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万盛新时期农村变革

2017-05-16 10:18:27来源:重庆党史网

 

中共万盛区委党史研究室

 

1978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区委认真贯彻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带领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群众,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原理。纠正“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坚持党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区委从全区除了矿务局、平山、晋林、兴无、钢球和无线电专用设备厂等中央、省、市厂矿企业外,主要是从农业实际出发,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抓好农村改革,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群众生活,保障全区社会稳定。区委从1978年开始,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根据中央、省、市的有关文件精神的规定,结合矿区实际,有步骤地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到1985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到2006年初,全区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农村建设并开始起步。万盛区农村变革大致经历了如下内容: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底开始,至1985年春告一段落。这一阶段农村改革的重点是推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三项重大改革。

(一)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在坚持主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简称两权)分离,把属于集体的土地承包给农民分散经营。针对农村长期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导致的种种弊端,根据中央指示和中共安微、四川省委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方针,1979年区委组织力量宣传农村改革政策,同时在地处高山偏远的景星公社八角大队火尖山生产队和石门大队小尖峰生产队的2户农户中推行包产到户试点。翌年11月,区委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意见,对全区实行大田生产包到组,联产计酬责任制,以及多种经营、林业、副业和农业基建,普遍实行“四专、三包”(即专业队、专业组、专业户、专业人;包产、包工、包费用)等责任制。区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作了充分肯定,并对包产到户作出五条规定,即:①必须同时具备边远山区和贫穷落后、长期“三靠”(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用钱靠贷款)、大多数群众要求包产到户这三个条件。②由生产队申请,经大队、公社党组织讨论审定,报区委批准。③有领导地经过群众讨论,按照政策订好约法章程,处理好具体问题。④包产的具体办法:一是“三包一奖”;二是大包干。⑤生产队干部、党员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帮助各户搞好生产。1981年,区委、区政府两次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全区试行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7个生产队的典型经验,制发了“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统一经营,联户到劳;包产到户等3种生产责任制的试行办法”。同时,着力调整生产队规模,增划自留地工作,将全区原618个生产队调整到了925个,队平34.6户,1538人;增划自留地7642.3亩,全区农村自留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02%。人均占有自留地0.097亩,比增划前增加0.0788亩。19823月,区委书记贺永增;区政府副区长夏元东带领33名机关干部分赴农村协助各公社总结、完善、稳定农业生产责任制。此时,分组作业,联产到组或专业承包的队占46.1%,田统土包或水统旱包和蔬菜队菜统粮包的队占18.1%;联产到劳的队占7.5%,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队各占13.4%8.3%;小段包工定额管理的队占6.6%。在此基础上,区委、区政府制发了《关于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决定》,对区农业生产责任制作出10条规定。自此,农村体制改革步伐加快,至19844月召开第十届一次人代会时,全区926个生产队中,实行大包干的生产队由198210月底的822个上升为914个,占生产队总数的98.7%,以户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成为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同时,将土地普遍承包期延长至2000年,7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清册;林业稳定和完善“两制”,发放林权证,98%的村有林,82%的队有林落实了承包,并对434个生产队的1.4万余名农民划给自留山7.7万余亩,相当于原有自留山的9倍;国有林全部承包到工区,其他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进一步完善“四专三包”责任制,相应地开始建立和推行干部岗位责任制和技术联产责任制。

(二)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权组织

19845月,全区在万盛、南桐公社进行政社分开的体制改革试点的基础上,相继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政权——乡人民政府,召开各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正副乡长。同时,撤销原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下设村民小组)作为群众自治组织。至此,取消了原来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1985429,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青年乡,设置青年镇建制,所属行政区域不变。原公社党委、大队党支部随之分别更改为乡镇党委、村党支部。

