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垫江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

2017-05-16 09:14:20来源:重庆党史网

 

垫江县档案局

 

1978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为拨乱反正,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改革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1984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垫江县委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和重庆直辖的历史机遇,积极应用党中央和省市的有关改革政策,紧密结合垫江实际,通过不断深化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革,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进流通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推进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和交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重大突破,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1994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由19851.06亿元上升到10.47亿元,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由198534.9%上升到54.5%,首次超过农业;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由19850.39亿元上升到1.75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由1985年的14.9%上升到32.0%2006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27.66亿元,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5.07 亿元。

一、不断深化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革

20世纪50年代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来,我国所形成的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原有的企业管理模式对企业统得过死,使得企业缺乏活力和动力,干部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垫江县委根据省委提出的“解放思想、放宽政策、积极改革、搞活经济”的要求,积极进行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改革,以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约束,进一步加快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速度。1981年,全县工业系统开始推行“四定、三包、一奖”(定产品数量、定设备、定原材料消耗、定费用指标,包质量、包成本、包利润和超产有奖)责任制。全县在国营企业中逐步进行扩权试点,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松绑”放权,政企分开,推行利润分成、利润包干、自负盈亏、亏损包干等。国营企业实行“四定、三包、一奖”,做到责、权、利相结合,较好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国营零售商业由统一经营、统负盈亏,改为按门市为核算单位,实行多种形式的工资和奖励办法,改革统一的批发体制,打破地区、价格、对象的界限,全民、集体、个体一视同仁。县供销合作社成为经济联合实体,实行民主管理,自负盈亏。

1982年后,在企业整顿中,主要是按照《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国营工厂厂长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工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国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对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建立健全各种不同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使企业生产秩序走向正轨。同时,政府对企业管得过死的情况也开始改变,允许企业在完成国家生产计划的前提下,有权销售超产产品、来料加工产品和试制的新产品;有权决定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有权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决定奖金分配和职工调资方案等,使企业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企业干部和职工的积极性。在全县国营商业企业中,实行了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经营承包责任制改革。

1984年,国务院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十条暂行规定和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后,垫江县企业改革进入了企业经营机制改革与企业领导体制改革相结合的阶段,在国营和集体企业中开始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1984年,为适应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在县氮肥厂、龙华煤矿、天然气矿、机电厂等一部分国营工业企业推行厂长负责制,由厂长负责行政指挥,职工实行民主管理,党委起监督、保证作用。同时,在百货公司、五金交电公司、食品公司、饮食服务公司、医药公司等商业企业中推行了经理负责制。到1986年,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县国营和集体企业中得到全面实行。

19875月至19884月,全县深化企业改革。县政府于1987520日发出《关于加快深化企业改革,不断增强企业活力的意见》,提出在国营亏损及微利企业,二轻企业、乡镇企业大力推行租赁制;在城乡集体企业和部分国营企业试行股份制,在濒临倒闭的企业着手破产准备;在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继续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19876月,首先在县印刷厂、包缝机厂、酿造厂、供销社车队等4家企业通过招标投标、考评答辩的方法,进行了深入企业改革试点。9月,深化企业改革全面展开。至19884月,全县已改革国营和集体企业91个。全民和集体企业实行了税利目标责任制,大多数企业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果。

19889月,县政府转发省体改委、劳动从事厅、财政厅、工资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国营企业在推行和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中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的意见》,并对本县国营企业统一实行了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总挂总提的办法,将风险机制、竞争机制和法律机制引入企业承包和租赁,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承包、租赁的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加大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搞活固定工制度,按照定编、定员、定额,实行劳动力优化组合,体现公平、竞争、自愿、民主的原则。在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对职工实行分级组合、择优上岗的合同化管理办法,进行工效挂钩的试点,实行以计件工资、定额工资为主的工资分配制度,增强了职工的就业“危机感”,调动了干部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198811月,县政府转发涪陵地区行署《关于深化劳动制度改革,搞活固定工制度的意见》,要求按照定编、定员、定额,实行劳动力优化组合,体现公平、竞争、自愿、民主的原则。129日,县政府发出《关于科技人员到农村及企业单位进行技术服务的试行意见》,提出党政群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在职科技人员、离退休科技人员可以调动、辞职、停薪留职、业余兼职、在职承包等方式,到国营、集体、乡镇企业和农村租赁企业,兴办实业,创办股份企业、个体企业和民办科研机构。

