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长寿新时期农村变革

2017-05-16 10:20:43来源:重庆党史网

 

中共长寿区委党史研究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长寿区(县)委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委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指示和安排、部署,综合长寿实际,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鼓励农民勤劳致富,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长寿农村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性变革——农业发展,农村变样,农民增收。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开始在长寿大地展现。

一、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使农民群众有生产自主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促成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长寿县广大干部和群众长期禁锢的思想得到大解放;全面拨乱反正,让长寿县广大干部特别是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头脑冷静下来,开始反思过去的农村方针、政策和作法,并从中总结、探索调动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促进粮食增产的办法和路子。

当时的葛兰公社八一大队第十生产队、邻封公社上硐大队第二生产队等一些社队,在此之前已试探着搞起了联户计酬或包产到组、到户等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获得粮食大增产。这些作法传到一些区、社、队,使联户计酬,包产到组、到户等生产责任制,在长寿一些农村地方,暗暗地由农民群众自发地推行起来。

中共长寿县委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农村工作的指示,总结了县里一些地方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作法和经验,于1979125,发出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农村经济政策,使生产队逐步富裕起来的意见》。并作出了关于撤销大队核算,恢复“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的决定。提倡和推行包产到组生产责任制,允许边远山区和长期低产落后穷队搞包产到户。

葛兰公社八一.十队等,率先在长寿农村搞起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成为当时重庆市的“小岗村”,一时引起了有的领导和群众的大争论。1981年春,重庆市当时分管农业的负责同志带领一批人到葛兰乡纠正包产到户。受到葛兰区、乡、队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抵制,并将这一情况写信反映到中央,受到党中央和省、市委的重视和支持。

198131,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来长寿检查工作,要求迅速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落实生产责任制的指示,有效地促进了长寿农村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全县农村普遍实行了土包到户、田包到组(即“水统旱包”)的生产责任制,一些地方实行了包产到组、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三年发出了有关农业、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一些社、队推行包产到户促进农业连年增产的事例和经验,使中共长寿县委、县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19829月,中共长寿县委发出《关于包产(包干)到户责任制一些具体问题的试行意见》,肯定并大力推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农业生责任制。至此,田土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生产责任制,在长寿农村普遍得到推行。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行,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农民群众有了生产自主权,农业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也使长寿农村建立起了农业生产基本制度,促进农业生产连年获得丰收。长期困扰长寿干部、群众“缺粮少吃”的问题,在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的两、三年内,就得到了基本解决。1982年,长寿县粮食产量达到35.76万吨,比1978年增产6.68万吨,增长23%。农民人均收入由66.31元,增加到110.10元,接近翻了一番。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鼓励农民勤劳致富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生产责任制的推行,使长寿农村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长期困扰农村和农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农民群众经济收入低,生活贫困的问题并未解决。摆在中共长寿县委、县政府面前一个迫切而现实的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指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鼓励农民勤劳致富。为此,中共长寿县委、县政府在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生产责任制的同时,从1983年开始,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帮助农民群众增加收入,鼓励农民群众勤劳致富。

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是长寿县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鼓励农民勤劳致富的首要措施。一方面鼓励和支持农民群众搞好粮食生产,成为种粮大户。另一方面鼓励和帮助一部分有条件的农民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特别是发挥各自的优势,大力发展沙田柚、夏橙等水果和养猪、养鸡、养鱼、养长毛兔等,涌现出一批种粮大户和种植、养殖专业户。到1985年,全县农村已涌现各种专业户1277户,多种经营产值达到4760万元。比1978年增长3倍,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20.7%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长寿县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攻方向。建立和完善乡镇企业的组织管理机构和领导班子,制定发展乡镇企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实施乡镇企业“百千亿工程”(即一批产值上亿元的乡镇或企业,上千万元乡的村或企业,利税上百万元的企业或投入上百万元的项目)。使全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并迅猛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到1997年,长寿农村上规模的乡镇企业已发展到402家,从业职工达到34948人;总产值达到11.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此后,长寿县(区)的乡(街)镇企业,不仅数量上有所发展壮大,而且经过体制创新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规模、档次、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大的发展。还结合小城镇建设,开展乡(街)镇工业园区建设,先后设立了渡舟、新市、葛兰、双龙、海棠、云台、凤城等18个工业园区。在此基础上,启动了葛兰、云台、渡舟、新市、双龙五个街镇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从而培育壮大了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建筑、化工、能源等乡(街)镇企业。重庆渝发、光宇等建筑公司,已发展为全区建筑业的龙头企业。渝发公司、渝凤建安安装公司,曾被评为重庆市乡镇企业10强。