(三)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

按照国家规定大幅度提高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缩小工农产品的“剪刀差”。

以上三项重大改革措施,有力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区出现了科学种田,兴修水利、修筑拓宽公路的热潮,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商业生产为特征的重点户、专业户(简称两户);乡镇企业走乡、村、队、联户和个体“五个轮子”一齐转的路子,发挥优势,以建筑材料,小能源、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蓬勃发展。1984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5199万元,比上年增长10.7%粮食总产量达6618万公斤,比历史最高的1983年增长6.35%;农业总收入达到4976万元,比上年增长15.96%;乡镇企业总产值3781万元,比上年增长26.4%

万盛区农村第一步改革,区委、区政府坚持从区实际出发,不断调查研究,不断试点,支持新生事物发展,冲破当时一些还没有摆脱“左倾”思想的人的强烈反对,坚持用中央文件精神和包产到户的实际成效,排除了分歧和争论,统一了思想,合乎了民心,顺应了历史潮流,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84年全区粮食总产6.6万吨,创造了区历史最高水平。从此,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万盛扎了根,并跳出农业生产领域,扩展到林业、牧业和乡镇企业等多个领域,推动了农村商品生产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改革。包产到户的实质,是通过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让农民变为自负盈亏的生产者,经营者。从而引起一系列必然的深刻变化,使整个改革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二、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在打破集体经济中的“大锅饭”之后,为克服农村现有生产向商品生产转化中存在的种种不协调情况,区委、区政府进一步改革农村经济中的管理体制,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使农民获得较大的生产自主权和产品支配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1985年春,南桐矿区农村成功进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第一步改革,在此基础上,又积极开展以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步改革。

区委遵照中共中央1985年《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全区继续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认真贯彻执行了国家规定的三项重大改革政策。主要有:一是改革农副产品统派购制度,开始建立计划指导下的市场体系,多数农产品已基本实行市场交换,粮食等少数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与市场交换并举的“双轨制”。二是改农业税由食物税为现金税。三是对粮食和粮油以外的主要农副产品陆续放开销售价格。对城镇居民发给相应的补贴。

同时,乡级财政体制开始改革。从1985年起,逐步将乡财政正式纳入预算,实行区财政对乡财政“核定收支指标,收入上交,支出下拔,超支不补,支出结余留用”或一定比例分成的预算管理办法。1987年冬起,又开展了“队改社”工作,将原来的926个农村生产队改建为910个农业合作社。

1988118,区委、区政府下发《关于完善农村合作经济双层经营体制的意见》。意见要求增强群众的合作观念,统一完善双层经济体制的认识,搞好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健全基层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土地,经济林木,鱼塘的承包管理,建立健全基层合作组织的财务制度,稳定承包关系,建立和发展多种商品经济形式和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19891111,区委、区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搞好开发农业的意见》。“意见”提出一是要统一规划,搞好典型示范;二是稳定承包合同和经营权属,调动农民从事开发农业的积极性;三是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农业开发;四是提倡多种形式开发,加强基地建设;五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开发农业投入;六是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开发;七是加强领导,部门合作,搞好服务,打好开发农业总体战。

1991年下半年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作,分两批进行,每批分四个阶段。即宣传教育;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完善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双层经营责任制和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检查总结。到19924月,全区9个乡镇机关98所小学,9个卫生院,1个场镇,92个村,297个乡级企业,全面开展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作。调整了乡镇机关、企业、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处置不合格党员,清理乡、村、社财务,处理违纪违法人员。新落实乡镇企业项目135个,烤烟、茶园、桑园、药材等多种经营面积13650亩,帮助乡、村、社干部解决照明、供水、修桥、补路、安装广播等实事1421件,为2578户孤寡老人和困难户办好事实事;建立发展各种文化站室295个。广大干部、党员、农民群众受到了一场深刻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同时,在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作中,199110月区委、区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完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意见》。《意见》规定分五步进行,第一步宣传动员;第二步清理核实土地;第三步制定方案,组织实施;第四步签定合同;第五步检查验收。《意见》还要求:以上“五步工作”,明确土地权属,稳定承包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以“两田”制为主的承包责任制。实行土地有偿承包,建立健全集体积累制,建立土地补偿制度,鼓励增加土地投入。提倡适度规模经营,允许土地经营权合理转让。199235,区委根据在全区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实效,同意转发了区委宣传部、区委组织部,区乡镇企业局、区农办四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区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通知要求:各有关部门切实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乡镇企业发展中的保证作用,促进全区乡镇企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紧接着是年43日区委、区政府在南天乡召开“发展、振兴南天乡经济现场办公会”,现场拍板解决了南天乡场镇自来水,茶园山上四个村学校办学条件,资金、乡广播电视转差等九个较为实际的问题。区委为了加强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成立了南桐矿区发展农村经济领导小组,并下设乡镇企业办公室。

