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北碚新时期农村变革

2017-05-16 10:18:01来源:重庆党史网

 

中共北碚区委党史研究室

 

一、农村变革的历史背景

1978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认真深入地讨论了我国的农业问题,会议认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搞上去,因为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些年来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目前就整体来说还十分薄弱。只有大力恢复和加快发展农业生产,逐步地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此目的,必须首先调动我国几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从这个指导思想出发,全会提出了当前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经济措施,原则上通过了由中共中央主持起草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1979111,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将十一届三中全会原则通过的上述两个文件印发各省、市、自治区讨论和试行。9月,中央根据全国讨论和试行的情况,集中广大群众和干部的意见,对《关于加快发展农业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作了必要的修改,并正式通知,下发全国贯彻执行。这个决定的公布和实行,对恢复和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198091422日,党中央召开了各省、市、自治党委书记座谈会,927发出了座谈会议纪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中发[198075号文件)。这次会议,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自发和初步推行阶段进入了农村大变动。到198211,党中央批转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19821号文件)。《纪要》指出:“大规模的运动已经过去,现在,已经转入了总结、完善、稳定阶段。”《纪要》肯定包产、包干到户与其他责任制一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并且指出: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198312,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中发[19831号文件),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了进一步分析,指出这种责任制由于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并第一次提出:“这种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既可适应当前手工劳动为主的状况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又能适应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发展的需要。”198411,中共中央发出《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中发[19841号文件),提出延长土地承包期到15年以上,帮助农民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在1982年至19865个中央1号文件的基础上,1993年中央提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30年不变”。1997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再次以中办[199716号文件发出《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重申和明确了中央的有关政策,对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作出了具体规定。此后,中央和省、市下发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中央领导也多次对发展农村经济作了重要指示。2005年中央决定减免农业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政策。

由此可见,新时期农村变革,首先是以改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前提和基础,又是实现农村变革的主要内容。没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的经济体制,农民的思想也没有今天的解放程度,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农村变革。其次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积极引导和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变革的核心。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变革的目的。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政策的重大变革,北碚区同全国一样经历了两次农村土地承包时期。第一轮农村土地承包是从1982年开始,经过19831984两年的不断巩固和完善而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业生产若干问题的决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等文件,北碚区委、区政府按照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长期不变,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三兼顾的分配原则,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一系列改革,由联产到组向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发展。多种经营实行“三专一包”(队、组、户)的大包干责任制,对农业结构、经营方式、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从分组作业、水统旱包,发展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大田生产扩展到林、牧、副、工、渔等各业生产领域,一个以多种多样的合作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合理配置和发展的农村生产关系开始在北碚农村建立。各种专业户应运而生,经营项目开始从种植业、养殖业,扩展到工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以及购销和运输等行业。

北碚区从1979年初至年底,全区60%以上的生产队实行了包工到组、联产计酬的责任制,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区委在批转全年试算预分工作情况报告中要求:各公社党委要按照建立责任制时签订的合同及“三兼顾”原则,做到生产队统一分配,奖赔兑现,取信于民,使社员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做到增产增收,落实“休养生息”的方针,进一步调动社员的劳动积极性。

1980118区委印发《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1979100号文件的意见(试行稿)》,强调调整生产关系,加强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农村经济政策。要求农村各社、队普遍开展敢不敢富,能不能富,怎样富起来的大讨论,做到思想上敢冒尖,政治上鼓励冒尖,政策上支持冒尖,组织上保证冒尖,使农业生产发展得更快,社员收入增加得更多,生产队基础更加巩固,农村经济更加繁荣。为了贯彻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调整,政治上实行安定的方针,通过回顾历史,总结北碚区多年来农业生产上的经验教训,在肃清“左”的思想,落实以农业生产责任制为中心的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的基础上,区委于19812月召开农村三级干部会,会议要求广大农村干部进一步认清大好形势,明确任务,带领和团结广大社员,夺取农业大丰收。同年76日、9291225,又先后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深入学习省、市有关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指示,研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区农村生产责任制的意见》和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分类指导专业承包以及如何帮助公社落实生产责任制等有关问题,区委调研组还制定了《北碚区农业生产统一领导,联产计酬责任制试行办法》。同时,区委先后抽调了一批区级机关干部,分别到各公社具体指导、帮助落实责任制。年底,全区1105个生产队,全部建立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责任制。其中,专业承包29个,包产到组149个,包产到户62个,联产计酬148个,包干到户704个,小段定额管理5个,包基本口粮8个。