1990年,企业第一轮承包经营到期后,县委在组织兑现第一轮承包分配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了期限一般为23年第二轮承包。

19918月,县政府开始对人民商场、百货公司工业品商场(即百货大楼)、糖酒公司东风副食品商店率先推行“四放开”(经营放开、价格放开、分配放开、用工放开)试点。经营放开,除国家指定单位经营的商品外,其余商品均可经营,有条件的企业经过批准,可以兼营批发业务;价格放开,除国家定价的商品按规定价格经营外,其余商品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自行定价;分配放开,在保证国家多收和企业多留的前提下,打破工资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行职工收入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用工放开,企业用工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和内部待业制,原国合商业企业职工所有制身份只作档案保留。劳动合同制职工有权申请自谋职业,企业有权辞退职工。1992年,“四放开”在商业系统全面推开。推行“四放开”后,商业系统经营作风、店堂面貌明显改善,新增门市11个,扩大网点27个。1992年,经济效益明显上升,销售收入增长38.6%,商品零销额增长56.3%,实现利润增长1倍以上,实现税金增长57.7%,上交税利增长1倍多,人均工资增加10.1%

1991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颁布后,通过印发《条例》、举办宣传橱窗、县领导电话讲话、组织宣传车等形式,在全县范围内对《条例》广泛进行了宣传,并按照“自愿组合、自筹资金,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民主管理,集体积累、自主支配,按劳分配、入股分红”的原则,对二轻系统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进行了整合。

19926月,县里在县天然气矿推行了工业企业进行经营、价格、分配、用工、技术改造“五自主”和全员劳动合同制的试点工作。试点企业在分配上实行工效挂钩,在人事用工上实行“三岗三制”(即在岗、试岗、待岗和全员劳动合同制、干部聘用制、内部待业制)。该矿共有职工365人,包括固定职工〈含干部、工人〉、合同制职工(含农民合同制工人)、19711130日前参加工作的临时工及企业新招职工、国家统一分配及流入企业的职工,这些人员打破原有的身份界限,全部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统称“企业职工”。通过层层签订劳动合同,推进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组合、聘任上岗,合理配置了劳动力,做到了职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打破了管理人员和工人的身份界限,改善了企业劳动关系,调整了劳动组织,强化了劳动纪律。在工资分配上,也全部推行了“岗位技能工资制”,打破了过去那种在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有效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1993106日,县政府印发《关于全县企业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通知》,“五自主”和全员劳动合同制在全县国有、集体、股份制企业开始全面实行,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深化了企业劳动用工改革,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

1993年,县委、县政府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开展了企业股份制改革。423日,县政府发出《关于在城乡集体企业中推行股份合作制的通知》,组织对城乡集体企业进行清产核资、明确产权、设置股权,推行股份合作制。并要求新办城乡集体企业一般都应办成股份合作制企业,有条件的可以办成股份制企业。同时,县政府建立了垫江县企业产权转让领导小组,推进全县的企业产权转让工作。83日,县政府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落实全县企业股份试点工作。被列为股份制试点的企业,国有企业有县浅层天然气矿、县卧龙炭黑厂、包装厂、玉河水泥厂、医药总公司、物资总公司、电力公司、糖酒公司,城乡集体企业有二轻系统的丝织厂、八四厂、大雷炭黑厂、工艺厂,乡镇企业系统的有热缩制品厂、垫江炭黑厂、石棉厂,供销社系统的有食品总厂、华强公司、日杂公司、坪山供销社,建委系统的有自来水公司。19946月,县浅层天然气矿改组为“川东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并进行定向募集股份制试点,成为垫江的龙头股份制企业。

