

笔者给这篇墓表作了句读(墓表原文多繁体字、异体字,本文皆转换为简体),拟通过阐释要义和挖掘史事,再现张自忠将军从“华北斡旋”到“宜城殉国”的悲壮历程。

 

华北斡旋 虎口脱险

 

卢沟桥变作,予兄荩忱上将冯翼华北、秉节艰危,虽志吞强虏而平居默然,深念虏虽环伺、不得窥其朕也。北平失守,敌索兄急,兄百计隐避,短衣黧面过天津。自明往视,但密语曰:吾荷国恩,惟有一死抗敌耳,勿以家事浼我。翌日,觇之,则已行矣。

本段大意: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我哥哥张自忠上将辅佐宋哲元将军斡旋华北局势,他在艰难而危险的处境里秉持节操,虽心怀杀敌报国之志却表现得如平素般沉默、克制,因为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认为,尽管日寇虎视眈眈,但我方尚不能判明其真实意图。北平失守以后,日军立刻四处搜寻他,他千方百计隐藏躲避,身着短衣,把脸涂黑,想方设法到达天津。我去探视,他只是悄悄地说了一句话:我承蒙国家恩惠,只有不惜一死抗战杀敌了,但凡家事,今后无须再请示我了。与家人团聚的次日,我再去探望时,他已经走了。

欲探究竟,得从卢沟桥事变发生前说起。1930年爆发中原大战,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地方实力派元气大伤,原本有着强大军力的西北军几近土崩瓦解。宋哲元收拢西北军残部,于19316月接受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经过数年苦心经营,29军不断壮大并在华北地区站稳脚跟。由于长期政局动荡,加之日本侵略,当时华北属于政治上的“半真空”地带,南京国民政府并不能对华北地区实施有效统治,这也正是以宋哲元为首的29军能够坐大为华北地方实力派的关键所在。193512月,国民政府为应对日本在华北的步步紧逼,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以宋哲元任委员长,管理冀(河北)、察(察哈尔)、平(北平)、津(天津)四地,此举旨在稳固华北局势。

29军壮大的这几年,也是张自忠个人军事、政治生涯的关键上升期。最初,他的身份仅仅是“军事将领”,其治下的38师是29军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而在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后,他又有机会成为“封疆大吏”,先是担任察哈尔省主席,继而转任天津市长。在当时,张自忠可算是重要的华北军政首脑人物之一。就在其个人权位达到顶峰时,卢沟桥事变爆发了。

此时,张自忠已就任天津市长一年多。天津是华北最大的商埠,“九国租界”并立,乃华洋杂处之地,就任市长年余的张自忠处理外交事务已得心应手。若要从29军内部选一个在军事、政治、外交方面均能独当一面的人物,恐怕非张自忠莫属。因而在事变爆发后,深受倚重的张自忠迎难而上,竭尽所能协助宋哲元与日方斡旋,成为对日交涉的核心人物。

面对既险恶又诡谲的形势,张自忠秉持节操,为争取和平作了最大的努力和尝试。尽管他心向战场杀敌,却表现得冷静克制。这又是为何?可以从3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日本方面的真实意图难以完全判明。事变爆发初期,日本军方内部有“扩大派”与“不扩大派”之争,究竟是“现地解决”还是“全面侵华”,日本自身的意见并不统一。因此,仓促出击反而有可能予日方以扩大侵略的口实。

第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尚未下定决心对日开战。事变爆发初期,蒋介石仍寄希望于通过外交手段争取和平,即使是717日的最后关头演说——“庐山谈话”,仍然声明“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和平未到根本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因此,主动出击既可能破坏政府为争取和平所作的努力,又与政府一贯的妥协退让政策相左。

第三,或多或少受到个人职务和身份约束。就任察省主席、天津市长以前,张自忠作为军事将领,可以无所顾忌地专注军事作战问题,但此时的他,军、政、外交重任集一身,事务更杂,职责更重,须要他统筹考量并谋划的问题较之以往要多得多。

总而言之,在日方意图不明、我方和战未定、自己又身负重任的情况下,张自忠选择忍辱待时亦在情理之中。但在全国民众抗日情绪高涨,加之众多媒体不实报道的大环境下,张自忠被误解为“亲日”的“汉奸”。