19822月,区委召开为期4天的工作会议,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全国农村工作会议记要》,传达省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党员教育工作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参加会议的有区级各部门负责人。会议要求与会者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文件精神上来,解决干部怕右、怕变的思想顾虑,做改革的促进派,落实好农业生产责任制。区委书记张光泽、区长李朝富分别在会上讲话,总结全区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来的情况和取得的成绩,部署抓好农业生产责任制总结、完善、稳定工作和加强农村政治思想工作。会后由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及有关部委11名主要领导干部带队,分成四个组,分别下到农村调查研究,协助各公社落实中共中央文件。到1983年全区农村土地承包工作基本完毕,但由于当时各公社与社员签订的承包合同多数是一年一订,为此,区委、区政府于1984年根据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解释有关土地承包的几个问题和中央〔19841号文件精神,以碚委[1984138号文件下发了《关于认真贯彻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解释有关土地承包的几个问题)的通知》,通知要求土地承包期可延长到十五年不变,在延长土地承包合同期的工作中,对个别村民小组中多数群众要求对承包土地作些合理调整的,可以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精神,从实际出发,进行必要的调整。在区委、区政府的精心指导下,通过全区各级干部的努力,到1985年初,全区1130个村民小组中,有1128个村民小组实行了大包干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占总组数的97%,并全部明确了承包期15年不变。延长了土地承包期,使广大农民群众进一步吃了“定心丸”,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调动。1985年农业总收入17162万元,比19782627万元增加了14535万元,当年农民纯收入人平500元。

199010月,北碚区委、区人民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199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通知》的精神以及省、市委的要求,对北碚区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出现队有资产基本被分光,多数生产队既无企业,又无固定经济收入渠道,统一服务功能难以发挥。二是农户误把承包经营权当成所有权,以致集体观念和土地公有制观念淡化。三是新增人口调地难,人增地减矛盾突出。四是承包地零星分散,限制了农田基本设施作用的发挥和专业化商品农业的发展),提出了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意见;1、坚持“五个不变”即坚持生产队土地集体所有不变;坚持户营为基础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不变;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变;坚持土地“大稳定、小调整、合理流动”的原则不变;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的原则不变。2、实行“两改一订一提倡”,即在全区改土地低偿承包为合理承包:在人平耕地8分以上的地方改土地平均承包为‘两地制’,签订完善后的土地承包合同,在基本具备条件的地方,积极提倡和引导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所谓“两地制”是指承包地划分为人口基本地和责任地两部分。其比例可对半开,人口基本地体现集体土地特有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性质,实行按人均包。责任地主要体现承包地的效益原则,按农户的实际,可多包或少包。在10年承包期内增减人口就在本户承包地内采取“两互补”、“动帐不动地”的办法解决,增人即增加人口基本地,减责任地;减人即减少人口基本地,增加责任地。“两地”的负担可按一定比例合理划分。人口基本地可按人按地承担部分国家定购任务、农税和教育附加费,责任地主要承担国家定购任务、农税、集体提留和统筹费。这些意见落实,使北碚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方式和办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并妥善地解决了实施承包责任制中出现的主要问题,避免了农业的萎缩,巩固和促进了农村商品生产和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

实施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北碚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经过10多年的稳定和发展,已成为全区农村经济的基本制度。无论是联产承包关系,还是与家庭承包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都更加完善,长时期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的基本制度,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中央根据农村的实际,及时发出了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要求农村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不变。19981月,区委、区政府成立北碚区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副书记王贵银任组长,副区长陈澍、李联铁任常务副组长,成员12人。并决定在全区农村开展土地承包关系调查摸底和试点工作。15日,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做好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工作的实施意见》。210,区委、区政府发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的意见,要求在19986月底前完成延长农村土地承包期工作,从19988月起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1013,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发出《关于开展延长农村土地承包期工作检查验收的通知》。到116止,北碚第二轮土地承包合同签订和土地经营权证书的发放工作全部完成。

三、改革人民公社制度

人民公社管理体制是一种主要实行集体生产、集体分配的制度。在北碚区当时农村现实的落后的生产条件下,仍潜伏着诸多矛盾,还时常引发一些难以解决的弊端:一是农村贫困落后面比较大,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温饱问题不能解决,还倒欠一身债,对依靠集体丧失了信心。二是不少生产队经营管理紊乱,问题较多。劳动大呼隆,分配一拉平,投资不计效果,多劳不能多得,分配不能兑现,严重地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三是社员负担重,再加上某些干部多吃多占、贪污挪用和强迫命令等不正之风,严重地损害了群众的经济利益,影响了干群关系。北碚区人民公社体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兴起和普遍发展,逐步开始消亡。一方面,人民公社体制在农村的实践中不断暴露出许多的弊端。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在对公社体制形成冲击的同时,对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农村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体制也提出了急切的要求。实际上,从1979年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农村的出现,人民公社体制就已经名存实亡。1982520北碚区委根据市委、市政府指示,在金刚人民公社进行政社分开的改革试点开始,就逐渐恢复了乡人民政府的职能。198211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乡政权和村民委员会的农村管理体制。经过1982年到1983年的试点工作和经验的积累,到198441,北碚区15个公社全部实行了政社分开,月底,各乡召开乡人代会选举正副乡长,恢复乡人民政府,实行党、政、企分开,分别成立乡党委、乡人民政府,生产队不再成为原来三级中的基本核算单位,而是变为独立的自负盈亏的集体经济组织。建立乡政府后,同时按乡建立乡党委,并根据生产的需要和群众的意愿逐步建立经济组织。乡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建立,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就遂告终结。

