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2017-05-16 18:11:05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龚云

  内容摘要: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历史观的伟大变革,但不会是结束变革的变革。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体系,不是一种僵化的、封闭的学说。这决定了,我们只有学习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从认识上有效遏制历史虚无主义。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革命;阶级斗争;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分析;研究;学说;发展;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历史观的伟大变革,但不会是结束变革的变革。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体系,不是一种僵化的、封闭的学说。这决定了,我们只有学习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从认识上有效遏制历史虚无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同时指出,要高度重视学习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批判、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重要思想武器,就是在历史研究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正确立场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首先要坚持人民立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替剥削阶级辩护的立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评价说:“马克思主义促进了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研究,尤其是他们在社会和政治动荡时期的作用。”但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并不否认杰出人物的作用。因为,“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历史唯物主义又确认,英雄、杰出人物,只有当他们能在不同程度上正确理解社会发展条件、理解应当如何改变这些条件时,才能在社会生活中起重大的积极作用。

  历史虚无主义者表面以“客观公正”相标榜,宣称要摆脱历史研究的意识形态属性,实际上为近代历史上的统治者进行辩护。他们就像列宁指出的,“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为了自己的名利需要,或迎合市场的需求,或与所谓国际接轨,任意歪曲历史、戏说历史,将历史变成商业化的消费品,随意歪曲历史、伪造历史、解释历史。他们就像恩格斯批判的那样:“资产阶级把一切都变成商品,对历史学也是如此。资产阶级的本性,它生存的条件,就是要伪造一切商品,因而也要伪造历史。伪造得最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历史著作,所获得的报酬也最多。”

  客观来讲,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立场,一点也不影响历史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唯物主义者贯彻自己的客观主义,比客观主义者更彻底、更深刻、更全面。他不仅指出过程的必然性,并且阐明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形态提供这一过程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样的阶级决定这种必然性。”相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由于站错了立场,所以使历史科学成为一种儿戏,成为“伪科学”。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当前主要是在历史研究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革命的基本观点,坚持阶级斗争学说,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贬损革命和阶级斗争的错误观点。

  第一,关于革命的基本观点。

  否定革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惯用手法和重要表现,他们攻击革命使人发狂,把革命看作是情绪化的产物、一种破坏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革命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1)革命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不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恩格斯早就指出:“把革命的发生归咎于少数煽动者的恶意那种迷信的时代,早已过去了。现在每个人都知道,任何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而腐朽的制度阻碍这种要求得到满足。”(2)革命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正是旧的复杂的社会机体中阶级对抗的这种迅速而剧烈的发展,使革命成为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因而,革命既是破坏,也是建设。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3)革命的方式包括暴力革命和非暴力的和平过渡。暴力并不是绝对的坏事,暴力在历史中还起着另一种作用:革命的作用。用马克思的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它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特定的革命采取哪种方式,不以革命者的意志为转移。它取决于社会政治文化传统、革命主客观条件的成熟程度和革命与反革命的力量对比等诸多因素,其中政治力量的对比是决定性的因素。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实践来看,暴力革命是一种主要的变革方式。(4)革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革命是一种大规模的群众性运动,不是少数人的政治密谋,更不是政治恐怖。革命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同革命的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具有极大的感召力。革命者用暴力摧毁了陈腐的政治权力,造成了使新的经济状况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政治状态,这就必然会带来人们思想上的极大解放,带来人们在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巨大跃进,把人们引向新的精神境界。

  上述分析表明,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革命的基本观点,就可以有力驳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中国近代革命、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污蔑。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主题,是近代中国的首要任务。美国著名中国学专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指出:“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人民蒙受了耻辱,正是这种耻辱唤起了中国的民族主义并激发了二十世纪中国革命”,“革命是近代中国的基调,美国人要想了解这一点,必须首先要懂得中国的历史。”

  第二,阶级斗争学说。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极力贬损、否定阶级斗争学说。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到目前为止,生产力就是由于这种阶级对抗的规律而发展起来的。”

  其次,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我们一贯强调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特别是一贯强调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所以我们决不能和那些想把这个阶级斗争从运动中勾销的人们一道走。”