鼓励和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业生产,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是长寿县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头戏。在这一政策的鼓励、支持下,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多年固守的土地中走出来,或外出打工,或到集镇、城市经商、办企业,涌现出大批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到1997年,长寿县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18644户,从业人员48300人;私营企业发展到453家,从业人员8914人。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后,长寿县(区)的个体和私营经济进入更大发展和做大、做强时期。一方面,支持、帮助一批私营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利用长寿晏家工业园区、重庆(长寿)化工园区、长寿湖和各街镇工业园区为平台,招商引资,吸引大批私(民)营企业来长落户和发展。到2006年,全区已有民营企业951家,从业人员92120人,总产值(营业收入)达到9.6亿元。

经过多年努力,长寿县农村产业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1978年,全县农村一、二、三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倒是881201997年调整为463029。粮、经比例由8218,调整为7129,逐步趋于合理。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076.53元。既保证了粮食的稳定增长,又促进了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发展、壮大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民群众勤劳致富的步伐。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之趋于合理的基础上,长寿县(区)农村,坚持逐年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经济结构,使之进一步趋于合理。至2006年,全区第一产业比重从“九五”计划末的20.1%,下降到“十五”计划末的17%;第二产业比重从47%,提高到51%。所有制结构也发生转变;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实现增加值比重从“九五”计划末的28%,提高到“十五”计划末的42%。特别是通过发挥特色优势,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等,做大、做强水产、禽蛋、柑橘等优势产业,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初步建成了柑橘、水产、禽蛋、瘦肉型猪、蔬菜、优质粮食等具有比较效益的农产品基地。培育龙头企业57家,其中国家和市级龙头企业5家。澳门恒河、环球石化、冬润果蔬等一批产业化知名龙头企业,得以落户长寿,并快速发展。

三、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责任制,建立、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长寿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后,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农业生产由集体经营转向家庭经营后,水利灌溉、防虫治病、农业科技推广等一些社会化服务工作,农民群众一家一户想办又办不了的事怎么办?这些情况和问题的出现,严重地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

针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后出现的这一新的情况和问题,中共长寿县委、县政府遵照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指示和安排,从1983年开始,开展了建立、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即推行以农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责任制工作。

首先,县委、县政府在龙河乡开展了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试点工作。先后成立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农技服务站、农机服务站等,为农民群众提供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1984年,县委、县府认真总结了龙河等乡镇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作法和经验,并在全县农村普遍推广。1988年,朱家镇(今属晏家街道)成立了长寿县第一个农村合作基金会。之后,农村合作基金会在全县农村普遍建立起来,积极组织农村闲散资金,为农民、农业、农村提供资金服务。1989年,县里推行了以农业科技干部为主的“政策、技术、物资”三结合的农业科技集团承包,为农民群众提供农业科技服务。这一服务方式,从开始时的粮食生产科技承包服务,后来逐步发展到种植、养殖等多种经营生产科技承包服务。

19902月,中共长寿县委、县政府认真总结了农村社会化服务工作的成绩和经验,作出了《关于1990年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要点》,对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工作,提出了要求和意见。至此,长寿县农村普遍建立了农技、农经、林业、畜牧、农机水利等服务机构和组织,为农民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后,农民群众一家一户想办又办不了的事情,方便了农民群众,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试行“两田制”,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完善、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长寿县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后,还出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主要是土地承包过于零星分散,一些水果、茶叶、蔬菜等多种经营生产发生困难。有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或发生别的情况后,土地无人耕种,出现“撂荒”的情况。还有的农民担心土地承包期满后政策会变,不愿实行土地深加工等。

针对上述情况和问题,中共长寿县委、县政府,继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后,在全县农村普遍试行了“两田制”,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即按一定比例,将农民口粮用地和多种经营用地划分开来,大力发展“三高”(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农业。同时,允许和鼓励农民转包土地,引导农民向种田专业化发展。允许农民经营、开发荒山、荒滩,并拥有承包经营权和土地使用权。允许依法出租、转包、拍卖、转让土地,放活土地使用权。