1993220,区委、区政府召开农村工作会,研究贯彻在农村中实行“两高一优”(农业高产、高效、优质)的精神。并在是月的25日区委区政府表彰了发展乡镇企业的7个优胜单位6个千万元村,1个千万元企业,9个先进个人。是年15日区委、区政府对南桐镇、青年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坚持高速度,组织全镇人民真抓实干,实现了乡镇企业超常规、跳跃式发展,1993年,两镇乡镇企业总产值均在上年期基础上翻了一番,实现了亿元大关,跨入亿元乡镇行列,进行了表彰。

南桐矿区农村连续十几年的改革,农村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主要成效如下:一是巩固发展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放长期性“土地承包使用证”,落实了林业“两制”,扩大了生产者的经营自主权。到1993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1.32亿元,1992年增长6.1%,粮食总产量达到6.3万吨,1992年增长8.8%。二是突破了农产品的统派购制度,农业生产由过去主要面向国家的统购派购而转向市场需要,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了重视,国家计划指导下的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三是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初步调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配置逐步趋向合理。1985年与1979年相比,各业在“五业”中的比重分别为:农业由63.64%下降到42.56%,下降了21.08%,林业由0.8%上升到2.78%,上升了1.98%;牧业由5.97%上升到21.48%,上升了5.51%;副业由19.48%上升到32.76%,上升了13.28%;渔业由0.11%上升到0.42%,上升了0.31%。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乡镇企业总产值已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5.75%,到1993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6.49亿元,比1992年增长104%;同时,1993年和1994年先后有南桐镇、青年镇、丛林镇跨入亿元镇。提高了农村产品商品率,加强了农民作为商品生产者的地位,逐步扩大了市场调节范围。四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初步取得了选择劳动职业的自由。从事“五业”人数在农村劳力中所占比例,1985年达到77.27%,比上年下降11.24%,1987年全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已达到2.5万余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0%左右,到199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0元比1992年增长14.7%。五是,农村经济体制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格局。六是,合作社的建立,为农户提供了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进一步完善了以户营为主的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增强了集体经济实力。截止2006年,全区已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社58个,专业合作社56个,入社农户14500户,入社人数58000多人,入社股金额204.19万元,身份股金27.19万元,投资股金177万元,“两社”累计实现销售6100万元,龙头企业销售收入8517万元,为入社农户优惠让利54.9万元,实现利润51万元,按交易二次反利7.5万元,为入社社员户平增加收入110元。“两社”为全区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深化农村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开展农村奔小康活动,深化农村改革

