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重温那些可歌可泣的青年英雄故事

2017-05-16 20:13:32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党史文汇》编辑部

  史云:“欲灭其国,先灭其史。”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又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为解析历史,警示现实,赢得未来,永葆无数革命先烈创建的红色江山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强调, 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旗帜鲜明地揭示和宣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习近平还指出,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纪念建党95周年的日子里,《党史文汇》特别策划,推出此文,希望通过重温那些青年英雄人物的闪光事迹,还原真相,还原历史,还原中国人民的感情和信仰!因为,在一代代有良知、懂道义的中国人民心目中,这些人不仅仅是英雄,还是一种象征、一种信仰。在他们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 归根结底则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使然。这5个大字,是这些英雄留给一个政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见证和折射了理想信仰铸就的一代传奇。英雄是伟大的,信仰是不死的,这是中华民族的脊骨,绝对是我们所要捍卫的!这样的历史记忆,绝不容许随意歪曲、否定。坚持弘扬中共历史主旋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敬爱的读者:你们肯定同有此感。请把你们真挚的感言寄给我们,让更多读者获得教益。

张思德(左)

  (一)张思德:竭诚为人民服务

  张思德(1915—1944),四川省仪陇县人,出身贫苦,对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有着深厚感情。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炮火硝烟中成长为一名坚强的红军战士,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在红军中,张思德作战机智勇敢,曾在一次战斗中创造了一人夺得两挺机枪的战绩,多次负伤。1935年,他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到陕北后,入云阳荣誉军人学校学习和养伤。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一切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党叫干啥就干好啥。

  张思德对待革命工作总是认真负责,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在平凡的工作中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938年春,他被调到云阳八路军某部留守处警卫营担任班长。1940年春,又被调入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长。工作中,他总是承担最困难、最艰苦的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士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这年初夏,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军民施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他带领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黄沟深山老林中烧炭。苦战了3个月,经过伐树、打窑、烧火、出窑、捆扎和运输等数道繁重工序,终于将8万斤木炭运到延安。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为克服敌人封锁带来的经济困难,张思德又随警卫营来到南泥湾开荒。他不仅带领全班战士完成了生产任务,又担负起通讯工作,白天劳动,夜里步行长距离去送信,积极完成通讯任务。

  1942年11月,部队合并整编、干部精简下派,一些连排干部要去当班长,多数班长、副班长要当战士。张思德愉快地服从了组织分配,被调至中央警卫团一连当战士。不久,他又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他为了保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有个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经常主动为驻地打扫卫生、铺石垫路、修补窑洞,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他还经常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草鞋,喂战马,挑水烧火,采药防病,站岗放哨,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全心全意地干好每一件革命工作。

  1944年初,张思德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到距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农场,被选为农场副队长。同年7月,进安塞县山中烧木炭。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每到出炭时总是最先钻进窑中作业。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战士小白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堆里,战友得救了,张思德却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1000余人,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举行了张思德追悼会。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献了花圈,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悼念讲话:“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境界给予了高度赞扬。一个普通战士之所以引起领袖的如此关注,是因为在张思德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后来,毛泽东这篇振聋发聩的著名讲话,经过整理后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讲演的主题“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而坚持这个宗旨,正是我们党和军队战胜一切敌人、一切困难的力量所在。

刘胡兰

  (二)刘胡兰:“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了!”

  刘胡兰(1932—1947),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1月,她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刘胡兰回村后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与共产党员一起,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动员青年参军。1946年2月,她参加了我军反击山西军阀阎锡山顽军作战的东庄战斗的支前工作,得到进一步的锻炼成长。5月,她被调到第五区“抗联”任妇女干事。她在斗争中经受了严峻考验,于1946年6月,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阎锡山派兵配合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队员将其处死。阎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时任阎军七十二师二一五团第一营副营长侯雨寅、第一营特派员兼重机枪连指导员张全宝及第一营二连连长徐得胜,带队杀气腾腾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后因叛徒告密而被捕。与她同时被抓捕的还有民兵石六儿、退伍军人张年成、地下交通员石三槐和干部家属陈树荣、石世辉、刘树山6人。刘胡兰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这3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匪徒带到村头的庙里,接受审问。

  张全宝已从告密者嘴里得知,刘胡兰是被捕数人中惟一的共产党员、区干部,也是年纪最小的一个,他企图从她口中捞出想要的东西,于是软硬兼施地对刘胡兰进行攻心战,费尽心机审问一番,但刘胡兰一点都不买他的账。最后,张全宝恼羞成怒地敲着桌子吼道:“你小小年纪好嘴硬啊,难道就不怕死?”刘胡兰坚贞不屈、斩钉截铁地说:“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了!”