四、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

北碚区的乡镇企业是一个多种经济成份的综合型产业,按谁办谁有的原则,分乡镇办、村办、组办、联户办、个体办五个层次。1984年以前,由于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和企业发展局限于公社、村两级,故又称社队企业。1984年后改称为乡镇企业。

1984815,北碚区委、区政府根据国务院〔19844号文件和省、市的指示精神,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意见》十条重大政策举措,进一步放宽范围,取消限制,明确了乡、村、村民小组、联户、个体户,都可以发展乡镇企业,从而加强了横向联系和联合,使乡镇企业的供销渠道遍及浙江、天津、上海等十九个省市,使当时所生产的生丝、畜用四环素、结碎茶等,远销国际市场。横向联办企业主要有:市化肥公司、区企业局、代家沟硫铁矿、区企业局供销公司与新疆农二师24团联办的渝疆联合贸易公司:龙凤桥乡与浙江绍兴市纺织厂联办的化纤厂,以及区乡镇企业局与重庆市联合或加工生产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的企业等。到1985年底,北碚区乡镇企业已发展到具有农业、工业、建设、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饮食服务等六大门类。企业发展到3812个,从业人员31273人,年产值10130万元。经营收入10170.09万元,利润901.77万元,上交国家税金693万元。从产业结构看:农业企业产值31万元,占0.3%,工业企业6710万元,占66.25%,交通运输业517万元,占5.10%,建筑建材业2065万元,占20.39%,第三产业805.89万元,占8%。从“五个轮子”所占比重看:乡办企业产值5757万元,占56.83%,村办企业2366万元,占23.36%,组办企业485万元,占4.8%,联办企业518万元,占5.12%,户办企业1003万元,占9.89%

(一) 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年份

企业个数

()

年末人数

()

总产值

(万元)

营业收入

(万元)

利润总额

(万元)

固定资产原值

(万元)

1986

4047

33325

12085

12688

916

5490

1987

6115

39499

17445

18856

1341

6746

1988

6694

43291

26976

31606

2723

7925

1989

6927

44611

32436

35950

2799

9603

1990

6963

44918

39092

42071

3285

11694

1991

7189

47771

58572

54816

4141

13563

1992

9763

60551

104368

96639

8037

18150

1993

10869

70253

197962

206057

15223

27426

1994

16341

107520

494648

528282

31840

47763

1995

10733

78831

368965

384823

20331

54561

1996

10161

76129

378962

385278

18849

72844

1997

894

50343

181065

148879

838

67384

1998

1060

51331

222892

186417

1676

73093

1999

1070

50797

24512

214118

9646

20710

2000

1445

55402

291135

267690

4293

30351

2001

1394

57915

354117

315495

5161

36212

2002

1060

60595

424918

386703

6887

134459

2003

1006

71001

603825

555277

11695

179903

2004

1016

80835

711524

670770

17789

205540

2005

1074

99021

1069969

102478

39618

308705

2006

1129

108200

1377328

130738

58647

392210

 

 

(二)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碚区乡镇企业几经波折,通过20多年的持续、稳步发展,己成为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和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也是振兴农村经济、治穷致富的途径之一,特别是在80年代中后期到90代中期,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985年北碚区农业总产值23977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013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3%。到1988年,乡镇企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己达到11。从1992年开始出现乡镇企业总产值比农业总产值倍增的态势,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业为104368万元,是1992年农业总产值31597万元的3;1994年乡镇企业总产值是农业总产值的10倍以上。到2006年为止,乡镇企业的总产值都保持在农业总产值的10倍以上。已成为北碚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较快地改变了农村单一的经济结构模式,起到了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2.北碚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建设的有力助手。

198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0130万元,占北碚区国内生产总值46362万元的20%以上。从1992年开始,乡镇企业总产值已上升为国内生产总值的50%90%,已成为北碚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品在全区同类产品产量占有一定比重,如原煤、水泥、砖、瓦、生丝、电石、硫铁矿等。有些还是乡镇企业独家生产。乡镇建筑队伍进城承包建筑工程施工,为城市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从1982年开始,乡镇建筑队伍进城承包建筑工程人员2619人,从1994年乡镇企业建筑队伍不断扩大到1万余人,已成为北碚区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

3.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场所。

1985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32086人,占农村劳动力96016人的30%。到1994年区划调整后,北碚区农村劳动力达19万余人,1994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占全区农村劳动力的50%以上。乡镇企业每年为北碚区农村富裕劳动力和部分城镇待业人员就业提供了场所,又为巩固农村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作出了努力。