1994221,区委、区政府召开农村工作会议,认真总结了全区十多年来农村改革的成绩和经验。同时,对全区农村深化改革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农村经济结构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以下问题: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薄弱。乡镇企业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不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大,农民纯收入还不高,农民增收难度大。农村经济工作重管理,轻服务。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承包地块分散,土地经营细化,产权界定不够明确。农民素质还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农村科技推广应用滞后于生产的发展需求等。区委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思路。指导思想是: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稳定”的方针,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解决这些问题思路是:稳定粮食生产、着力调整农村产业和农产品结构,继续突出发展乡镇企业,大力培育农村市场,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会议研究决定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会议决定: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的一项基本制度,必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满后,再延长30年不变;大力倡导逐步推行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允许继承开发性生产项目承包经营权;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和不改变土地种养业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制度;从1994年起,实行“集体所有,农民租凭,长期不变,允许转让”的土地政策,由点到面逐步推广,积极稳妥地将土地引入市场;在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农民开展有偿转包,入股经营,集体承包;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试办各类家庭小农场。支持非农业劳动者、企业、社团等到农村进行租赁经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使农村分散的各种生产要素流动组合起来,让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提高。从1994年开始,国家定购的粮食全部实行“保量放价”即保留定购数量,收购价格随行就市,1994年调整农业结构用地22500亩,改造坡瘠地5250亩,推行和推广优质高效品种,确保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是年414区委、区政府建立农村小康建设领导小组,在全区农村实施奔小康和帮助经济不发达村加快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工作。制发《关于在全区农村开展奔小康活动的试行意见》和《关于帮助经济不发达村加快经济发展的试行意见》。确定了万东镇的五里村、团结村;南桐镇的麒麟村;兴隆镇的兴隆村;景星乡的石笋村,丛林镇的永胜村;青年镇的大槽村;金桥乡的南木村,南天乡的猪行村为奔小康的试点村。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小康户、小康村(社)的标准。

区委、区政府根据经济不发达的情况,确定了全区贫困村有南天乡的青龙村、和平村、白花村、柏树村;金桥乡的中心村、大堰村、邓家村;景星乡的新场村、农胜村等9个村,并确定对口帮扶。对口部门有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区人大机关、区政协机关、区纪委监察局、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人武部、区工商局等9个部门。1994年初,区委抽调机关干部52人,组成17个工作组,对全区8个乡镇92个村党支部中的17个软弱无力的村党支部进行整顿,通过分类指导,认真整顿,结合奔小康活动,到19947月,基本完成有整改任务中的8个党支部,整改后的班子团结精神振奋,工作起色大。

199765,区委、区政府两办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79区委、区政府发出《关于将帮助农村计划生育户发展经济纳入区级机关定点包村责任制的通知》。92,区委又派出101名机关干部分赴全区10个城市工商企业10个乡镇、街道和60个村开展帮促工作,确保当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到1999年全区农村基本实现小康的目标。

1998年,区委围绕全区农村奔小康竞赛活动,连续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确保奔小康。是年317日,区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农村小康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紧接着69,区委、区政府又制发《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意见》提出重大事项,重大支出,实行会议审定,联合签字,民主评议;财务报销公开,公务接待限额;村干部述职评廉;村务、政务公开;村、社建立公开栏等。加强村务民主管理和监督,进一步密切党干群关系,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干部农民群众奔小康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年76日区委又印发《关于开展创建农村基层组织建五好村、六好乡镇、七好区活动的实施意见》,713区委、区政府发出《关于切实抓好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通知》,围绕奔小康把农村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1999122,区委常委第35次常委会研究决定:“万人促农”活动把农村奔小康和帮助经济不发达村活动推向高潮。区对八个乡镇派出8个工作队,每个村进驻工作组,每组机关干部1-3人,要求进驻村的机关干部与农民同吃同住,时间为三个月,帮助村、社建立建全各项规章制度,针对各村社情况,制定发展经济的规划,办好事,办实事,奔小康。这次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促进了农村的各项工作和经济发展。

2002224,区委工作要点中强调优化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要取得新成效。要以“农业增收、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农村稳定”为目标,确保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00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200438,区委、区政府提出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实施意见。制定了26条具体的政策和措施。200445,区委、区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结合万盛区实际提出:①充分认识加快区林业发展的重要性;②进一步明确加快林业发展的目标任务;③狠抓林业五大重点工程,推进区生态体系建设;④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区林业经济新增长点;⑤深化林业体制改革,不断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⑥坚持科技兴林,严格依法治林;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林业投入;⑧建立和完善林业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

