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警惕新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表现

2017-05-16 17:42:59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赵诚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应敬畏历史、透析历史、反思历史,并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把握规律,汲取经验和教训。但是在当前的思想理论界,却泛滥着一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企图按照自己的政治诉求,任意歪曲历史事实,制造思想混乱,贻害至深。这股思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若干新表现,值得我们关注。

  近日,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梁柱教授的一篇文章《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历史清醒》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议,文章对打着“反思历史”、“还原历史”旗号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了学术探讨和理性批判,阐述了如何在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的格局中做到真正的历史清醒。这篇文章对于我们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但是,正是这样一篇富于学理性、体现时代性、充满正能量的文章,却出人意料的在网络上遭遇网民的围攻和谩骂。探究起来,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在转载这篇文章时,别有用心的将文章标题篡改为《盲目追求真相不讲立场就是历史虚无主义》。一些所谓的公知和大V只看文章标题,便进行了转发。这种主观臆断在先,罔顾文章内容的行为让人瞠目。知识分子身上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治学习惯,比如查找出处、核对原文、推敲文义等都了无踪影,使人喟然。这些公知和大V平素都以真理追求者和捍卫者的面孔示人,却舍本逐末,忽视了梁柱教授文章最核心的内容和观点,用捏造的标题吸引眼球、制造噱头,形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梁柱教授在文章中谈到,历史虚无主义虚无历史的主要手法,就是随意剪裁和拼凑史料,往往是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把历史变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用一些片面的材料,就很轻易地作出结论,并把它当成“创新成果”塞给读者。梁柱教授笔下历史虚无主义虚无历史的手法,与酿成这次网络事件的手法颇多类似。诚然,这些公知和大V不能简单归类为历史虚无主义者,其中很多人与历史虚无主义相去甚远,但是我们需要警惕和反思这种行为渗透和表征的与历史虚无主义相关的内容,这是新媒体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改换文章标题,歪曲文章本来主旨的现象,是属于相对直接的、较为简单的、“显性”的历史虚无主义手法,通过简单的比对就会得到澄清。但是这种明显的歪曲依然在一定时间内获得大量关注、转发、评论,不经意间误导了舆情,这体现了新时期自媒体的传播特征。自媒体很大程度上改写了信息的传播模式,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布信息,自主性强,并且具有强大的互动性,能够使信息在评价与转发中实现裂变式的广泛传播。

  新形势意味着新任务。正确认识新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表现,辨别其存在形式、认清其严重危害、摒弃其消极影响,不仅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明辨是非大有裨益,更有助于我们正本清源、扶正祛邪、激浊扬清,净化社会风气,倡导文明新风,从而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增强社会认同,形成最大包容性的社会价值观念。

  要应对新媒体时代的历史虚无主义,既需要加强监管、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也需要网络公众人物谨言慎行。网络是公共空间,微博也是公共媒介,在公共场上发言,就应该受到监管。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重点人群的舆情管理,使其置于监督之下。广而言之,如何更科学、更人性、更有效地履行网络舆情引导职能,避免类似历史虚无主义虚无历史相关手法的影响,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课题、新要求和新挑战。而对于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公众人物本身,则应辨明形势、认清责任、谨言慎行。遗憾的是,某些网络公知和大V在对待涉及民众重大关切的问题时,往往存在预设立场的嫌疑。不是客观、全面、准确的呈现事物本来的面貌,不是以历史的眼光进行观察和思考,也没有担当起一个公众人物应有的社会责任,而只是“取其一点,不及其余”,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网络的辐射力,影响了一大批群众。网络公众人物在发布信息之前,应核实真伪,再三甄别,不传播不负责任的信息。传播真实信息,对网络名人来说,并非高标准,而是价值底线,如果发布错误信息,即使事后辟谣,恶劣的影响已经造成。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