  阎军还不死心,想用血腥的屠杀逼吓刘胡兰投降。刘胡兰来到刑场时,另外6名同志被打得遍体鳞伤站在那里。阎军首先当着广大群众和刘胡兰的面,以极其残暴的手段,当场用铡刀将6人全部铡死。面对阎军的凶残和革命群众的牺牲,刘胡兰毫不畏惧,大义凛然,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阎军凶狠地喝叫一声:“一个样!”

  阎军来拉她,被她一胳膊甩开了。她几步走到铡刀前,把头上戴的围巾紧了一下,又望了望乡亲们,视死如归,面不改色,从容躺到了铡刀下。阎军上前举铡刀而下……刘胡兰英勇牺牲,时年15岁。

  1947年2月6日,《晋绥日报》刊登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详尽消息并发表评论,同日,延安《解放日报》也发表题为《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女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的文章,使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名字在华北和陕北大地不胫而走。随后,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的英雄事迹进一步在全国广为流传。刘胡兰牺牲半年后,1947年8月1日,中共晋绥分局决定破格追认刘胡兰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通常年满18岁方可转正)。后来,毛泽东主席为刘胡兰的题词,在战乱中丢失。1957年,为纪念刘胡兰遇难十周年,毛泽东主席又为她再次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毛泽东”;党和政府在文水县修建了刘胡兰纪念馆。1951年4月4日和6月24日,杀害刘胡兰的凶手徐得胜、张全宝、侯雨寅先后在山西省祁县和文水县云周西村伏法。

董存瑞

  (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董存瑞(1929年—1948年),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中共龙(关)延(庆)怀(来)联合县第三区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3年春,被选为怀来县南山堡村第一任儿童团团长,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45年春,参加抗日自卫队;7月,参加八路军。1946年9月,在延庆地区同国民党军作战中英勇顽强,受到领导的表扬。在1947年初的一次战斗中,在班长牺牲、副班长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他挺身而出代理班长,带领战友们出色地完成了作战任务。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东北民主联军某部副班长。1948年1月,在延庆县大胜岭战斗中,他率领全班坚守青云顶阵地,在弹药用尽的情况下,和战友们打退了敌人的反扑。随后,连队采纳他的建议,采取正面佯攻、侧面突袭的战术,迅速攻占敌人据守的制高点。部队发起追击时,他奋勇当先,只身俘敌10余人。董存瑞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和1枚“毛泽东奖章”。3月,董存瑞所在连队编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一纵队第三十二师第九十六团第六连,他被任命为六班班长。随后,部队进行了50天的大练兵运动。因为训练成绩优异,六班荣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他本人也荣获“模范爆破手”称号。

  1948年5月1日,第十一纵队从朝阳地区西进,兵锋直指热河省会承德的北部屏障隆化城。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即其司令部所在地隆化中学的任务,他担任爆破组长。在全连战斗动员会上,董存瑞代表全班表决心:“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让大家踩着我们把隆化拿下来!”

  战斗开始后,董存瑞带领战友们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地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却未曾料到突然遭遇了敌军一座隐蔽的桥形暗堡的猛烈火力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嗒嗒嗒……”桥形暗堡上喷出6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那座桥架在隆化中学墙外的一条旱河上。狡猾的敌人在桥的两侧筑了墙,顶上加了盖,构成了碉堡。冲锋的部队被压在一个小土坡下面,抬不起头。冲在最前面的一个战士倒下了。董存瑞瞪着敌人的碉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眼看离发起总攻仅剩15分钟了。在这刻不容缓的节骨眼上,董存瑞挺身而出,坚决地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连长,我掩护!”战友郅顺义也恳切地说。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同意了他们的请求。连长给战士们下了“扔手榴弹”来为董存瑞作掩护的命令。

  董存瑞毅然抱起炸药包,郅顺义背起两兜手榴弹,同时跃出战壕,冲向暗堡。他们互相配合,郅顺义扔一阵手榴弹,董存瑞就向前跃进几步;郅顺义再扔一阵,董存瑞再跃进几步。跟在后面的战友把一捆捆手榴弹传送到郅顺义手里。

  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猛烈地打在董存瑞身边,地上冒起了点点尘土和白烟。董存瑞夹紧炸药包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突然,他身子一震,左腿不幸中了一弹,鲜血直流。敌机枪依旧齐射董存瑞,在他面前交织成一道火网。董存瑞离碉堡只有几十米了。他隐蔽在一小块凹地里。郅顺义接二连三地扔手榴弹掩护。董存瑞忍着疼痛,趁着腾起的黑烟,顽强地坚持猛冲到桥下。