4.增加农民收入。

1985年乡镇企业职工工资年平人均在959元,按当年从业人数31273人计算,乡镇企业共支付务工人员劳动报酬2999万余元。以后每年以1520%的速度递增,到1994年,乡镇企业年平人均工资为3000余元,相当于3年翻一番。到2005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年平人均工资为9401元,已成为北碚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五、农村税费改革和免征农业税

200032,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发〔20007号文件发出了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就农村税费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配套措施等进行了明确的指示。2001220,北碚区根据中央和重庆市关于加快农村税费改革步伐的要求,北碚区委、区政府决定从2001年开始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并以碚委[200128号文件就关于全面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作出了安排布署。

(一)明确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原则

规范农村分配制度,从根本上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建立完善的农村分配制度,取消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及达标升级活动。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征收行为,兼顾镇、村承受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实现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和基层政权巩固发展的双重目标,保证农村政令畅通,保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农村得到有力的贯彻执行。规范农村税费关系。改进税费征管办法,建立科学规范的分配制度和简便易行的征收方法,把农民负担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做到透明、公开,便于基层操作和群众监督。统筹安排,实行综合配套改革。农村税费改革要与精简机构、完善财政体制和健全农民负担监督机制结合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后,镇政府和基层组织的收入缺口,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压缩人员、削减开支、增加转移支付、调整支出结构来解决。坚持群众路线,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无论是方案的制定,还是计税面积和计税常产以及具体负担额度的确定,都要向农民公布,广泛征求农民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

(二)全面落实农村税费改变的主要内容

按照中央的规定:取消乡镇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

(三)进一步清理各种涉农收费项目

对自行出台的收费、集资项目要一律取消,今后,区、镇不得设立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取消各种摊派和达标升级活动,严禁任何形式的搭车收费。北碚区税费改革工作从20012月开始启动,通过组织、宣传、培训,制定方案,审批方案,组织实施,检查总结五个阶段为时10个月的时间,园满完成了北碚区以农村承包土地面积、常年平均单产和计税单价计算应税额,正税按应税额的7%征收,附税按正税的20%征收的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经过农村税费改革后,全区每年减轻农民负担891.4万元,人平减负24.21元,亩平减负33.91元。

2005年初,北碚区委、区政府根据重庆市委办公厅渝办发〔200559号文件和重庆市人民政府渝府发〔20054号通告,以及重庆市财政局渝财农税〔20059号文件精神,北碚区从200511起,除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欠税外,实现了全部免征农业税及附加,全区共免征农业税及附加共计842万元。全部免征农业税及附加,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决策,是我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在全部免征农业税的过程中,北碚区为进一步把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对广大农民的关怀带给千家万户,强化了舆论宣传,使全区农民很快地了解和掌握政策,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全部免征农业税后,北碚区广大农民无不欢欣鼓舞,是一次调动农民的生产极积性的历史性举措。

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984年底,由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完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粮食获得了丰收。而此时,摆在北碚区委、区政府面前更大的难题就是如何使农业在稳定粮食的基础上增加农民的收入。198411月,区委农业组、区委政策研究室两家联合对全区农村经济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其结果是:1、土地使用情况,全区用于种粮占总耕地的92.035%;最高的文星乡大同村种粮面积达99.58%;用于种莱的占2.02%;用于种果的占1.02%;用于种桑的占0.32%;用于发展其他多经项目的占1.37%2收入结构:粮食收入占总收入的30.06%;经济作物占4.1%;林业收入占0.1%;畜牧业收入占20.57%;副业收入占1.18%;渔业收入占0.37%;工商等企业收入占43.11%;其他收入占0.74%。这些数据表明,农村经济之所以发展缓慢,是由于农村经济结构的严重制约,因此,必须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才开始第一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及眼前利益等思想尚未冲破,加之国家在农业税的征收上和经济技术信息不畅以及资金困难等方面的原因,不同程度影响着北碚区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19854月,北碚区政府农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印发《认真贯彻中央(851号文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讨论稿)》的通知》。提出了北碚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初步方案:调整战略重点是,发展林、果、莱、鱼、奶、肉商品生产,大力开发乡镇企业的建筑业、采矿业、饲料加工业、服务业,努力发展为国营企业配套的加工业,为繁荣城市,富裕农村,促进乡村城市化,城市工业化、园林化、商工农一体化。实现北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风景优美。根据北碚幅员地貌和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农业的基本特征,将全区划分为四个类型区:1、低山林果区,主要是低山地区的乡,本区主要调整以风景林、用材林、经济林为主,果以柑桔、葡萄、梨为主。是林、茶、药的主产区。2、深丘粮、果、林区:主要是深丘挨山地带的村社。本区以果林、经济林、薪材林为主,果以甜橙、苹果为主,粮以旱杂粮为主。3、浅丘粮、鱼、桑区:主要在浅丘平坝的乡、村。本区以优质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红苕为主,兴建部分商品鱼塘,形成以桑、渔的生态区和有特殊风味的庭院农业。4、沿江莱、奶、禽区:主要在沿运河及嘉陵江边的村社。该区主要以种时鲜蔬菜,生产鲜奶,生产禽蛋为主的产区。

