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1世纪视野中的“八千湘女上天山”精神

2017-05-16 13:33:52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林建华

  2016年暑假,我用一周时间在伊犁走马观花,感知感悟这块美丽而富庶的边城边地。在漫长的行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如影随形,相得益彰。历史不能改变,但并不妨碍我们做假想的推理。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且挥之不去:如果没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会是什么样子?

  近期,一个实名认证为“@黄青蕉”的微博账号关于“八千湘女上天山”的言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评议。在此之前,湖南电视台、北京响巢国际传媒曾联合出品电视剧《八千湘女上天山》,卢一萍也曾著文。其实,这一故事从未离开过人们的视阈,并呈现出各式各样的解读。

  从更宏阔的时间域与空间域来看,上天山的,何止是那几个年头的八千湘女,而是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各个省籍的儿女。1951-1952年,大约8000多名湘女进疆;后又从华东招了2000多部队女护士、从山东征了3000名女兵;1954年,又从山东征了7000名女兵。到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的时候,部队中女性的比例增长到40%。正是她(他)们及其子孙后代,用青春、汗水的奉献,在新疆这片占祖国陆地面积六分之一的舞台上演绎出辉煌而壮美的协奏曲与交响乐。

  在21世纪的今天,回首新中国诞生之初的那段历史,我们应该满怀敬意,倍加珍惜。马克思曾指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列宁也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在看待“八千湘女上天山”这类重大历史题材上,我们必须坚持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全面深入地把握伟大历史创举的时代背景、主要功绩和深远影响,而不能与历史虚无主义者为伍,否定和亵渎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前进中表现出来的蓬勃力量、高尚品质和奉献精神。

  婚姻问题、妇女工作,是新中国诞生之初部队的现实问题和“热门”话题,尤其是新疆的部队表现的最突出,这是“八千湘女上天山”最现实的时代背景。1950年,20万驻疆将士“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依靠屯垦来戍守边疆。为了新疆百废待兴的大业,为了屯垦事业后继有人,“八千湘女上天山”与我部队将士共建繁荣富强的新疆。历史地看,“八千湘女上天山”为新疆的屯垦戍边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革命史和新中国的建设史总体上是一部前进曲、上升曲,这是历史的主流和本质。历史的生动之处恰在于它的真实。“八千湘女”,作为一个群体,她们是有尊严的,是最可爱、最可敬的人。这是因为新中国军人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军人家属也享有一定的优惠待遇和较高的政治地位。这种尊严是很难用今天纯粹市场交换价值的观念和尺度来衡量的。

  进入21世纪,有些人“读不懂”也不愿意“读懂”历史,这是问题的要害之所在。个别人对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出现误读、误判,其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扭曲甚至断裂;他们受历史虚无主义和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不能理解甚至否定先辈艰苦创业、奋斗牺牲的价值取向和丰功伟绩。“八千湘女上天山”,是那个伟大时代故事的一部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是一段伟大的历史时期,湘女们无论当时还是后来的回顾,都充满了时代的激情和历史的记忆,绝大多数人为自己亲身参与了那段历史的创造而感到自豪。今天,我们不能否认“八千湘女上天山”的这种真实的集体感受和崇高精神。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影响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副主任)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