19936月,县政府在总结“四放开”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商贸企业管理体制,落实企业自主权,特别是抓好人事管理、劳动用工和内部分配三项制度的改革,全面推行企业工资基金与企业经营效益挂钩的分配办法,企业行政领导由过去的任命制全部实行聘任制,企业干部被解聘后就地安排,不再易地任职。从而建立起职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分配能高能低的企业管理运行机制。对小型国营商业企业和部分经营门点实行了“改、转、租、卖、包、破、离、并”等多种形式的改革,商业、供销、粮食三个系统的零售企业、门点,进行了资产集体所有,个人或集体租赁经营的“公有民营”改革。经营者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缴税费、自负盈亏,按期交纳租赁经营费,并保持企业资产原值;门点或商场与企业的隶属关系不变,职工原身份不变,政治待遇不变;企业原有商品由承租者买断,新增资产归承租者所有;债权债务由承租者负责。国合商业企业经营的商品,除国家规定实行专营的农业生产资料、烟花爆竹和食盐等商品在规定渠道进货外,其余均自组货源。

在企业推行股份合作制的同时,县里对一些经营不良的企业着手实施了破产和破产准备。199411月,本县首家破产企业—垫江县乐安纸厂拍卖仪式在县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举行,由重庆渝州纸厂以70万元达成收购协议。19959月,垫江县丝绸厂宣告破产,由涪陵地区丝绸公司劳动服务公司以260万元达成收购。该厂始建于1983年,是一家中(二)型县属国有工业企业,拥有绸机128台,缫丝能力3600绪,年产生丝90吨,坯绸120万米,有职工1107人。由于多种原因,企业累计亏损1000万元,严重资不抵债,无力维持生产。

1995年,全县工业经济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发展,工业系统实现工业总产值10450.5万元,实现销售产值10220.21万元,实现利税2251.29万元。实现利税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大户,有川东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1173.14万元)、垫天化(616.55万元)、脱硫厂(262.77万元)、卧龙炭黑厂(124.65万元)。

19966月,县委、县政府成立垫江县县属企业改革试点领导小组,指导国有、城镇集体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企业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717日,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坚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改革方向,以明晰产权关系为突破口,以盘活存量资产为重点,以“三改一加强”为手段,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为目的,全面推进全县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按照因地制宜、一厂一策的原则,采取了包括扶持壮大、兼并与合并、股份合作制、公开转让、租凭承包、嫁接改制、国有民营、挂靠联合、委托经营、公司制改革、破产与解体、组建企业集团等多种改革形式。

1996 年,全县商贸流通企业在改革中,一是合并企业组建集团公司,将其供销社的综贸公司与联购分销公司合并组建为垫江县供销社工业品集团总公司;二是对县猪鬃厂实行整体拍卖,盘活资金133万余元;三是出售酿造厂、榨菜公司部分资产,盘活企业资金46万元;四是对34个流通企业全部实行了国有民营、公有私营;五是推行粮食部门“两线运行”改革,全县粮食企业分离出经营性人员611人,新办多种经营项目7个,新增产值500万元,实现利润53万元。

19975月,垫江县根据《涪陵市工业企业管理规范试点》精神,决定在垫天化、川气司、电力公司、江渝化建公司、卧炭厂、八四厂等重点企业中开展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试点工作。县政府出台了工业产值和利税总额“双增长”奖励政策:1、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主管部门,若工业产值比上年实绩增长20%以上,实现利税增长15%以上,全系统企业汇总利润无亏损的,按产值、利税分别奖主管部门2000元,以此每超过1个百分点,则各增奖2000元。2、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下的工业企业主管部门,若工业产值比上年实绩增长30%以上,奖励主管部门4000元。3、县属工业企业年产值比上年增长18%以上,实现利税增长15%以上,当年无亏损的,按月人平工资1535%的标准给予奖励。4、乡镇中,凡乡(镇)办工业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产业、2名乡镇分别奖励5000元、4000元;凡产值在1000万元以下的乡镇办工企业,产值利税“双增长”和利润无亏损的,对利税增长前2名乡镇分别奖励4000元、3000元。