(一)调整传统农业结构

在调整农业结构中,首先调整粮经比重:调整粮、经、林占地比例。计划到1990年,森林从现有12.1万亩(包括缙云山1.7万亩)发展到17万亩;多经(果、茶、桑、药)从现有4万亩,扩大到8万亩。蔬菜从现有1万亩,发展到4万亩:粮食耕地从现有13.7万亩调减到8万亩。粮经面积由现在的82调整到11;产值比由现在的72.8;27.2调整到37。为了深入贯彻执行中央〔19861号文件精神,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北碚区委、区政府于1986329提出并下发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贯彻意见:即结合本区实际,提出了“服务城市、活跃市场、富裕农民、方便群众”的工作方针,继续抓好“肉、奶、蛋、禽、菜、果、渔、花”八个字,逐步形成“四大基地”。一是要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引下,以调整粮食和种植业比例为突破口,继续发展林果业和蔬菜生产。在保证粮食自给的情况下,对25度以上的坡地和海拨200以下的河边地逐步发展林业和水果,在靠城边的浅丘平堤坝继续抓好蔬菜生产。使北碚区以柑桔为主的水果基地和现有的蔬菜基地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二是以发展畜牧业和渔业为突破口,建立良性循环的大农业结构,在抓好瘦肉型猪生产基地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牛、羊、兔等草食型动物。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大力发展高产精养渔池,努力把北碚区建成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和商品渔生产基地。三是要以发展乡镇工业、商业、服务业为突破口,逐步改革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布局。要特别注意抓好农村劳务输出,支持农村剩余劳力进城务工,大力组织建工队出市出省承包工程,开展和发展各项业务。四是要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农民,在调整中既要加强宏观指导,提供信息,搞好服务,又要避免“瞎指挥”和强迫命令。五是区委、区政府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扶持资金的力度。

1988630,北碚区委、区政府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三大基本路线和落实全国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以碚府发〔198859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区农业生产几关项措施的决定》。1、增加农业投入,建立生产发展基金,其资金来源由五个部分组成,一是区财政每年从上年财政增收额中提取3%;二是农业税按比例价结算留区的部分;三是开征土地占用税留区的部分;四是征收的农林特产税区掌握的部分;五是按省政府〔198863号文件规定“从乡镇企业提取适当比例的“以工补农”资金”。2、建立生猪发展基金,其资金来源分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区财政安排扶持发展商品猪基地建设的款项;二是向国营、集体和个人经营者经营生猪每头收1元的技改费。3、扶持农业结构调整,一是凡新发展商品果,每户50株以上,每亩低息(年息4.5%下同),借款100元,一次性补助比例价粮指标100斤,改造老果园每亩低息借款50元。二是新发展茶园,每户0.5亩以上,每亩低息借款100元,一次性补助比例价粮指标100斤。三是扶持育苗生产,由区按排的林业育苗任务,每亩补助60元,补助比例价粮指标600斤。4、采取优惠措施,调动科技人员和管理干部的积极性,促进种养殖业发展。一是凡自愿到农村直接参加开发种养殖业商品生产,按合同收在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利润在1万元以上(含1万元)者,除本人在原单位的工资、奖金、补贴等一律不变外,另按实现利润50%作奖,工资还可浮动一级,并享受镇、乡农办或农经公司干部年终一次的奖金额。二是自愿到农村协助农民承包发展种养殖业生产,与10户以上(含10户)社员户签订了承包合同的(每户种养殖业收入要高于当地户平1倍以上),除本人在原单位的工资、奖金、补贴等一律不变外,与农户签订承包合同所得的报酬归己。

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北碚区很抓了农业的综合开发,从1991年开始,到2003年全区总投资3500余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00余万元,市级投资800余万元,区级投资600余万元,群众自筹1000余万元。在投资总额中,投入路、沟、凼、池、渠、坎等基础设施的份额占80%,投入种苗、科技培训等份额占20%。从1991年到现在,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年均递增57.44%,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以改田改土为重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从1991年到2001年,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土40450亩,其中田17600亩,土22850亩。累计调整3.86万亩。形成了以童家溪镇、蔡家岗镇、施家梁镇为主的“三家”伏季水果带,以歇马、澄江、北温泉三镇为主的北碚447锦橙;以龙凤桥镇为主的蜜桔、碰柑、;以偏岩、柳荫、复兴三镇为主的优质梨;以静观、水土、复兴三镇为主的花卉走廊和以歇马镇为主的优质果苗六大基地。