  董存瑞迅速察看四周,但见桥形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想把炸药包放到河沿上,试了两次,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碉堡。就在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董存瑞毫不犹豫,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奋不顾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拉燃了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卧倒!卧倒!快趴下!”接着一声巨响,敌桥形碉堡被炸得粉碎。年仅19岁的董存瑞为炸掉敌人的碉堡用血肉之躯做支架,不惜牺牲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战士们冲过烟雾,沿着董存瑞开辟的道路杀向敌军司令部,消灭了全部敌人。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中学上空迎风飘扬。

  1948年6月8日,第十一纵队党委决定:追认董存瑞为纵队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董存瑞班”,规定纵队所属机关和部队在点名与集会时静默3分钟以示悼念。7月10日,冀热察行政公署发布决定,将隆化中学改名为“存瑞中学”。1950年9月,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追认董存瑞为全国战斗英雄。聂荣臻为他题词:“舍己为国,人之楷模。”1957年5月29日,朱德为董存瑞烈士纪念碑题写“舍身为国,永垂不朽”。1998年,为纪念董存瑞牺牲50周年,张爱萍题词:“为国勇捐躯,万代颂英雄。”为了永久纪念他,隆化和怀来县人民政府分别修筑了董存瑞烈士陵园和纪念馆。

江竹筠

  (四)江竹筠:“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江竹筠(1920—1949),四川省自贡市人,出生于大山铺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8岁随母亲逃荒到重庆,10岁进袜厂当童工,后考入重庆南岸中学和中国公学附中。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秋入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并担任该校地下党组织负责人,从事青年学生的工作。

  1943年,党组织安排她为中共重庆市委领导人之一的彭咏梧当助手,并和他扮作夫妻,组成一个“家庭”。他们的“家庭”是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和地下组织整风学习的指导中心。她的主要任务是为彭咏梧做通信联络工作。根据党的指示,她1944年来到成都,考入四川大学,以普通学生身份做党的工作。1945年,她与彭咏梧结婚,后留在重庆协助彭咏梧工作,负责处理党内事务和内外联络工作。同志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江姐,以表敬爱之情。

  1947年,在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之际,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组织和领导了第二条战线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她受中共重庆地下市委的指派,负责联系育才学校、国立女子师范学院、西南学院党的工作和开展学生运动。她积极贯彻党的指示,紧紧依靠党组织和进步师生,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建立支部,团结进步学生。她还在彭咏梧的直接领导下,承担了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联络和组织发行工作。

  这一年春夏,川东党组织开始把工作重点转向农村武装斗争,彭咏梧奉上级指示赴川东领导武装斗争,任中共川东临委委员兼川东地下工委副书记。江姐以川东临委及川东地委联络员的身份随丈夫一起奔赴武装斗争第一线。1948年春节前夕,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牺牲,头颅被敌人割下挂在城门上示众。江姐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她对党组织说:“这条线的关系只有我熟悉,别人代替有困难,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国民党军统特务对她用尽各种酷刑:老虎凳、辣椒水、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残酷地将竹签钉进她的十指,急欲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破获领导川东暴动的党组织和重庆地下党组织。

  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酷刑摧残和死亡威胁,江姐虽然身体被折磨得变了形,但始终顽强斗争,坚贞不屈,正气凛然:“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渣滓洞的难友们对她坚决捍卫党组织,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表示了无限的崇敬:“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苏菲娅的精灵;不,你就是你,你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

  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解放的前夕,江姐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渣滓洞集中营,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谱写了壮烈的英雄诗篇。

  新中国成立后,江姐的事迹被写进长篇小说,搬上舞台、银幕和屏幕,家喻户晓,广为传颂,教育、影响和激励了几代人。歌剧《江姐》中的著名唱段《绣红旗》《红梅赞》等,几十年来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广为传唱。

罗盛教

  (五)罗盛教:舍身救出掉冰窟的朝鲜少年

  罗盛教(1931—1952),湖南省新化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任第四十七军一四一师侦察连文书。

  在朝鲜前线,罗盛教亲眼目睹美帝国主义对朝鲜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激起了他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和对朝鲜人民的深切同情。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更使他深受感动。一次,部队在一个风雹交加的黑夜行军,伸手不见五指,一位朝鲜老大娘顶风冒雹地站在那里,手提保险灯为战士们照路,并不断提醒志愿军战士们别掉进泥坑里。罗盛教觉得只有用杀敌立功的实际行动,才能报答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几次要求上前线,可是指导员总是耐心地劝说他:“你的决心是好的,可是革命工作有分工。你现在担任文书工作,对消灭敌人是有保证作用的!”罗盛教更加努力地工作,除圆满完成本职工作外,还经常冒着炮火到前沿阵地送饭、抢救伤员。一天,连观察所附近的山村遭美军飞机轰炸,他冒着浓烟烈火,抢救出一位朝鲜老大娘和一名儿童。

  当我被侵略者的子弹打中以后,

  希望你不要在我的尸体面前停留;

  应该继续勇敢前进,

  为千万朝鲜人民和牺牲的同志报仇!