  再次,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对于认识阶级社会现象具有重大意义。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只有研究某一社会或某几个社会的全体成员的意向的总和,才能科学地确定这些意向的结果。其所以有各种矛盾的意向,是因为每个社会所分成的各阶级的地位和生活条件不同。”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特别是要坚持阶级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辩证分析法。

  其一是阶级分析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是划分为阶级的。“个人隶属于一定阶级这一现象,在那个除了反对统治阶级以外不需要维护任何特殊的阶级利益的阶级形成之前,是不可能消灭的。”因此,辨清阶级利益是阶级分析的核心所在。“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些问题的提法应该完全不同。他们必须到生产关系中间去探求社会现象的根源,必须把这些现象归结为一定阶级的利益。”在这个意义上,阶级分析法是分析阶级社会现象的有效钥匙。没有这个方法,就会得出一些肤浅、错误的结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统治阶级自己的言辞乃至日记作为评价依据,得出一些停留在表象的言论。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分析法要求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仅看言辞,更要看行动。“要弄清政党斗争中的情况,就不要相信言辞,而要研究各政党的真实历史,主要不是研究各政党关于自己所说的话,而是研究它们的行动,研究它们是怎样解决各种政治问题的,是怎样处理与社会各阶级即与地主、资本家、农民和工人等等的切身利益有关的事情的。”

  其二是历史分析法。历史唯物主义要求研究历史时,把研究对象置于一定的历史关联环节中考察,用具体的历史的方法对研究对象做出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一定要历史地来考察斗争形式的问题。脱离历史的具体环境来谈这个问题,就是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的起码常识。”“不详细考察某个运动在它的某一发展阶段的具体环境,要想对一定的斗争手段问题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就等于完全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立脚点。”他进而强调,“在社会科学问题上有一种最可靠的方法,它是真正养成正确分析这个问题的本领而不致淹没在一大堆细节或大量争执意见之中所必需的,对于用科学眼光分析这个问题来说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因此,没有观察社会现象的历史观点,历史科学就会无法存在和发展,因为只有这样的观点才能使历史科学不致变成偶然现象的糊涂账,不致变成一堆荒谬绝伦的错误。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因而,只有历史地去看待历史,才能正确认识历史,真正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指导现实,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现实服务。

  其三是辩证分析法。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零乱的现象中发现事物内部存在的必然联系,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分析法要求对历史现象:(1)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反对那种“要么全面肯定,要么全面否定”的形而上学方法。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2)抓住历史的本质、主流、主线,把握研究对象的内在本质,辨清内容与形式。“正如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把一个人对自己的想法和品评同他的实际人品和实际行动区别开来一样,在历史的斗争中更应该把各个党派的言辞和幻想同它们的本来面目和实际利益区别开来,把它们对自己的看法同它们的真实本质区别开来。”(3)坚持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科学地搜集全部事实,确定事实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附性。历史学是建立在客观历史事实的实证研究基础上的。马克思就提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

  但遗憾的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恰恰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分析方法的要求。毛泽东曾说:“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他们对统治阶级采取了全盘肯定的态度,对代表人民利益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采取了形式主义的否定方法。列宁早就指出:“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要从发展中观察一切现象,不要只满足于作表面的描述,不要相信漂亮的招牌,要分析各个政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要研究预先决定这些政党的政治活动的意义和结果的客观政治环境。”

  发展历史唯物主义

  为了有力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结合当代实际与时俱进地发展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对一般规律的理解和对历史发展总趋势的预见不能代替对具体历史过程的认识和把握。唯物史观的诞生决不是认识历史的任务的完成,而是新的重新研究的开始,决不能将唯物史观当作现成的公式或教条套用。恩格斯在致保尔·恩斯特的信中指出,“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做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做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的特点。唯物史观需要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而发展。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在坚持基本原理基础上的发展,任何推倒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所谓重建、重构,不是发展,而是修正,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虚无。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历史观的伟大变革,但不会是结束变革的变革。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体系,不是一种僵化的、封闭的学说。这决定了,我们只有学习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从认识上有效遏制历史虚无主义。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