1998年,农业产业结构在调整中日趋合理,全区农、林、牧、渔的比重为57.81.235.51979年比较,种植业、林业的比重分别下降7.22.3个百分点,牧、渔业分别上升了4.55.0个百分点。已建成蔬菜基地1.7万亩,水产品基地1.3万亩,水果基地3.8万亩,城乡居民的“米袋子”、“莱蓝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到2002年,全区各镇特色农业开始出现。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粮经牧渔产值比由1995年的2929384调整为1836388

(二)农业“百万”产业化工程稳步推进

在重庆市10个农业“百万”产业化工程中,北碚区布局4个:1、花卉苗木百万亩产业化项目,该项目主要在江东片区的静观、水土、复兴、柳荫等镇实施,在歇马、澄江、偏岩、三圣镇也有规模不等的发展。目前,全区共有花卉苗木总面积近6万亩。其中:绿化苗木3.7万亩,盆景桩头0.3万亩,蟠扎艺术0.1万亩,鲜切花0.08万亩,腊梅0.65万亩,草皮0.6万亩,其它0.5万亩。花卉苗木品种900余个。2004年全区花卉苗木总销售收入1.8亿元。全区目前有花木精品园64个,总面积4000余亩,花卉苗木产业的农户达1.2万余户,从业人员2.7万余人。农户从花卉苗木产业中年均增加纯收入1000元。以静观镇为中心的“静观花卉走廊”已基本建设,是目前全市最大的花卉苗木基地。总长40余公里,总面积近4万亩。位于金刀峡风景区旅游的必经之路。目前,北碚区正与重庆商社联合打造静观重庆市农业生态园区,用5年时间投资3.4亿元,依托静观花卉苗木基地建立现代化的集商贸、农业高科技示范、餐饮休闲、旅游观光度假为一体的大型生态园区。这一规划的实施,将大大提升北碚区花卉苗木产业的品位及规模,更加有力地促进北碚区万亩花卉苗木产业项目的发展。2、百万草食牲畜项目从2002年实施以来,在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东阳、三圣、柳荫、水土、静观、金刀峡为重点发展镇,加强自然草同草坡的改良,积极发展人工种草,引导和鼓励农户从事山羊的生产发展。现在达到年出栏肉羊18000只的规模。全区现在奶牛1000余头,歇马镇建成了一个规模为200头的奶牛小区。东阳、龙凤桥等镇的奶牛养殖初具规模。渝欣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东阳镇西山坪建成了规模化种羊场。柳荫镇赛普养殖有限公司利用山区资源以板沟等贫困村为基地,引进业主建设山羊养殖。目前已初具规模。由重庆天友乳业公司和缙云山园艺场共同建立规模为1000头的奶牛种源基地的项目正在澄江镇进行基础施工。3、天然香料百万亩产业化项目。该项目主要在歇马、三圣、水土等镇实施。目前,北碚区共有天然香料基地0.6万亩。2004年,全区有0.18万亩香料初步投产,共提炼桉叶油2.24吨,香精和香叶油0.3吨。三圣、歇马两镇的385户农户增加收入9.72万元。户平均增收252元。该产业的龙头企业是北碚区兰惠园花木有限公司。该公司在重庆日用化工研究所和西农的有关专家的技术指导下,从2002年起带头发展香料产业。该公司采用订单农业方式,无偿发放种苗给农户,并提供种植技术,与农户签订香料叶回收协议,按保护价收购香料叶,并在三圣、歇马两镇就地建立加工厂4个,方便农户交售香料叶。通过这一方式带动近千户农户发展香料产业。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4年,该公司实现香油收入15.15万元。目前,北碚区将采取稳步发展的方式发展天然香料产业化项目。力争完成新建2000亩香精基地的任务。新建加工厂2座,达到年产桉叶油40吨,香精油10吨,总产值250万元,利税50万元,农户增收130万元,人均增收250元的目标。4、笋竹百万亩产业化项目:北碚区依托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抓住时机于20023月正式启动了万亩笋竹产业化项目,到2004年止,全区共发展笋竹产业10000亩。带动农户4000余户。2004年,产笋36000多公斤,销售收入72000余元。农户人均增收116元。

(三)北碚生态农业示范区发展顺利推进

重庆市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生态农业示范区)是2002年经市政府第113次常务会决定成立,并由北碚区人民政府承办。市里随即成立了分管农业副市长任组长、市级相关部门和北碚区政府区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2003年北碚区委、区政府组建了由分管农业副区长任主任的管委会,负责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具体实施工作。2004年北碚区委、区政府为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示范区各项工作,将管委会作为常设的处级全额拨款全民事业单位设置,进一步加强了生态农业示范区发展工作。