  这是罗盛教写在一个64开的小本上的诗。1951年秋季,四十七军在临津江东岸坚守,正面之敌是号称“王牌军”的美军骑兵第一师,装甲第三师、第二十五师,还有英联邦师、南朝鲜军第九师、土耳其旅、泰国团、希腊营等。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不畏强暴,英勇杀敌,在180天激战中,歼敌33770名。罗盛教的这几句诗,就是在这浴血战斗的日子里写成的,表现了他为正义战争和人民利益而随时准备献身并鼓舞战友夺取最后胜利的钢铁意志。

  1952年1月2日清晨,4名朝鲜少年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附近的栎沼河上滑冰,其中一个名叫崔莹的少年不慎掉入2.7米深的冰窟,另3名少年大声呼救。

  罗盛教出早操后路经那里,听到喊声立即向出事地点飞奔。他边跑边脱掉棉衣棉裤,冒着零下20℃的严寒纵身跳入冰窟,潜入水中找寻。他两次把崔莹托出水面,都因冰窟周围冰层破裂而跌入水中。几经周折,他冻得全身发紫,浑身打颤,难以支撑,但仍以惊人的毅力再次潜入水中,用尽最后的气力把崔莹顶出水面。这时一名战士赶到,将崔莹抢救上岸。罗盛教却因气力耗尽无力浮出水面,献出了21岁的宝贵生命。

  1952年2月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表彰罗盛教伟大的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爱民模范”称号。同年4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追授他“模范青年团员”称号。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将其献身的栎沼河改名为罗盛教河,崔莹的家乡石田里改名为罗盛教村,安葬他的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佛体洞山改名为罗盛教山。在罗盛教山上,还修建了罗盛教纪念亭和罗盛教纪念碑,碑上镌刻着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的亲笔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邱少云

  (六)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

  邱少云(1926—1952),四川省铜梁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父亲是一个性情耿直、不畏强暴的庄稼汉,因反抗地主压迫而惨死在地主的欺压下。1949年12月,邱少云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他发誓要为天下穷苦人报仇。在革命军队里,他懂得了很多革命道理,自觉用铁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他认真学习毛泽东著作,在训练之余写下了几万字的读书心得笔记。他作战勇敢,意志坚强。1950年秋,随连队参加四川内江地区剿匪,在高梁镇战斗中带病参战,奋勇当先,深入匪巢,毙伤匪徒10余名,协同战友活捉匪首。

  朝鲜战争爆发后,邱少云积极报名参加志愿军,决心在抗美援朝的战火中将自己锻炼成为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先进战士。他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为了世界革命,为了战斗的胜利,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1951年3月,邱少云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部队开赴前线途中,他冒着美军飞机的扫射轰炸,从燃烧的居民房屋里救出一名朝鲜儿童。

  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部队担负攻击金化以西“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的任务。为缩短进攻距离,便于突然发起攻击,11日夜,部队组织500余人在敌阵地前沿的草丛中埋伏。

  那天,刚下完一场雪,万物萧瑟,大地一片寂静。12日12时左右,美军不时地发射燃烧弹,对周围地带进行侦察。其中一发燃烧弹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邱少云牢记出发前部队领导的严格教导———“我们的任务就是埋伏待命,谁也不准乱动,话也不能说一句。”他任由烈焰烧灼着自己,绝不违背命令。足见,“革命纪律高于一切”在邱少云等将士们心中是绝对的铁律。

  为了防止携带的爆破筒和子弹遇热爆炸,邱少云还强忍着烈火烧身的剧痛,轻轻地将爆破筒推向一边,将子弹埋到土里。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邱少云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两手深深地插进泥土,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30余分钟,直至壮烈牺牲。