区委、区政府在1994年提出在农村奔小康活动以来,不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通过全区上下干部群众的努力,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深化了农村改革,加速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区粮食产量在19805.5万吨的基础上,增长1.7万吨。农村多种经营得到了迅速发展,1997年全区林、牧、副、渔业产值达到7860万元,比19801778万元增长342%,林、牧、副、渔业值比重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46%提高到199765%,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97年,全区有乡镇企业267个,从业人员达到14853人,乡镇企业总产值24559万元,是1980年的11倍;实现利税1441万元,是1980年的4.85倍。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从党的十一届三中一会以来,到1997年,全区92个行政村中有42.4%达到小康村标准。到1998年农民新建农房23447幢,截止2006年全区农村有41894户,农村人口146599人,农村人均收入3268元,是1980428元的7.6倍。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已达32平方米以上。全区农村有自行车3272辆,摩托车4554辆,洗衣机12861台,电冰箱7481台,电风扇38153台,缝纫机2985台,手表44155只,各种机动车辆1435部,人力三轮车1123部,电视机37685台,收录机2358台,影碟机12187台,照相机768部,空调机1464台,电话机20334部,安装电灯照明41825户,吃上自来水33501户。(以上数据摘自区农业局《2006年农村生产统计表》)。自行车、摩托车、洗衣机、电冰箱、钟表等已成为农村的大众化消费品。彩电、影碟机、照相机、空调机、小轿车等不再是城市人的消费“专利”。区委、区政府不断对农村经济、社会进行调查研究,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把奔小康活动搞得扎扎实实,使广大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农村改革成果

1987323,区委、区政府根据中央、省、市委精神,制定《关于进一步落实“两保证”减轻农民负担的试行意见》。《意见》规定: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坚决制止乱开口子,乱摊派、乱收费。二是坚持“定项限额”,严格控制提留的范围和标准。三是集中收提,统一开支,除农业税外,各种提留和统筹款项总额必须控制在上年纯收入的3-5%以内。四是农民家庭的生活设施、文化娱乐和生产性代办费用,实行谁受益,谁负担的办法。五是减少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不合理负担。六是改革负担分摊办法,统一审核把关,克服政出多门的现象。此意见下发后,区委、区政府对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不断地进行检查,根据检查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出台文件,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保证了农民在增产情况下,一定要逐年增收。

1992年全区减免农业税30万元。1993年万府发[199342号,对农村特户的适用税率,淡水养殖的收入税由10%降为8%,其中水产品的收入税由15%降为8%。税率的降低激励了农民淡水养殖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淡水养鱼业的发展迅猛异常,达到人均年占有量5.1公斤,城市人均年占有量达12.5公斤,极大地丰富了市场需要。万盛区鱼现已自给有余,还出售到周边区县。1994221,区委、区政府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规定“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好农民利益,农民负担控制在上年农民收入的5%以内,确保1994年人平纯收入增加120元,达到人均收入1040元的目标”。当年底全区农业税减免30万元。199736,区委、区政府批转农办、农业局、监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负担管理工作报告》,要求各乡镇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逐条落实,确保政令畅通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民增产增收。1998114,区委、区政府发出《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通知》。是年1210日,区委成立减轻农民负担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区委副书记程真祥任组长,区委、区政府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并在当年根据市财政局渝农财税[199847号文件之规定,全区减免农业税33万元。1999年区委根据渝财农税[199947号,在全区农村减免农业税40万元。

2000年初,区委、区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发[20007)文件精神和重庆市农税工作会议的统一部署,区财政局对全区1994年至1998年乡镇统筹费收支情况各乡镇提留收支情况,农业实产量、耕地面积、承包面积以及乡镇屠宰税收情况进行了清理、搜集、测算、制定了万盛区农村税费改革初步方案。是年918日,区委、区政府印发《关于重申进一步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有关要求的通知》。《通知》提出:切实加强领导,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违法违纪行为,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是年1019日,区委、区政府印发《关于开展全面减轻农民负担检查工作的通知》。《通知》称:根据市委要求,结合万盛区的实际,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检查。并对检查的目的、方式和时间作了详细的安排和要求。当年,区委、区政府根据市减免农业税指标分配通知,全区农业税减免稻谷46106.5公斤。