为加强生态农业示范区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和项目的策划、贮备、筛选工作,聘请北京王治刚工作室、重庆大学规划设计院、西南大学和重庆社科院策划生态农业示范区项目,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项目和重庆市农副产品现代物流配送基地项目被纳入2006年重庆市重点建设项目;北碚江东花木暨旅游农业产业带(一线八点项目)成为重庆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一区、一带、一镇”三个首期重点示范之一;策划的重庆台湾农民创业园项目(一线八点项目)被国家批准为全国第四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项目,并落户北碚区静观镇。加强项目立项申报,积极汇报,争取支持,累计获得市级以上项目资金1131万元。

招商引资取得突出进展,累计招商引资到位3亿元。引进中国企业500强—重庆商社(集团)有限公司来园区开发,进行碚金路水土至静观段12宽柏油路面改扩建;在静观镇双塘村实施以高新农业示范和观光农业为主的美丽乡村休闲谷项目;在水土镇兴仁村开发农副产品加工和物流配送为主的物流基地项目。招进浙江省高新农业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来园区发展,在静观镇陡梯村建设彩色花卉和树木种植观赏示范中心,引导进行花卉产业更新换代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升静观花木之乡的档次和水平。

抓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静观小米、静观腊梅、447锦橙等北碚特色农产品相继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验收,获得了有机农产品国际认证。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管委会与重庆商社集团多次磋商,商社集团已同意在重百和新世纪百货超市内设立北碚特色农产品销售专柜,使静观小米等农产品初步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成功申报市级龙头企业2个。农民增收效果初显,园区项目用地农户增收渠道主要有:土地向大项目集约后,农户以土地作价获得收益;项目业主大量雇用当地农民的务工收入;农户依托项目带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自主创业,收入明显增加。

七、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

20062月,北碚区委、区政府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强对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成立了以区委书记黄波为组长,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分管农业的领导为副组长,区级各部、委、办、局的负责人为成员的北碚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区委常委、办公室主任戴富金兼任。办公室组成人员从相关单位抽调,脱产集中办公。办公室下设产业发展、村镇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组织建设等五个工作组。

424,北碚区就如何推进全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北碚委发〔200624号文件,提出了北碚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三大意见。425北碚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以北碚新农组〔20061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加快农村产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通知以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富有竞争力的新农村产业体系为目标,以优化第一产业结构、扩大第二产业规模、健全第三产业业态为重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要求,对“三片四类”进行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实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区域特色产业,构筑支撑更快更好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新格局和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快速发展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突出城乡统筹,着力推进江东产业带建设

北碚区“江东花木及旅游农业产业带”是全市统筹城乡发展“一区一镇一带”试点区域之一。北碚区立足江东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牢牢把握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在新农村建设中,紧紧依托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突出政府主导,凸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创新,努力打造符合北碚实际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互动。

1抓产业发展。

一是强化主导产业,激活关联产业。在统筹试点区域中着力强化花卉苗木和旅游农业两大主导产业,引导激活关联产业。试点区域花木种植面积已达到6万亩,花木产业年收入超过3亿元,从业人员超过3.5万人。二是培育五大产品,打造八大精品。加快农产品提档升级,提高附加值。北碚区已被确定为全国首个有机生态农业示范区,嘉陵江名优鱼、笋竹、锦橙、腊梅、小米等5个农产品已取得有机农产品认证。同时,在产业带内着力打造“江东花港”、“大地渔村”、“重庆农谷”、“台湾农民创业园”、“乡村嘉年华”、“多彩园艺”和“金峡桃源”、“胜天牧野”等八大精品产业区。三是整合招商资源,实现招大招强。积极整合招商资源,加大招商力度,放活招商措施,着力引进带动性强的项目和龙头企业。成功争取了重庆台湾农民创业园落户静观,引进了重庆商社集团等综合性企业和浙江森禾集团等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入住试点区域。

2.抓综合整治。

一是实施环境整治工程,找准切入点。按照“四改三清勤打扫”的要求,将环境整治作为城乡统筹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新建农民新村4个,开展了环境卫生整治行动。二是实施交通通讯工程,找准薄弱点。积极解决了农民群众出行难和边远农村通信难问题。三是实施风貌塑造工程,找准凸显点。实行部门联系镇村、落实到户、定点到人的制度,采取抓点示范、连点成线、以线扩面、逐步推开的方式,已完成农房风貌整治600户左右。同时,将出台景观线农房风貌管理暂行办法,将其纳入长效管理,为建成旅游农业景观带打下基础。

3.抓公共服务。

一是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扶贫济困。建立健全了农村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完善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产业带内有2400多人享受到农村低保政策。二是组建新农村建设服务团,深入开展服务。服务团下设政策法律、村镇建设、文化、卫生、科技等6个服务分团,深入到各镇村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服务活动。三是积极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对农民实施分类培训,有效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目前已经依托各类培训单位完成培训3000人次。