  志愿军反击部队在邱少云伟大献身精神鼓舞下,当晚胜利攻占了391高地,全歼美军一个加强连(约700人)。

  后来据邱少云当年的排长曾纪有回忆:邱少云是尖刀班战士,负责战斗打响后剪断敌人的铁丝网,所以埋伏较靠前,在第3排,离敌军铁丝网只5米左右,他只要稍动一下,就有可能被发现,整个排也就会被发现,整个行动也就会失败。但英勇的邱少云自始至终没有动一下,任由全身燃烧。我看到他的手指深深地抓进土里,想着他在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心里想:邱少云,你是最坚强的战士!我当时心里说不出有多急,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战士生命垂危,却不能救他,可是军令如山,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动。现在想起来,我的心仍在颤抖。战斗中免不了牺牲,如果是一枪过来,中弹身亡,让人还好受点,可邱少云是被大火活活地吞噬了生命啊。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了半个多钟头,我眼睁睁地看着邱少云由一个活生生的人慢慢变成一具焦尸,心里难受得像刀在剜。

  为表彰邱少云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的革命意志,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追授他“模范青年团员”称号。1952年11月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给他追记特等功。1953年6月1日,志愿军总部追授他“一级英雄”称号。同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1953年,四川省铜梁县建立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并在凤凰山顶竖立其纪念碑,朱德为之题词。在朝鲜金化以西邱少云牺牲的391高地高耸着的一座石壁上醒目地镌刻着:“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黄继光

  (七)黄继光:奋不顾身堵枪眼

  黄继光(1931—1952),四川省中江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出生后按族谱起名“黄际广”,参军登记时文书将他的名字听成并登记成“黄继光”。那时黄继光还不识字,没能及时更正。当负责接新兵、后在其所在连队担任指导员的冯玉庆发现有误时,对他说:“继光,继光,继承光荣传统嘛,多好的名字啊,就叫黄继光吧!”所以直至牺牲他一直没用原名。他祖宗三代受尽地主阶级的压迫,父亲很早去世,他10岁就给地主打工。在苦难中挣扎的母亲告诉他长大后要为穷苦人闹翻身出力。1949年11月,家乡解放了。他积极参加清匪反霸斗争,被选为村儿童团团长,曾带领民兵活捉逃亡地主,搜出伪保长私藏的枪支弹药,被评为民兵模范。1951年3月,他积极响应祖国的召唤,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党组织的培养下,他努力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进步很快。1952年7月,他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某部第六连当通信员。他忠于职守,完成任务出色,多次受到部队领导的表扬,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推进到零号阵地半山腰。此时,山顶上敌一个集团火力点,以3挺重机枪、4挺轻机枪的密集火力,死死地控制着制高点,冲击部队受阻。要夺取阵地,必须拿下这个火力点。营参谋长向六连下达命令,组织爆破组,坚决炸掉敌火力点。第一、第二个爆破组连续冲上去,两组同志全部壮烈牺牲。第三个爆破组又冲上去,全组同志又困在敌人阵地前。参谋长心急如焚。他明白,在天亮前如果攻不下敌阵地,天亮后敌人就会发挥其空中优势及火力优势,不仅反击任务难以完成,而且会使部队遭受重大伤亡。

  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他掏出早已写好的决心书交给参谋长,恳切地说:“首长,让我去吧!”黄继光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参谋长沉思片刻,当即任命黄继光为六班班长。

  黄继光带领两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无畏惧,忍着伤痛,迅速抵近敌中心火力点,连投几枚手雷,敌机枪顿时停止了射击。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攻击部队再次受阻。这时他多处负伤,弹药用尽。为夺取胜利,黄继光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所在部队党委根据他生前申请追认他为中共党员,追授他“模范团员”称号。1953年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同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为弘扬他的英雄事迹,1962年10月,四川省中江县人民政府建起黄继光纪念馆,朱德、董必武、刘伯承、郭沫若为之题词。1982年纪念黄继光英勇牺牲30周年时,邓小平为纪念馆的黄继光塑像基座题字:“特级英雄黄继光。”

向秀丽

  (八)向秀丽:“不要管我,快上去救火!”

  向秀丽(1933—1959),广东省清远县人,出生在广州市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1938年,广州沦陷前夕,5岁的她随家人逃难到肇庆,饥饿和疾病先后夺去她5个兄妹的生命,9岁时她就被迫给地主当婢女,11岁就靠做童工过活,12岁进火柴厂当童工。新中国成立后,她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先后在广州市和平制药厂、何济公制药厂当包装工人。党派出工作队到她做工的私营和平制药厂做群众工作。经过工作队的启发、教育,她开始懂得了剥削制度是穷人受苦受罪的根源,认识到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于是,她在厂里第一个申请参加了工会。1952年,她被选为和平药厂的工会组织委员和基层工会女工委员。她在工会组织的帮助、鼓励下,增强了工作信心,在“五反”运动中积极参加斗争。“五反”后,不法资本家消极对待生产,工厂原料缺乏,工人生活受到威胁,开展工作有困难。向秀丽在党和工会组织的帮助下,大胆地向群众揭发不法资本家的阴谋,同职工一起设法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使工厂生产恢复正常。1958年,向秀丽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12月13日夜晚,何济公药厂四楼化工车间甲基硫氧嘧啶小组灯火通明,生产小组的3个当班工人向秀丽、罗秀明、蔡秋梅正在为制造“甲基”的药剂投料加酒精。就在她们聚精会神工作时,一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一只装着20多公斤纯酒精的玻璃瓶突然失去平衡往下一滑,瓶内的酒精全部倾泻出来,向四面流溢。刹那间,大量酒精触到了工场左边10个正在燃烧着的煤炉的热气,燃烧起来。这时,工场的右边角落里,放着7桶用煤油浸着的金属钠,约有60多公斤重。这种金属钠是烈性的易燃易爆品,遇水即爆炸,遇高温也会爆炸。这些金属钠如果爆炸,足以毁掉整个工厂,并殃及周围繁盛的商业区及居民。