728日晚,宋哲元依照蒋介石命令退守保定,临走前指派张自忠暂留北平继续与敌周旋,意在保留和平之希望于万一。宋哲元一走,民众和媒体对张自忠的责难更甚了。

87日,张自忠宣布辞去冀察政务委员会代委员长、北平市代市长的职务。次日,日军进占北平城,很快就下令全城通缉张自忠并展开四处搜捕。为躲日军搜寻,他偕副官数人于辞任当天躲进了东交民巷的德国医院,不久,为避人耳目又转移到位于喜鹊胡同的美国好友福开森家中。随后,张自忠与活跃在天津的买办商人赵子青取得联系,后者通过私人关系找到一位靠得住的美国犹太商人,3人经过密商,最终制定出周密的出城计划。

93日凌晨,张自忠先是在福开森家中换上工人衣服、戴上工人帽子、再把脸涂黑,然后步行至朝阳门附近的一条马路。那位美国犹太商人则开着一辆挂有意大利国旗的汽车如约而至,惊险混过在朝阳门设卡的日军盘查后出城。出北平后,一路上通行无阻,很快抵达位于天津英租界的赵子青的家中,在这里,张自忠终于有机会和弟弟见面了。

张自明在赵家等候多时,原本以为张自忠会向他大吐苦水、发泄忧愤,没想到哥哥竟出奇的沉默,兄弟俩一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最后,还是张自忠先开口,他用平静而决绝的口吻只说了一句话:我能有今天,全蒙国家培养,只有不惜一死抗战杀敌才能报效国家恩惠,以后家中一切大小事务,都与你嫂子商量处理吧,不用再问我了。

99日,张自忠秘密回到天津的家中,与亲人稍作团聚便匆匆作别。10日,张自忠乘轮船离开天津,马不停蹄地奔向期盼已久的抗日救国的战场。北平斡旋原本是不矜名节、忍辱负重之举,外人不解,反招来众多报纸谩骂之声,张自忠内心之忧愤、痛苦远超常人想象。他向弟弟托付家事的言语中明显透露出,当时他已经下定决心“一死抗敌”、杀身成仁。

 

屡挫日寇 宜城殉国

 

洎拜命率师,歼敌累万,转战三年,建纛鄂西。自明率侄辈以往侍,行间,为请兄回书,峻拒。逾月,即以力战殉难闻。盖其死敌之志久久不渝终于成仁者,其志定故其行决也。

本段大意:等到接受任命,率军出征,歼灭日军上万人。3年时间里转战各地,尤其在鄂西这个区域,他长期驻扎,领军作战。我准备带侄辈去鄂西前线探望、服侍,动身前夕,我与他联络并请他回信,他郑重地拒绝了。一个月以后,就获悉他力战不退、以身殉国的消息。他“一死抗敌”的决心从始至终没有半点改变,终于杀身成仁,大抵是因为他的意志坚定,所以他的行动才如此坚决吧。

由于广大民众和不少媒体一口咬定张自忠是“亲日”的“汉奸”,社会舆论颇不谅解,蒋介石迫于压力,并未马上允其归队领兵。后经多人说情,尤其是桂系领袖李宗仁亲自劝说之后,蒋介石才于193712月初同意张自忠重返部队,命其代理由38师扩编而成的59军军长一职。59军是张自忠统领多年的旧部,重回军中无疑是给了他重生的机会。此后,他带领这支由自己一手打造的骁勇部队,冲锋陷阵,一往无前。

12月底,业已占领平津、攻下上海和南京的日军急于打通中国的南北大动脉——津浦铁路,徐州会战一触即发。19381月底,南路日军进攻淮河防线,东北军将领于学忠率51军正面阻击,初期曾多次挫败日军攻势,但后期战线拉长,伤亡日增,于部逐渐被日军逼到淮河北岸,形势十分危急。李宗仁随即命令张自忠率59军前往增援。

59军抵达前线后,在“淝水之战”的古战场接替于部防务。待31军和7军于淮河南岸侧击日军时,张自忠抓住战机,率部从淮河北岸向日军作压迫式反击。59军初入战场,士气高昂,日军抵挡不住,连连丧失阵地,张部持续施压,于220日将淮河北岸阵地全部夺回。

