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烈火永生——邱少云壮烈牺牲的前前后后

2017-05-17 10:57:52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两只插进泥土的手

  1952年10月11日,夜色降临时,进攻391高地的任务开始了。

  87团挑选出的500多名指战员,于当晚7时抵达前线阵地,完成了所有的伪装准备。随后部队分散开来,按照设定好的攻击梯队,逐次潜入开阔地的荒草灌木,隐形蹑踪,毫无声息地接近391高地。

  凌晨零时许,各部到达了预定位置,随即开始了十几个小时漫长的隐蔽潜伏。

  夜色如墨,万籁俱寂。391高地上的敌人会时不时打出一发照明弹,把夜空骤然点亮,却根本照不出草丛里的志愿军。天然的隐蔽物和自制的简陋伪装合为一体。他们像等待时机的猎豹一样,耐心、沉静地盯着猎物,一动不动。

  500多名指战员散布在数平方公里的开阔地上,极为分散,实际上却是精心布置的队形。九连是主攻连,埋伏在最接近391高地的山脚处。一排是九连尖刀排,三班是尖刀排的尖刀班,最前面的刀尖是邱少云任组长的第一爆破组。

  邱少云带着一把大铁剪和自己的武器,处在整个进攻阵型的最前端,距离敌人阵地前沿不足60米。他所在的区域是一小片洼地,前面是一个小土包,侧后有条小水沟,是距敌最近的一处天然隐蔽所。同组的李川虎、柯大才、李元兴各自埋伏在他的左、右、后位置,相距数米。

  按照战斗计划,总攻将在12日傍晚5时30分开始,炮兵先集中火力进行半小时破坏性轰击。炮火延伸后,邱少云要首先剪开敌人阵地前沿的铁丝网,形成单人通道,由身后的爆破手冲上前去炸毁敌人的碉堡,为部队冲击扫除障碍。

  直到12日上午10时,整个潜伏计划都极为顺利。两个敌人这时忽然走出工事,向着山脚走来。如果他们一直走下去,很可能会蹚入潜伏的志愿军之中,让整个潜伏计划功亏一篑。

  志愿军炮兵部队的炮口早就瞄准着敌人的阵地,防备情况突变,随时给潜伏部队提供火力掩护。这两个意外出现的敌人,并不值得火炮齐射。后方观察所的指挥员下令用一门火炮对付他们。

  炮兵打出了神准的一炮,炮弹在那两个敌人旁爆炸。一个当即报销,另一个连滚带爬跑回了工事。

  类似的冷枪冷炮,是双方都经常采用的作战方式,不会让敌人惊觉大规模进攻的到来。不过,他们还是对这发炮弹作出了反应,对着阵地前沿打出了一排烟幕弹。

  邱少云的身体,很可能就是被这几枚烟幕弹引燃了。

  后来记述邱少云事迹的新闻报道、纪念文章等,多称是燃烧弹烧着了邱少云的身体,甚至有敌人飞机空投燃烧弹的说法。在亲历者的回忆文章中,说烟幕弹的和说燃烧弹的同时存在,可能是当时志愿军还没有对这种武器统一称呼所致。

  从亲历者描述的情景来看,敌人打出的应该不是现代军事定义的燃烧弹。军用燃烧弹的覆盖范围和燃烧猛烈程度,不会只烧到邱少云一个人。空投燃烧弹的威力更大,可能性也就更小。遇到冷枪冷炮,释放烟幕弹才是合理的应对方式。

  然而,这几枚烟幕弹不仅仅制造了烟雾。

  二战以后,军用烟幕弹的主要原料是白磷,而白磷最初的军事用途其实是燃烧弹,后来才被燃烧更猛烈的取代。即便是用作烟幕弹,燃烧缓慢的白磷依然非常可怕。如果沾到人体皮肤,它会像附骨之疽一样持续氧化燃烧,直至烧穿肌体。

  邱少云的身体,很像是被白磷引燃的。

  几位战友就在附近,亲眼目睹了邱少云牺牲的全过程。

  邱少云所在3班班长锁德成回忆:“一颗燃烧弹在我面前炸开了,刺眼的火舌向两边飞去……邱少云身上全溅满了,盖在身上的茅草扑啦啦烧了起来……”

  与邱少云同在一个爆破组的李元兴,是《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作者,文中记述他亲眼见到的情景:“忽然,一阵浓厚的棉布焦臭味钻进我的鼻子,我扭头一看,啊呀!一片烈火烧到了邱少云身边,他的棉衣已经烧着了,浑身上下冒着火苗。看样子是溅上了燃烧弹的油液,火苗趁着风势,很快就结成一团烈火,整个儿把他包围了。”

  当时趴在邱少云身后左侧数米处的李川虎记得,“燃烧弹的油液特别臭,一炸开就四处飞溅。当时燃烧弹炸开后,立刻溅到了邱少云的腿上和身上。那火太大了,我看到邱少云的全身抽动了一下。”

  ……

  火舌在蔓延,衣服烧着了,毛发烧着了,身体烧着了……邱少云没有动,没有进行任何的滚翻、扑打的自救动作。他就一直趴在那里,让火烧遍全身。

  火焰在邱少云的躯体上跳跃着,一点点吞噬着他。从始至终,他没有发出哪怕一声呻吟。

  有人说,在身体被烧着之前,邱少云就已经死了,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他为什么能在被火焚烧时一动不动。

  邱少云并不是真的一动不动,他动的是不会被人察觉到的双手。那双手深深插到了身侧的泥土中。

  他活着,忍受着烈火焚身的痛苦,直至牺牲。

  火,足足烧了三十多分钟。邱少云没有动,旁边的战友也没有动。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战友被活活烧死,对他们同样是种煎熬。但是,不能伸手相救。他们和邱少云一样,清醒地忍受着痛苦,也清醒地知道,任何一个救火的动作,都会暴露整个潜伏部队。

  火终于渐渐熄灭。潜伏地看上去依然宁静,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