199810月,以垫江百货有限公司挂牌为标志,全县国有商业开始全面推行公司制改革。至1998年末,全县126户县属企业已改110户,占87.3%。其中:国有企业应改66户,已改59户;城镇集体企业应改60户,已改51户。259户乡镇企业已改258户,占总数的99.6%。新组建了垫江县建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垫江县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使全县股份有限公司达到3户。到2000年,全县多数国有商业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19994月,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垫江鼎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富源化工公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兰州黄河企业集团、垫江啤酒分公司、垫江八四厂等五家重点企业实施重点扶持,实行政策倾斜,从金融、能源、税收、项目审批、合并或兼并企业、与外资企业结合等方面规定了优惠政策。对重点企业法人代表实行年薪制。19999月,重庆市鼎发实业有限公司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为“1998年度重庆工业企业50强”,排名第26位,成为垫江县首家进入重庆市工业50强的企业,结束了垫江县工业企业无50强的历史。

1999年,全县企业改革全面推进,已改革企业达385户,占企业总数的99.7%,新盘活存量资产29141万元,转让产权收入8701万元,新吸纳股本金2893万元。高安丝厂以顺利完成职工分流安置工作,食品公司基层站资产处置已基本结束。

20042月,垫江县对企业出台了五项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工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一是从2004年起,每年从县级发展基金中安排三之一的资金用于重大项目贴息、市场开拓和奖励。二是对有发展前景和效益较好的企业可以实施债转股。三是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经过审批,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执行15%的所得税税率。四是对“新星”及“明星”企业新上工业项目征地缴纳的土地出让金由县政府研究返还,无偿投入企业用于基础设施和技术改造。五是改革对金融机构的目标考核,对“小巨人”以上企业新上项目和流动资金的净增投入,按1.2‰给予奖励。

2006年,全县共有各种所有制结构的工业企业908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户,除鼎发公司、富源公司、供电公司、青啤公司是国有控股企业外,其余工业企业均为非公有制企业。在国有控股企业中,全部完成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为目标的企业改革任务,初步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鼎发公司为2005年重庆工业企业五十强,富源公司荣获2005年重庆工业企业进步奖。

二、大力推进流通体制改革

(一)流通体制改革

随着城乡商品生产的不断发展,疏通渠道、搞活流通已经成为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县委、县政府按照大市场、大商业、大流通的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三多一少”(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和减少流转环节)的新型流通体制。同时,不断加大市场建设力度,一个由大中小市场相结合、批发与零售相结合的,多形式、多功能的区域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加快了商品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垫江成为了渝东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198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0.82亿元;到199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40亿元;2006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3亿元。

1979年,随着商品生产发展和集市贸易的开放,允许农民进入集市交易,全县城乡个体商业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

1981年,全县国营零售商业由统一经营、统负盈亏,改为按门市为核算单位,实行多种形式的工资和奖励办法,改革统一的批发体制,打破地区、价格、对象的界限,全民、集体、个体一视同仁。县供销合作社成为经济联合实体,实行民主管理,自负盈亏。

1984年,县委、县政府在坚持国营商业为主导和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作用的同时,积极发展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实行多渠道经营。允许和支持农工商联合公司、乡村企业经销部、贸易货栈参与商品流通,允许农民购买汽车、拖拉机、小型机动船从事运输,参与农副产品贩运活动,打破了国合商业独家经营、一统城乡市场的局面。

1985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了农副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农副产品市场全面放开。同时大力推行农副产品购销合同制度,促进了农副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和个体商业的发展。1985年,全县有个体商业5297户、6484人。个体所有制零售额为1893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6.3%,成为了国、合商业的重要补充成分。

19878月,根据党中央“要恢复和加强供销合作社在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的要求,垫江县对全县基层供销社进行了以改“官办”还“民办”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改革,恢复了供销社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同时积极发展横向经济联合,逐步改变了物资流通多层次、多环节的供应办法和物资调运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状况,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同时,针对国合商业企业管理体制不顺和经营机制不活的弊端,先后进行了集体承包、租赁经营、 “公有民营”等一系列内部改革。

19918月,垫江县人民商场、百货公司工业品商场(即百货大楼)、糖酒公司东风副食品商店率先推行“四放开”(经营放开、价格放开、分配放开、用工放开)试点。1992年,“四放开”在商业系统全面推开。推行“四放开”后,实现了市场经济在市场建设和物价改革上的重大突破。        