2001122,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全面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通知》(渝委发[20013)。《通知》称:市委、市政府决定,从今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并指出,进行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保护农民积极性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继土地改革,家庭承包经营之后,农村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规范农村分配制度,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一项治本之策。212,区委成立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区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委书记姜平担任。副组长:魏学彬(区委副书记、区长)、程真祥(区委副书记)、刘永利(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冉进红(副区长)等四人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财政局。区委、区政府把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区委、区政府的主要领导新自抓。是年区财政局,根据市、区委安排,对全区农业税减免62万元,(其中社会减免26万元,灾民减免36万元)

2002428,区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向市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呈送《重庆市万盛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其主要内容是:一是取消乡镇统筹费、教育集资和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现行按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一定比例征收的乡镇统筹费,包括乡村两级办学(即农村教育附加)、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修建村道路和农村卫生费。取消乡镇统筹后,原由乡镇统筹开支的乡村两级九年制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优抚和民兵训练支出,由乡镇政府通过财政预算予以安排。修建乡村道路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村级道路修建资金,由村民大会民主协商解决,乡级道路修建资金由政府负责安排。农村卫生医疗事业逐步实行有偿服务,政府适当补贴,取消在农村进行教育集资。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由政府预算安排。所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的基金和涉及农民集资项目,一律取消二是取消屠宰税,包括在生产环节和收购环节征收的屠宰税以及农民自宰自食的屠宰税都不能征收。三是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后,村内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村级道路,植树造林等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需事务,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大会民主讨论决定,村内用工实行上限控制,每个劳动者每年承担劳务的数量不超过5个标准工日(按照《重庆市农村村级范围内筹资筹劳管理暂行办法》执行)。除遇特大防洪、抢险、抗旱等紧急任务,经区人民政府批准可临时动用农村劳动力外,任何乡镇和部门均不得无偿动用农村劳动力。四是调整农业税政策。农业税按照农作物的常年产量和规定的税率依法征收。五是调整农林特产税政策。在农业税计税土地上生产的除烤烟外的其它农业特产品,原则上不再征收农林特产税,只征收农业税。六是改革提留征收和使用办法。126,区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关于转发国务院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暂行清收农民税费尾欠工作有关部门的紧急通知》,全区停止清收农民税费尾欠工作。当年全区农村农民人均减负金额为29.28元,减免幅度为48.85%,村级干部补贴标准每月为200元,村组()干部补贴标准每月为50元,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而村社干部的补贴也得了保障,调动了农村农民群众和村社干部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的发展。

200438,区委、区政府印发《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实施意见》。《意见》重申了严格控制农民负担。是年910日,经区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审核并报区委、区政府批准,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率降低一个百分点。对乡镇减少的财政收入区实行补助。

2005年,区委、区政府根据市政府《关于全部免征农业税的通知》(渝府发[20054),《通知》称:市委、市政府决定,一是从2005年起,全市全部免征农业税及附加。二是全部免征农业税及附加后,名区县、乡()和村级组织减少的收入由国家和市级财政给予转移支付。全区农村当年全免农业税和附加费。农民欣喜若狂,被称之为历代的皇粮国税给农民都免了,农民说:“感谢共产党,真伟大”。

2006年,区委、区政府根据中发[2006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全区农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进一步深化“以税惠民”,让农民长期休养生息,全面落实免征农业税及附加政策,进一步加强涉及价格的监管,严格出台新的涉农收费项目,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对农村学校小学生免收学杂费,并实行以区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

从减轻农民负担,到全免农业税和各项农业附加税费,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视和关心。充分证明了党中央提出的只有农村富裕了全国才富裕,只有农村实现小康,才有全国的上康,只有农民实现了小康,才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省、市、区委对抓好三农的决心。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央、国务院对农村进一步深化改革,让农民在全免农业税及附加费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全国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积极性、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美好家园,缩短城乡差别,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的又一重大战略措施。