淮河沿线战局缓和以后,中日两军争夺的焦点转移到徐州以北的鲁南地区。日军第5师团从青岛南下欲取道临沂向徐州北面进发,第10师团则沿津浦路南下从正面发起进攻,两军打算会师台儿庄,然后合攻徐州。临沂和台儿庄成为中国军队必须坚守的战略要地。

35日,张自忠的59军被派往临沂增援庞炳勋部,阻击板垣征四郎的第5师团。59军于312日全部抵达前线,血战数日的庞部伤亡较大,阵地已失不少,张自忠决定主动出击,迅速向日军发起攻势,敌我双方很快进入拉锯战状态,许多阵地反复易手,冲锋与反冲锋接连不断。激战3日后,59军伤亡已达数千,战区长官部原意允其后撤休整,征调其他部队接防。杀红了眼的张自忠坚决不退,下决心破釜沉舟。于16日夜统率全军向板垣师团发起总攻,一鼓作气收复茶叶山和刘家湖两大阵地,板垣终于支撑不住,狼狈地向莒县撤退。临沂之战不仅守住了临沂,更是把不可一世的日军王牌板垣师团打到弃尸后撤,同时又使得津浦路方向的矶谷师团成了孤军深入之敌,为台儿庄大捷拉开了序幕。

徐州会战末期,恼羞成怒的日军纠集重兵欲包围歼灭第五战区主力,中国军队全线突围。张自忠率部且战且退,于61日抵达许昌。没多久,日军沿长江、淮河两线并进向武汉发起攻势,国民政府将大军置于沿江及鄂北山岳地带以期渐次抵抗。张自忠的59军归属第五战区参加大别山北麓防御战。

8月底,日军进至六安、霍山,白崇禧急调张部开赴潢川布防。潢川地形平坦、无险可守,张自忠遂全盘谋划、多处布阵。日军起初从正面进攻,遭张部勇猛阻击,无甚进展,于是改变战法,派主力濑谷支队沿淮河西进袭击西北方向的息县,并继续向潢川正西方向的罗山进攻,绕至张部的侧翼及后方。张遂派出38师向侧后方之敌猛攻,战情胶着。日军狗急跳墙,又开始施放毒气。面对诸多困境,张自忠始终咬牙坚持。

916日,潢川城北、城西遭敌突入,守城官兵与日军展开惨烈的肉搏战,张自忠数次派出敢死队向敌发起反冲锋,逐渐稳住了局势。战至18日,罗山失陷,鉴于我方后路被切断,他果断下令撤出战斗。张部孤军守潢川,阻击日军12天,为第五战区集结兵力争得了宝贵时间。

武汉会战后,张自忠部继续在李宗仁的第五战区抗击日军,驻防于鄂西北一带。张本人因屡立战功,先擢升为第33集团军总司令,再委任为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所辖部队10余万人。第五战区是拱卫战时首都——重庆的核心屏障之一,处于抗击日军的最前线,大小战事接连不断。张自忠率部又参加了19395月随枣会战、193912月至19403月的冬季攻势,直至19405月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

冬季攻势结束后,国民政府物资储备消耗殆尽,苏联为了专注欧洲战事停止了对华援助,而美国尚未开始援华行动,此时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政权,更给抗战前途蒙上阴影。内忧外患之下,中国的抗战进入到最艰苦的时期。19404月底,华中日军为了报复第五战区的冬季攻势并巩固武汉周边态势,制定了以宜昌为主要进攻目标的作战计划,会战战场集中在枣阳、宜昌地区,因而被称为枣宜会战。

张自忠所部主要担负襄河河防和大洪山守备任务。战事爆发不久就进入白热化阶段,日军攻势凶猛,在襄河东岸连夺张部阵地,并随即沿襄河向北突进。张自忠忧虑战局总体安危,决定仍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亲自带队到襄河东岸督战,追击北犯日军,以扭转不利局势。

57日拂晓,张自忠率预备队74师一部东渡襄河,临行前给自己的结义兄弟即33集团军副总司令冯治安留下绝笔信:“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

东渡以后,战局仍在恶化,枣阳岌岌可危,但张自忠毫无惧色,他与河东各部取得联络,协同作战,一面断敌交通,一面向北追击。日军见张部紧追不舍,也派出重兵调头南下迎战,两军遂成决战之势。由于南下日军分进合击,张部几个师亦不得不分兵应战,张自忠直接指挥的兵力不足3000人。更为糟糕的是,日军破译了我军密电码,对我方作战安排和兵力部署洞若观火,遂抽调大部兵力向张自忠合围。