4.抓试点示范。

一是注重规划先行。全区各示范村和推进村都编制了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明确了具体的奋斗目标,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对于统筹城乡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二是注重推进时序。统筹城乡试点目前还处于启动实施阶段,在推进时序上采取示范户-示范社-示范村-示范镇-示范带的模式,整个工作得以稳步推进。三是注重项目推进。碚金路改造即将完成,“重庆农谷”项目进展顺利,商社集团乡村嘉年华项目以及浙江森禾集团彩色植物园等产业带重点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初见成效,到2007年底一批重点项目基本建成。

5.抓农民主体。

一是充分凸显农民受益主体地位,贴身服务。采取政府靠前、干部主动、党员贴心的“三服务”措施,让农民出行更便捷,农村村庄更靓丽,农民生活更殷实,农民办事更方便,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二是积极凸显农民管理主体地位,民主决策。在推进城乡统筹过程中,坚持“三民主三确保”,一是事前民主决策,确保集思广益;二是事中民主管理,确保顺利推进;三是事后民主监督,确保公正透明。三是适度凸显农民建设主体地位,激励引导。采取政策宣讲、资金补贴、典型示范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适度凸显其建设主体地位。

(二)围绕关注热点,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

着重解决了农民群众反映的“三难”问题。针对“出行难”问题,全区已修建乡村公路40公里,整治村社公路56公里,修建人行水泥便道340公里,总投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静水观光大道已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在2007年“五一”前全面通车。针对“通信难”问题,投入600多万元,新建了4个无线固话基站,实现了全区农村区域固话信号全覆盖。针对“饮水难”问题,新建、改建了一批渠、塘、库、堰、井,基本保障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用水。截至2007年底,全区累计投入各类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731万元,共新建、整修各类水利工程510处,新增有效灌面0.2万亩,新增节水灌面0.2万亩,恢复改善灌面1.9万亩,整治水毁工程80处,完成渠道整修25公里,整治病险水库2座,恢复蓄水320万立方米,新建微型水利1000口,新增蓄水能力10.2万立方米,新建及扩网人饮工程14处,解决1.49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三)围绕村容整洁,大力实施农村风貌建设

一是以“四改三清勤打扫”为重点,逐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目前,全区已动工新建农民新村4个,改建院坝2.2万平方米修建垃圾处理点300处,整治排污沟渠2.9万米,新建沼气池800口,改厨、改厕、改圈800户,改水1800户,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二是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实施村容镇貌塑造工程。目前,全区已完成农房风貌整治800余户,其中碚金路沿线完成了500户。同时,北碚区还制定出台重点景观线农房风貌管理暂行办法,为建设观光旅游农业带打下基础。

(四)围绕农民增收,大力开展转移就业培训

北碚区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着力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将农民群众分为务农、务工、业主、流动等四个类型,实施分类培训,提高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增收致富的本领。截至2007年上半年,已经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培训农村劳动力4500人,已经转移农村劳动力近10000人,其中到新疆采摘棉花885人,为目标任务的200%,保证了农民灾年减产不减收。2006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813元,同比增长3.9%。其中,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291元,占全部收入的60%,比上年同期增长17.23%,成为农民在大灾之年能够持续稳定保证增收的主要渠道。

(五)围绕产业经营,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

2006年,全区新发展农村“两社”5个,累计达到170个,其中专业合作社96个、综合服务社74个,吸纳入社农户11416户,入社股金2677.8万元(含实物折价),“两社”组织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700万元,为农民让利60万元,实现助农增收267万元,带动农户人平增收30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3500余人。通过“两社”组织建设,一是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商品基地,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培育出德诚养鸡专业合作社、林童竹木专业合作社、亮橙果品专业合作社、蕙兰香料专业合作社等市、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发展商品基地1.7万亩,其中标准化生产基地5000亩,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效果明显。二是对已建立的农资、药品、食盐三大连锁配送体系进行了规范完善,大力发展连锁网点,全区连锁配送网点总数达到88个,商品经营连锁化得到巩固。

(六)围绕和谐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建立健全农村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对农村低保和患大病重症且无力承担较大医疗费用的困难人员实行了救助。健全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低保实现了全覆盖,做到了应保尽保。截止2007年,全区共有2465户、4349人享受农村低保政策,年发低保金210万元,较好地保障了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启动了20个村的五保家园建设工作,已经全部投入使用,实现老人入住。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三民主三确保”,全面启动村组财务镇街代管制,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得以进一步深化。深入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全区已有6个镇街、47个村被命名为区级民主管理示范单位。积极大胆探索农村基层文化工作新格局,着力发展老年文化、院坝街头文化和休闲文化,成立了农民艺术团,实施了农村电影“2131工程”,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北碚区专门成了政策宣讲、法律咨询、乡村建设、文化、卫生、科技等6个服务团,分别从以上六个方面深入到农村进行新农村宣传和服务,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

30年来,北碚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通过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北碚区农村正呈现出:农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素质明显提高,农村文化明显活跃,农村党组织明显增强,农村社会明显安定和谐。尤为可喜的是,新农村建设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促进了资源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了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新局面。

(曾德元)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