20051222,区委八届七次全委会上,区委书记张远林指出:“十五”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大突破,全区农民收入人均达到3118元,比2000年增长36.5%,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在“十五”时期,农村改革,农业发展,农民收入都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根据中央和市委的有关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结合万盛区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从2006年起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引导农民致富。

2006424,区委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文件精神,区委、区政府研究同意区委办、区政府办《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二村示范二十村推进”工程的实施意见》简称“2.20工程”。“实施意见”规定,“2.20工程”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为突破口,从农民最关心,受益最直接,要求最紧迫的问题入手,扎实推进,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有新发展,农民生活有新改善,农民素质有新提高,农村面貌有新变化,农村文明有新进步。示范村建设实行一次规划,全面实施,整体推进,通过三年建设达到新农村示范村标准,务求出成效,出经验,能推广。推进村按照一次规划,分步推进,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通过三年努力,使推进村的面貌有显著变化。

通过近一年多实施以“2.20工程为突破口的万盛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是全区农村基础设施农田基本建设明显改善,全区耕地面积100949亩,有效灌溉面积达29259亩,旱涝保收面积30580亩,机电排灌面积达8226亩,改造田土1026亩。全区57个村,村村通公共汽车,方便农民出行。全区农村特别是示范村和部分推进地的一些试点合作社,区投资84万元,从田间到农户家修了水泥或石板路56公里,彻底改变了农村农民原来出行下雨脚踏稀泥巴,不穿筒靴难出门,晴天脚上尖刀山的状况。现在农民出行回家保持进院的清洁卫生。

二是全区2006年有55个村33504户已用上自来水,占全区农户41894户的80%

三是全区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到2006年已达4360.37万元。示范村改造农户住宿条件299户,其中全面改造厕所、改造厨房外墙装饰的有168户,较好地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在改造农户居住条件中区采取区级财政乡级财政、村级组织和农户各出一点的办法,例如堡堂村采取农户自家出现金3000元,区、乡、村负责给农户改厕,改厨和外墙改造装饰等。有的试点村、社采取政府出建筑材料、农户出劳动工等办法,较快地推进农户居住条件改善和新农村村民点的建设。2006年全区农村住房面积为4666826平方米,人均住房32平方米2005年,区投资30万元,在农村建沼气池1780口,使部分农民开始享受清洁卫生安全的能源燃气。

四是发展特色农业有新的进展,龙头企业发展快,效益日渐明显。堡堂示范村内的名品“堡堂面”和滴翠剑名等两家龙头企业,年产值已达3000多万元。

五是“五保家园”日臻完善,全区有镇办敬老院8家,入住五保老人163人,分散居住519人,入住率达23.9%,五保老人区民政局每人每月给120元生活补助费。(区民政局低保办提供的资料)

六是农民收入不断增加。2006年农村人平收入3268元与1980年的428元相比,增加了2846元。2006年农村人平收入是1980年的7.6倍。2005年全区农村全部免除农业税和附加费,对农村学生也全面实行两免一补贴。2006年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99.1%,初中入学率97.3%。现全区有57个行政村,有农村小学64所。职中1所,中学13所,高中2所。

七是农村建新型合作医疗卫生站55个,从业人员162人。参加合作医疗119635人,每人交10元。其中残疾人和农村困难户由民政局和残联代缴的有6391人,使广大农村中的群众也开始享受医疗保险,深受农民欢迎。

八是新农村建设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学技术,实行科学种田,选用良种,搞专业户、专业合作社特色农业在全区发展很快,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截止2006年,全区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社58个,专业合作社56个,入社农户14500户,入社股金额204.19万元,身份股27.19万元,投资股金177万元。“两社”累计实现销售6100万元,龙头企业销售收入8517万元,为入社农户优惠让利54.9万元,实现利润51万元,按交易二次返利7.5万元,为入社社员户平增加收入110元。“两社”为全区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万盛区新时期的农村变革和全国全市一样,在政治经济体制、思想观念、操作模式上进行了艰难的尝试,有了较大的突破,为今后新农村建设加快步伐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