514日晨,张部在方家集附近遭遇日军先头部队,双方展开血战,我军寡不敌众,于次日逐渐转移至宜城南瓜店地区。就在这里,张自忠所部及随行卫队千余人完全被日军重兵包围。16日,日军疯狂发起总攻,张自忠率部战至最后一刻时,命令跟随他多年的袍泽弟兄从东北方向长山突围,自己却死战不退,最终以身殉国。

张自忠殉国后,日军将其遗体装殓入棺就近下葬,后经38师师长黄维纲带队寻回。523日晨,在湖北省主席及江防军司令等当地军政要人护送下,其灵柩在宜昌码头上船。28日晨,灵柩运抵重庆储奇门码头,蒋介石偕何应钦、冯玉祥、孔祥熙、孙科、宋子文、于右任等一干国府要员亲自迎灵,蒋本人更是抚棺恸哭。同年11月,灵柩在重庆北碚双柏树附近山丘正式下葬。

枣宜会战爆发前夕,张自明打算带张廉云和张廉瑜(张廉瑜是张自忠侄女,长期与张自忠家人一起生活,颇受张疼爱——作者注)到鄂西前线探视,想念亲人已久的张自忠原本已欣然同意,但考虑到大战在即,他又回电称:一个月后再来吧。而在一个月后,亲人们等来的是他马革裹尸的消息,19379月在天津的匆匆一别竟成永诀。

 

间关跋履 手足情深

 

予嫂李闻丧恸绝,誓以身殉难,勉以抚孤大事,弗恤也。绝粒经旬,卒成其志。二十九年十一月,自明奔丧陪都。越二年,哭吊于宜城南瓜店十里长山予兄捐躯之地,嗣复间关跋履,拯其遗孤而出之。僦居成都以教以养,俾毋阙。

本段大意:我的嫂子李氏,听闻哥哥殉国的消息后哀痛至极,誓要以身殉难,我以抚养遗孤之大事劝勉她,她也无心体谅。没多久,嫂子绝食数日过世,终究达成了她自己的心愿(张自忠妻子此时已罹患重病,噩耗传来,实遭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作者注)。19401116日,哥哥离世整半年之际,国民政府在重庆北碚双柏树附近山丘为其遗体举行隆重的下葬仪式,我奔丧前往。1943年,我带上哥哥的遗孤廉云,不远千里来到哥哥为国捐躯的地方湖北宜城南瓜店十里长山吊唁,紧接着又带廉云踏上崎岖艰险的道路,长途跋涉到成都,租下一处房屋居住,悉心照料她念书、成长,尽力让她在生活上没有什么缺损(张廉云在成都生活时间并不长,后随复旦大学迁至重庆北碚,在重庆生活过一段时间。同时期,张廉云的哥哥张廉珍在成都居住——作者注)。

呜呼,原隰裒矣,兄弟求矣。以迄于今,星霜四易,乃克擒文镌石表于予兄之阡,呜呼痛哉。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五月十六日,张自明率侄男廉珍女侄廉云立石。

本段大意:唉,虽然哥哥你葬在远离故乡的野外,作为弟弟,我也会不远千里、长途跋涉来看你呀。到今天,你离开已经整整4年了,我请人将这篇墓表刻于石碑之上,以永远怀念你。说到这里,着实令我感到悲痛啊。1944516日,张自明携侄子张廉珍、侄女张廉云立石。

《先兄荩忱上将墓表》道不尽亲人的思念与哀伤,读来催人泪下。字里行间,张自忠将军义薄云天、精忠报国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正印证了他生前说的那句话: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1943516日,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在张自忠将军殉国3周年之际为《新华日报》撰写社论——《追念张荩忱上将》。文中指出:张上将是一方面的统帅,他的殉国,影响之大,决非他人可比……迨主津政,忍辱待时,张上将殆又为人之所不能为。抗战既起,张故上将奋起当先,所向无敌,而临沂一役,更成为台儿庄大捷之序幕……深觉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我国抗战军人之魂!

(感谢民革四川省委原副主委、张自忠将军嫡孙张庆成先生以及民革重庆市委原秘书长黄平女士对本文写作给予的大力支持)

 

编辑/韩西芹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