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全面推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粮食市场在内的商品市场全面放开。全县非公有制商业,特别是个体商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突出表现为增长速度快、行业和地域分布广、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大。随着商品日渐丰富和改革不断深化,除金、银、药品、成品油等少数特殊商品和医疗、水、电、气、客运、通信等公用事业收费仍实行国家指导价外,绝大多数商品先后取消了国家定价和国家指导价,实行市场价。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县委、县政府于1996107日发出《关于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决定》,提出深化改革,创造流通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努力拓宽国、合流通企业的发展空间。

1997年,县委、县政府根据市委“不再保留纯国有商业企业”的要求,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对国、合商业企业分别不同情况,实行关闭、破产、租赁经营和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的改革,到2002年,全面完成了对国合商业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或重组,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了企业活力,彻底扭转了国合商业企业多年连续亏损的被动局面。原有的封闭式、少渠道、多环节的旧的流通体制被彻底冲破,一种新的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的流通体制开始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2000年,全县非公有制商业达14300户,从业人员42000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县9207%

2006年,全县有个体工商户8729户,注册资金13614万元。至此,个体私营商业已经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补充角色变成市场经济的主力军,为活跃城乡市场,促进商品流通作出了很大贡献。

 ()大力进行市场建设

1979年,垫江农村集市贸易得到恢复和发展。到80年代中期,各场镇都设立了服务当地、以零售为主的工业品、农副产品集贸交易市场,但设施简陋,多数以街、路为市。进入90年代,澄溪、五洞、坪山等乡镇先后建设了16个综合交易市场。199110月,县工商局对全县文明集贸市场进行了考核评比,评出沙坪农贸市场、澄溪工业品市场为一级一类市场;一级二类市场5个;二级二类市场4个。

1993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多方建市场,谁建谁受益”的市场建设原则,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出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共建商业网点的局面。90年代中期,全县专业批发市场得到发展,以北门农副产品及副食品批发市场为代表,其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市场辐射能力逐步加强。全县已形成以集贸市场为基础,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相结合的市场体系。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加快全县流通产业发展,199610月,县委、县政府决定建立3个专业批发市场,培育5户重点商贸流通企业。19973月,全县集贸市场实行规范化管理,全县有51个集贸市场,初步形成了农贸归市、座商归店、摊点归区、广告归栏的合理格局。全县有省级“文明市场”1个、市级“文明市场”3个、县级“文明市场”8个。

19978月,县城北门农贸市场投入营运。该市场占地面积8160平方米,投资1186万元,拥有经营门市220个,摊位770个。它的建设并投入使用,为改变县城内的街路为市的状况和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服务起了积极作用。至2000年,全县共有各类市场65个,其中批发市场5个,综合市场16个,集贸市场44个。集市贸易成交额达73920万元,比1978年增长61.9倍。

20041月,渝东建材综合市场举行开业庆典。渝东建材市场共投资8000万元,占地面积51亩,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市场面积3.7万余平方米,是集经营、销售、对外安装、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渝东地区最大的建材市场。

2005年至2006年,全县商贸设施建设完成投资超过1亿元,新增商业设施超过130000平方米。渝东商业城建成投入营运,位于西欧花园商业步行街的重百商业大厦建成投用,占地35亩的垫江汽车摩托车交易中心(市场)填补了专业市场空白,渝东电器市场工程竣工。同时,乡镇也新建综合市场7个,使全县拥有建成了综合市场的乡镇增加到18个。

随着市场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加快了垫江商业业态调整。重庆新世纪百货、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新合作垫江购物广场等大型百货商场和诚泰通讯、金夫人影楼等著名企业相继入驻,近百家专卖店、连锁店、专业店、精品店陆续登场,形成了县内外商贸流通企业共同繁荣垫江市场的良好局面,使县城核心商圈的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促进了垫江现代商贸业的发展。

三、快速推进城市建设

为了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积极发展交通和电信事业,县城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日益改善。

(一)积极加快城镇化进程

解放初期,垫江县城面积为0.57平方公里,房屋总面积约17万平方米,居民 0.8万人。至改革开放前,除改造路面、补修扩宽街道外,县城格局和道路骨架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变,20多年仅新增房屋面积30余万平方米。