  在这危急时刻,向秀丽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和罗秀明一齐动手,以最快的速度把操作用的毛巾丢在地上吸酒精。她还毫不犹豫地俯身用左手抓着毛巾拨酒精。很快,火苗就扑向她沾满酒精的双手和衣衫,不多久她几乎变成火人。蔡秋梅冲上前去,要扑灭向秀丽身上的火。

  可是,向秀丽一把推开她,大声坚决地对她说:“不要管我,快去叫人来救火!”火,继续向金属钠那边蔓延,火势更猛,金属钠已经冒起了白烟。此时,向秀丽已成了一个火人,罗秀明身上溅了酒精的地方也着了火。千钧一发之际,向秀丽拼尽全身勇气和力量猛地扑在地上,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来势凶猛的火流……火焰凶猛地燃烧着,她忍受着严重烧伤的痛楚,为前来抢救的人们赢得了时间。在楼下的工人听到呼救声马上冲了上来,第一个冲上来的是化工车间的副主任黄裕,当他发现向秀丽时,她已被烈火烧得奄奄一息。黄裕立刻用自己的双手扑打向秀丽身上的火,此时,他听到她用微弱的声音说:“不要管我,快上去救火!”

  当女工李秀芬背向秀丽下楼时,她非常艰难地吐出的还是那几个字:“不要管我……快去救火……”

  最终,工人们制止了一场危在眉睫的爆炸事故。工厂及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保住了,向秀丽却被严重烧伤了,全身烧伤面积达67.25%,其中二、三度伤占64.75%,一直处在生命垂危的边缘。

  向秀丽昏迷了三天三夜,第一次醒来时,首先问的是:“金属钠有没有爆炸?工厂有没有损失?罗秀明有没有受伤?”在医院治疗和抢救过程中,向秀丽表现得非常坚强。每次除腐肉、植皮、输血、注射,她都痛得直淌泪水,但都咬牙忍住了。

  尽管各方面全力抢救,但向秀丽终因伤势太重而抢救无效,于1959年1月15日去世。同年1月18日,中共广州市中区委员会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广州市人民政府同年追认她为革命烈士。

雷锋

  (九)雷锋:做一颗永不生锈的镙丝钉

  雷锋(1940—1962),湖南省望城县人,出生于一个穷苦农民家庭。7岁沦为孤儿,在穷乡亲的拉扯下,挣扎着活下来。1949年8月,雷锋的家乡湖南望城解放了,雷锋从此翻了身,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幸福成长。他参加儿童团,进小学读书,并第一批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1956年,他小学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先后在乡政府当通讯员,在中共望城县委当公务员。他工作积极,埋头苦干,被县委机关评为“工作模范”。195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后,他相继在望城县沩水工程指挥部、团山湖农场和辽宁鞍山钢铁公司化工总厂当拖拉机手和推土机手,工作出色,多次被评为“红旗手”“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出席了鞍山市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960年1月,雷锋应征入伍,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的培养教育下,他进一步提高了政治觉悟,牢固地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远大目标。他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感激之情,甘当革命的“傻子”,最苦最累的活他总是冲到最前面,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他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雷锋日记”真实记录了他对党的事业的坚定信念。“……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愿永远做一颗螺丝钉。”雷锋日记中这一闪光的语言,是他崇高的思想火花。