试行两田制,建立土地流转机制,使一部分农户由零星分散经营,转向了集约化经营,逐步发展成为种粮大户和多种经营大户。同时,也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1996年,长寿农村土地承包期已满15年。为了顺乎民意,稳定民心,巩固和发展农村改革的大好形势,中共长寿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的政策,于19969月至10月,本着“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在全县农村开展了为期30年的第二轮土地承包,使全县农民再一次吃了“定心丸”,从而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

五、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把农民群众和农村经济推向了商品经济的大市场。为了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长寿农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中共长寿县委、县政府于1996年提出了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按照“市场导向、发挥优势、依靠科学、突出特色”的原则,把全县农村划分成“四大产业片区”,实施“六大主导产业”。即渝(重庆)巫(山)路线的12个乡镇建设贸工农相结合的“长寿经济走廊”;龙溪河流域的10个乡镇,发展“两水一禽”(水产、水果、家禽)的生态农业经济区;长江沿线及县城周边的6个乡镇,以服务城市为重点,发展城郊型经济;西山、大洪湖8个乡镇,发展林果,形成山区型经济。全县实施粮油、水果、畜禽、水产、蔬菜、蚕桑六大主导产业。2003年,中共长寿区委、区政府进一步提出了“以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和经济强镇为载体,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的战略思路。依托重庆实施“十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调整和优化农业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龙溪河流域、御临河流域生态农业经济带,长垫线高新农业经济带,“两山”山区农业经济带,城郊休闲观光农业经济圈。培育一批名牌农产品,带动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实施,把农民群众和农村经济推向了商品经济的大市场,有效地克服了农户零星、小量、分散经营的弊端,使长寿农村出现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局面。开始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营、管理模式。

1997年,长寿县农村已建设成55万亩高产、稳产的粮食生产基地,6万亩油料生产基地,100万只蛋鸡工程。发展部优水果产品沙田柚3.6万亩,夏橙1.5万亩,网箱鱼100万担,蔬菜生产基地7万亩。开始出现一批专业大户、专业村、专业社和“荣达”、“星球”、“鑫源”等龙头企业。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群众收入。也为长寿实现农业现代化,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随着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和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长寿农村产业化步伐得到加快。到2006年,全区柑橘、生猪、蔬菜、能源甘薯等优势产业得到发展壮大。水产、禽蛋两大名牌产品稳步发展。全区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57家,固定资产总额达到6.7216亿元,拥有各类生产基地19.95万亩,实现经营收入15.9543亿元,带动76817户农民增收致富。

六、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帮助农民群众减负增收

农村改革的深入开展,使农业经济得到大的发展,农村面貌得到大的改变,农民生活不断提高。但是,农村税费制度不合理,加上各种乱收费、滥集资,使农民负担过重,增收困难,又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生活的改善。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农村逐步推行税费改革,并于2000年在安徽和9个省的部分县、市进行试点。2001年,进一步扩大了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工作。

长寿县(区)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是从2001年初开始的。为此,县里成立了农村税费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发了《长寿县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并按照中央和市里安排、部署,于2002年小春收购入库时全面实施。

长寿区(县)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基本原则是:重新确定农民负担水平并保持长期隐定;妥善处理改革力度与各方面承受能力的关系;实行科学规范的分配制度,规范税费征收行为;完善乡镇财务体制,积极推进乡镇机构和教育体制改革;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坚持群众路线,促进农村民主与法制建设。其主要内容有:①取消乡镇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和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集资。②取消屠宰税。③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④调整农业税政策,按照农作物的常年产量和规定的税率依法征收。⑤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在农业税计税土地上种植的除烤烟外的其它农业物产品,原则上只收农业税,不再征收农业特产税。⑥农村提留(村干部报酬、五保户供齐、办公经费等)同新的农业税附加和农业特产税附加方式一样,统一收取,实行乡(镇)管村用。后来,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对长寿实行税费改革试点中涉及到的一些税费计算年限、范围、税率比例及征收办法等作了适当规定和增添、修改。同时规定,对兴办村内农田水利建设、村级道路修建、植树造林等集体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的办法加以筹集解决。

在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同时,长寿县农村还实施了一些相应的配套改革。主要有:①进一步清理各种涉农收费项目,规范农村收费管理。凡自行出台的收费、集资项目,一律取消;严禁报刊摊派征订;取消村级招待费,大力压缩非生产性开支。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精简村组干部,合理确定干部补贴标准;推行“政务公开,村民自治”等。③完善区(县)、乡镇财政体制,规范区(县)、乡镇、村之间的分配关系。④严格各项社会和灾情减负审批程序,完善农税征管体系等。

