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草鞋走出的长征——“画说长征”之一

2017-05-16 14:10:25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刘菁、高皓亮、赖星

  年过八旬的陈罗寿弯下腰,拉紧绷在草鞋耙上的四根麻绳,一根根金黄的稻草,插进麻绳搭成的经纬格局中。和泛黑的草鞋耙一样刻着岁月痕迹的双手,此时满是灵气,指尖缠绕,稻草翻飞,一双草鞋已然成形。

  陈罗寿一辈子生活在江西省于都县,这里正是82年前中央红军主力长征集结出发地。从他记事起,母亲反复讲述的故事就像一幅幅画面始终印记在他的脑海里:1934年重阳节前后,于都迎来了集结的大部队。母亲赶制了20多双草鞋,一一送给即将长征的红军战士。那之前,陈罗寿当红军的父亲曾捎信回来,嘱咐母亲多打些草鞋。

  “母亲就是用这套草鞋耙给红军打草鞋的。母亲说,父亲参加红军前也用过它。”陈罗寿是遗腹子,父亲在他出生前的一次战斗中牺牲,草鞋耙算是父亲留下的唯一遗物。

  每次看着草鞋耙,陈罗寿感觉父亲好像就在身边。上世纪60年代起,陈罗寿在农作之余拿起草鞋耙,边给家乡的孩子们打草鞋边讲草鞋与长征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82年前。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央、军委机关8.6万余人在于都县集结出发,这给赣南小城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亲人要出远门,打双草鞋送他们上路,是当年苏区群众最热忱的方式。

  1934年9月8日,新华社的前身红中社主办的《红色中华》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募集廿万双草鞋慰劳红军》,号召苏区群众在10月10日前完成20万双草鞋,“不要使一个红色战士赤足作战”。

  这是长征出发集结地的又一幅历史画面:家家户户打草鞋,母亲做给儿子、妻子做给丈夫、未婚妻做给情郎……更多的苏区群众背着打好的草鞋赶到于都河边,把草鞋送给途经的战士。十月的于都河畔,红军战士就是穿着一双双苏区群众亲手编织的草鞋,踏上战略转移的伟大征程。

  草鞋涉水方便,爬山更能防滑。一些红军战士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穿的就是它。在那个血与火交织的岁月,草鞋成为连接故乡和远方的最强纽带。

  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展柜里,珍藏着一双绑着绣球的草鞋。草鞋的主人叫谢志坚。82年前,红军战士谢志坚要出发长征了,未婚妻春秀连夜给他打了一双草鞋。长征路上,谢志坚一直舍不得穿,常常在行军休息时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经过金沙江时,草鞋穿上了一次;渡过大渡河时,谢志坚担心随时可能牺牲,他再一次穿上了这双草鞋。

  1951年,谢志坚回到家乡于都寻找春秀姑娘,这才知道,红军走后不久,春秀就被敌人杀害了。后来,谢志坚在仅穿过两次的草鞋上绑了一对毛线绣球,把它捐给了纪念馆。

  长征胜利80周年,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每天都要接待大批参观者。怎么让年轻人了解长征,以什么为载体讲述长征?在斗笠、红缨枪、草鞋等物件中,纪念馆最终选择了草鞋。在他们看来,草鞋有对初心的缅怀。

  于是,纪念馆的墙上现在多了这样一幅画面:80双草鞋组成的一幅中国地图。“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战士们穿着草鞋走出来的。”纪念馆副馆长张小平说,“80双草鞋代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而中国地图则寓意红军脚穿草鞋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迎来了一个新中国。”

  年迈手缓,过去陈罗寿两三个小时就能打成一双草鞋,如今需要大半天。初秋的阳光下,老人微颤着双手,教远方来的学生娃系上草鞋带。

  “不是名牌,却能让人永远记得来时的路。”华中农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大二学生曹承钰穿着老人刚打好的草鞋,稳稳地走了几大步。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