  雷锋不忘阶级苦,懂得“怎样做人,为谁活着”,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社会主义;以“钉子”精神刻苦学习毛泽东著作和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连队分配他当汽车兵,他努力钻研驾驶技术,成为一名合格的汽车驾驶员。担任班长后,大胆管理,事事模范带头,带领全班成为部队先进集体。他热爱集体,关心战友,关心群众,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并身体力行,认真实践,“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把自己省吃俭用积存起来的钱寄给受灾人民,送给家庭困难的战友。1960年,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他一次捐款就达200元。他经常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到部队驻地附近车站扶老携幼,迎送旅客。他出差时,一上火车就为旅客端茶送水,打扫卫生。他曾长期担任校外辅导员,通过为中小学生买书、送文具,讲自己的成长经历等,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激励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他谦虚谨慎,从不自满自炫,受到赞誉不骄傲,做了好事不留名。“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当年传为美谈。

  1962年8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汽车连班长雷锋,在执行运输任务时,不幸殉职。年仅22岁。

  雷锋在部队工作两年零8个月,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受嘉奖多次,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节约标兵”,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雷锋的模范事迹和高尚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妇联先后发出向雷锋学习的号召。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之题词。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邓小平题词:“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经中央军委批准,雷锋画像被制作印发全军,在连以上单位悬挂、张贴。抚顺市和望城县均建立了雷锋纪念馆。

欧阳海

  (十)欧阳海:舍命拦惊马

  欧阳海(1940—1963),湖南桂阳人。他出生于一个苦大仇深的穷人家庭。解放前,父亲重病缠身,母亲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沿街乞讨要饭。1949年,家乡来了解放军,把他一家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欧阳海对共产党怀有深厚的感情。13岁那年他就报名参加解放军,因为年纪小未被录取。他在农村任记工员、会计,工作积极,热心助人,经常帮助没有劳动力的家庭干活,并用自己的粮食救济本村困难户。1959年3月,他应征入伍,在广州部队某部一营三连七班任战士、班长。他工作积极肯干。连队搞训练,他起早贪黑练硬功;连队执行施工任务,他干起活来不要命,哪里有困难和危险就往哪里冲。大家都称他是个“小老虎”。连队执行战备任务,他主动要求调到后进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带动后进战士,全班很快被连队评为先进班。他曾两次跳进水中,奋不顾身地救起快要淹死的小孩;他曾经冒着烈火,抢救一位老大娘脱险。他在部队一贯表现积极,曾经3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团里评为标兵。1960年5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曾对战友说:“为共产主义奋斗,绝不是一句空话,那就是干、干、干,尽心尽力地干,忘我地干,什么也不怕地干,一直干到停止呼吸!”

  1963年11月18日清晨,部队进行野营训练而沿铁路行军,行至湖南省衡山车站南一个峡谷时,满载旅客北上的288次列车迎面突然急速驶来,驮着炮架走在炮连最后的一匹军马骤然受惊,蹿上了铁道,横立双轨之间。眼看一场火车与惊马将要相撞、车翻人亡的事故就要发生。

  就在此危急关头,欧阳海丝毫没有顾及个人的安全和性命,奋不顾身跃上铁路,一个箭步飞身冲到军马前,拼尽全力把惊马推离了轨道,避免了一场列车脱轨的严重事故。千余名旅客的生命和人民财产的安全保住了。欧阳海自己却被卷入列车下。身受重伤的欧阳海慢慢地睁开了眼睛,看看朝夕相处的战友,又看看转危为安的列车,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安详地合上了眼睛。经抢救无效,欧阳海壮烈地献出他23岁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欧阳海舍身推战马、勇救人民生命财产的英雄壮举,实践了自己的人生格言:“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

  1964年,广州军区委员会追授欧阳海一等功和“爱民模范”荣誉称号。同年1月,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欧阳海班”,并号召全军指战员学习欧阳海的崇高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朱德、董必武、贺龙、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分别题词,高度赞扬他的英雄行为。1965年,金敬迈所著的《欧阳海之歌》出版后风靡全国,一版再版。1966年,彭德怀任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三副总指挥期间在成都买了本《欧阳海之歌》,并反复读了三遍。全书共444页,他用红笔划了线的就有148页,写了批注的有80页,共1833个字,读到感人处连连落泪,点点泪痕都留在了书页上。他在一段批语中写道:“小海,你7岁随母亲讨米,我8岁带弟也讨米。受富人的欺负,只讨了一天,再不讨米,决心砍柴变卖。你在路上留下白雪印,我严寒冰里捉鱼卖!你我同根生,走上一条路。”1988年,欧阳海生前所在部队修建了欧阳海纪念馆。

王杰

  (十一)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王杰(1942—1965),山东省金乡县人。1961年8月应征入伍。196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以雷锋为榜样,从小事做起,处处“以服从祖国的需要为快乐”,他热爱学习,注意世界观的改造,无论多忙多累,无论走到哪里,身边总要带上一本《毛泽东著作选读》,一有空闲时间就拿出来认真学习,从中吸取精神营养。他结合工作和思想实际,写下了10多万字的日记,记录了他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过程。