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为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于2004年发出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对农民实行“两减免、一补贴”(即逐步降低和减免农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惠农政策。2004年,中共长寿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府关于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指示,全区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对农业税实行降低1个百分点税率征收,共减轻农民税费负担455万元,人均减税6.41元。同时投入农林、水利资金3484万元,对农民种植再生稻、购买农机具和部分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等6个项目实行补贴,金额达3128万元。使全区农民人均负担减少至39.36元,比2003年减少6.94元,减少16.8%

2005年开始,长寿区对农民全面彻底免除了农业税征收和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征收。当年,全区农民直接从“两减免”中获益2132万元,人均获益30元。同时,区财政加大了对“三农”资金的投入,全区用于“三农”的资金达1.4937亿元,比2004年增加65.2%。其中,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的各种补贴达3041万元。

七、加强“三农”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大后,党中央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着眼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确立了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工作中的基础地位,把解决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首位。并从2004年起,连续发出了四个一号文件,对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指示和安排、部署。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示和安排、部署,中共长寿区委于20056月,召开了长寿区委第十届六次全委会议,专门认真研究了“三农”工作。区委书记凌月明在会上作了题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强“三农”工作,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讲话。会议作出了《中共长寿区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决定>的决议》。对解决长寿“三农”问题,推进长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安排、部署。会议认真分析了新阶段长寿区“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指出长寿区已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条件,长寿的“三农”工作也初步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会议提出了新阶段长寿“三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中共重庆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指示和安排、部署,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全局,认真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核心,以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农业综合性生产能力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基础,整体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推进长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这一指导思想,长寿区新阶段的“三农”工作将分“三个阶段目标分步实施:第一阶段到2007年,全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初见成效。第二阶段到2010年,全区农业综合能力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第三阶段到2020年,全区农业综合能力建设显著提升,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

为了加强“三农”工作,推进长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共长寿区委继召开十届六次全委会,作出《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决定》后,又于20063月和4月,先后作出《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经营性农村服务组织建设的意见》等一批有关加强“三农”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文件。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区长燕平为组长,有关领导为副组长的“长寿区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选择了凤城街道白庙村、葛兰镇葛兰村、新市镇何石井村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海棠、明丰、河堰、凤凰等25个村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抓示范,促推进,带动全区“三农”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

长寿区的“三农”工作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至2006年底止,已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迈出步伐。全区已筹集各类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3009亿元,农业开发投资1000余万元,用于全区农田水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其中,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670项(处),改造中、低产田土1.75万亩,完成村级公路基础整治22公里,硬化或油化农村公路12公里,整治、硬化人行便道100公里,实施人工饮水工程3项,修建村级服务中心3个,修建沼气池、改厨、改圈400余户。二是实行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在石堰镇麒麟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农业专业化公司和冬润皇田果蔬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和经营模式的带动下,全区已形成麒麟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专业合作社、农民公司、业主独资、专业大户五种土地流转模式,加速了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并实行适度规模经营,进而促进和推动了全区农业产业化步伐。柑桔、生猪、蔬菜、能源甘薯四大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水产、禽蛋两大名牌产品稳步发展。57户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1户,市级5户)不断发展壮大,固定资产总额达到6.7216亿元,各类生产基地达到19.95万亩,实现经营收入15.9543亿元,带动农户76871户。三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阳光工程”和“百劳工程”,取得实效。全区设置了11所(处)农民工定点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农民工5576人。全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93500人,实现劳务收入9.62亿元。四是争取各级农业扶贫开发资金99万元,用于贫困山村和农户的农业基础设施、种养殖业发展、贫困家庭及学生救助扶持等。完成了长寿“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帮助10个贫困村解脱贫困。五是“百强镇”和小城镇建设取得成效,农村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得到大的发展。葛兰、长寿湖、云台三个全市百强镇建设工程在200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85亿元的基础上,争取到市级项目资金1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3566亿元。其它小城镇建设也取得大的发展。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免除39.7万名学生的学杂费。全面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惠及群众53万余人次。实施了农村计划生育奖扶补助政策,使部分实行计划生育的农户得到了好处。六是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480元,农民群众生活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