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湖北宜昌市史志办积极谋划2018年工作

2018-01-16 10:49:51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宜昌市史志办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先后以集中学习原文、交流讨论、参加党校轮训、请专家授课、收听收看视频等形式开展系列学习活动,通过学习讨论,大家形成思想共识,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站在构筑文化自信根基的政治高度和全局高度,创造性开展工作,推动史志事业转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需要、新期待,为全市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作贡献,为率先在全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2018年,宜昌市史志工作将着重在“转、写、讲”三字上做文章,积极谋划好工作思路。

一、精心谋划,转型发展史志事业。一是由一业为主向全面发展转变。从围绕自身部门工作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转变,实现史志事业的大局化;从单纯编史修志的“一本书主义”向史、志、鉴、库、馆、网、会、刊、研、用“十业”并举转变,实现史志事业的全面化;从依规编史修志向依法治史治志转变,实现史志事业的法治化;从史志机构独立承担编史修志向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史志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转变,实现史志事业的社会化。二是由纸质为主要载体向与新媒体结合转变。从单一纸质载体史志向广泛运用数字载体史志转变,实现史志事业的信息化,以宜昌史志馆的建成开放为依托,将宜昌多年来的编研成果、党史文献等资料数字化,通过数字化平台更加方便快捷有效地转化运用史料,让宜昌党史的传承更好地顺应时代之需。同时借助“智慧宜昌”和“市民文化e家”智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全市统一“市民e家”平台,建成手机APP,建立党史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在方便市民浏览、查询各种党史文化资源的同时,积极与用户互动,为汇聚宜昌网络正能量做出积极贡献。三是由自我为主向全面参与转变。坚持“开门办史、开门兴志”,扩大内外交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档案与图书馆等机构、单位的密切交流与合作,引导社会各界更加广泛地参与史志工作,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升史志事业发展水平。加快由传统的、阶段性的、单一的编史修志业务向与现实紧密联系的、长期的、全方位的复合型文化事业的转变,不断增强史志事业的创新能力、工作活力和综合实力,推进史志事业转型升级。

二、深化研究,写好红色家谱家志。一是认真写好党史。重点抓好《中国共产党宜昌历史》(第三卷)编撰工作。及时跟进编撰专班的工作动态和进展,力争年底完成所有章节的撰写任务,形成初稿。编纂出版《中国共产党宜昌历史人物》一书。着手宜昌市组织史第六卷自编本编纂工作,力争2018年底内部出版。二是记录好宜昌发展实践。及时跟进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及时跟进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及时跟进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现代化新宜昌的新实践新探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宜昌的实践记录好、总结好、宣传好。三是当好参谋资政。围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0周年等重大党史事件,结合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史志队伍的智库作用,积极寻找史志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主动为全面深化改革、精准扶贫、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服务。2018年拟与三峡日报合作开设“红色记忆”专栏,每月一期,共12期。加强调查研究和理论探索,重点对宜昌红色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进行调研,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资政服务,为建设美丽宜昌注入文化魅力。

三、加强宣传,讲好中国故事和宜昌故事。一是开展“七进”活动,宣讲好党史市情。加强传统手段与互联网新媒体结合,特别是利用好网络、手机、微信微博等现代传媒平台,守好思想阵地,引导舆论、传播好声音、传递正能量。深入开展史志工作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七进”活动,积极引导各行业各阶层的读史用志活动,让广大市民知晓宜昌的斗争史、发展史、奋斗史,激发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利用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加大保护、挖掘红色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在建设现代化城市中融入红色基因和历史文化元素,推进红色资源开发,发展红色旅游,保护文化遗产,传承红色基因。积极融合乡村振兴战略,指导各县市区在旅游景区开拓古镇古街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康养产业发展,突出宜昌红色文化元素的科学注入,运用宜昌红色文化促进乡村休闲旅游、康养产业文化内涵的提档升级。三是以“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主题教育为契机,讲好党史故事。以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契机,编印《宜昌党史故事30则》,为全市党员干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提供生动教材,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宜昌市委党史办公室谢艳玲 周开军)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