  王杰视战友如亲兄弟。长途行军,王杰脚上起了水泡,浑身酸痛,但他一放下背包,先给其他战友打水烧水,帮助炊事班生火切菜,然后才休息。晚上放哨,他超时站到天明,目的是让其他同志多休息一会儿。他爱护集体财产已成习惯。一天,工地上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王杰从睡梦中惊醒。他想起工地上还放着油桶、木料等施工器材,便一骨碌爬起来,一个人冒着大雨跑到工地,一趟又一趟将施工器材全部转移到山坡上,从而避免了国家财产的损失。他帮助群众做好事,从不留名。一次王杰上街买东西,发现一个老大娘看病后缺少回程的路费,便主动掏出自己的津贴费塞给老人。老人问他叫什么,他说叫“解放军”。他勤奋工作,在执行训练、施工和抗洪救灾等任务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被大家称为“闲不住的人”“不知疲倦的人”。他在部队里年年是优秀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当了班长,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和一级技术能手。

  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今邳州市张楼乡)帮助民兵地雷班进行军事训练。当炸药包即将发生意外爆炸的危急关头,为保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部干部的生命安全,他毅然扑向炸药包,“轰”的一声巨响,王杰献出了自己23岁的年轻生命。

  在《王杰日记》中记有这样的话:“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王杰用短暂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根据他生前愿望,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均发出向王杰同志学习的号召。1965年11月9日,《解放军报》以“一心为革命”为题,刊登了王杰的日记,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11月2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为他题了词。1969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讲话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此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就成了王杰的化身。

刘英俊

  (十二)刘英俊:舍己护人勇献身

  刘英俊(1945—1966),吉林省长春市人。1962年应征入伍。他参军的第二年,正值毛泽东等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刘英俊积极响应,时时处处以雷锋为榜样,决心做一名雷锋式的好战士。刘英俊学雷锋最大的特点就是言行一致,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在连队,他是“业余修理员”,连队的桌椅、门窗坏了,他主动修好。在医院住院,他是“劳动休养员”,帮助重病号打水、端饭,协助医护人员扫地、刷痰盂。出差途中,他是“义务勤务员”,扶老携幼,急人所难,好事做一路。在部队驻地,他是附近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经常给学生上政治课,还用自己的津贴给学校买了许多宣传革命英雄人物的书籍。他像雷锋那样闲不住,有空就为群众做好事。一次,连队驻在农村搞生产,他发现村里有一对年老体弱、生活困难的老夫妇,便在生产之余每天为老人家挑水、劈柴、搞卫生,临走前还起早贪黑为老人挖了个大菜窖。他也像雷锋那样,做好事不留姓名。经常在佳木斯市西区帮助这家买粮、那家挑水,可群众始终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1966年3月15日,刘英俊所在炮连到佳木斯市郊外执行训练任务。三辆炮车临近公路汽车站时放慢了速度,因这里人多车杂怕骡马碰撞群众。但其中一辆炮车的辕马一听到汽车的喇叭声便掉头猛跑。此时正是工人上班、学生上学的时间,公路上车来人往,车马径直朝人群冲去,情况十分危急。

  担任炮车驭手的刘英俊急中生智,赶紧用肩膀猛抵住了惊马的脖子。惊马被迫拐上公路左侧的小道。

  刘英俊拉紧缰绳,惊马继续飞奔。群众高呼,叫他赶紧撒手。这时,在炮车前面不远处有6名儿童,他们被飞奔而来的惊马吓得不知所措,生命受到威胁。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刘英俊不顾个人危险,用力将缰绳在胳膊上猛缠几道,然后猛力一拉,使惊马前蹄腾空而起。接着,他双脚伸向马的后腿,使尽全身力气踢倒惊马。

  6名儿童安然脱险,他却被压在翻倒的车底。由于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英勇牺牲,年仅21岁。

  刘英俊所在部队党委给他追记一等功,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解放军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向刘英俊学习”的号召。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刘英俊能够表现出如此令人钦佩的壮举,源自他始终把忠诚于党作为人生最高的价值追求,树立了革命的人生观。正如他在给老师的一封信中所写:“一个人无论是活多长时间,他的死,只要是献给党的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那就是无限光荣的,有价值的。雷锋能,我也能。”如那个年代曾经传唱大江南北的一首由刘英俊作词的歌曲所唱:“毛主席的著作像太阳,字字句句闪金光。照得战士心里亮,工作学习有方向。”为了永久纪念英雄,吉林省将其家乡改名为“长春市二道河子区英俊乡”。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