20世纪80年代初,县政府在桂溪河南门口至西门桥段废城墙基础上建成长1000米、宽6米的桂溪路,县城机关的办公用房和公共用房开始陆续更新。1990年,随着从凉水井至东门桥,全长1148米、宽27米的人民路改造第一期工程完工,县城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扩建、改建。1993年,完成了长3.3公里、宽26米的工农路改造工程。整个工程拆迁单位54个,拆迁房屋面积4.4平方米。

199446日,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加快城镇建设步伐的意见》,提出加快县城和中心场镇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1997年前,使县城规划(人口面积)扩大1倍。县政府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采取统一规划、一次审批、统一征用土地,拆迁安置实行依质论价、一次性补偿等措施,县城建设大为提速。从1994年年5月开始至11月,对县城旧房进行了三次重大拆迁,累计面积33024平方米。其中,工农路一期工程二段即汽车分公司至肉联厂撤除旧房21180平方米,工农路二期工程及肉联厂至搭坝桥拆除旧房8166平方米,旧城改造即南内街大菜园、南门口、大会场等3处撤除旧房3678平方米。1995年,又先后完成了工农路、人民路局部、商业小区、南门口、大菜园等区域改造

1996年,垫江县全面启动城市详规编制工作,县城的建设和改造开始由简单粗放的红线控制向详细规划的科学定位过渡。

19975月,县城人民路二期改造工程竣工。19978月,县城南门内街槐萌巷片区开始实施改造。至19992月,槐萌巷片区旧城改造竣工,建成了县城第一个花园小区——槐萌花园。该工程实施拆迁216户、危旧房屋建筑面积1.78万平方米,投资1800万元,建成面积24679平方米,有住房180套。槐萌花园布局合理,造型美观,集娱乐、休闲、居家和商贸为一体,是县城旧城改造的示范小区,掀开了垫江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新篇章。

1999年,垫江县在城旧城改造和东部新区开发在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完成了东部新区开发的建设详规和西欧花园等10多个片区旧城改造的修建详规编制工作,桂东大道城市形象设计容获重庆市一等奖。全年投入城市建设资金9800万元,拆迁危房屋13.6万平方米,竣工城市房屋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2000年,垫江城市建设综合考核荣获全市区县第4名。

1997年到2001年,县城改造实行“先详规,后建设”的办法,全县共投入旧城改造资金6亿元,拆迁房屋面积35万平方米,建成了槐萌花园、石岩小区、新时代大厦等城市新区,竣工房屋面积43万平方米。同时,东方花园、北苑小区、文化路小区、西城商场、西欧花园、向阳小区等旧城改造小区亦相继投入建设。一个个花园式的小区典雅别致、环境优美,使古老的县城焕发出勃勃生机,富有了现代城市气息。县城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建成房屋面积累计达275.4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达到25.5平方米,住房成套率91.6%,提前达到国务院提出的小康住宅标准。

2003624垫江县人民政府召开了垫江县城镇总体规划评审会议。200412月, 重庆市人民政府对垫江县城总体规划予以批复,同意垫江县城总体规划区范围为桂溪镇、新民镇、太平镇行政辖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垫江县城主城区包括桂溪镇、新民镇、长龙乡、黄沙乡的部分村,西起明月山(含桂溪镇的群山村、黎明村、西山村),北至新民镇南印村、城北村,东至长龙乡长龙村、朝阳村、青岗村以及黄沙乡万胜村,南至桂溪镇永兴村、万安村。至2020年,垫江县城人口达30万人,县城建设用地30平方公里。

20036月,中共垫江县委、垫江县人民政府出台了《鼓励农民进城镇,加快全县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助推“两万农民进城镇”工程。2003725日,中共垫江县委第十一届二次全委会通过了《中共垫江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

2003年至2004年,县城投入建设资金7.25亿元,县城建成区面积新增1.2平方公里,扩大到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 12.5万人。到2004年底,全县已相继建成了槐荫花园、瑞达花园、北苑小区、小什字小区、东方花园、新时代大厦、向阳B区、滨江小区、宇田花园、康乐小区等一大批综合性小区。

20052006年,县城建成区面积新增1.5平方公里,扩大到10.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14.6万人。滨江小区、天福小区、宇田山庄、佳华雅苑二期、桂溪名苑一二期等一批风格各异的综合性小区先后投入使用,县城人居环境更加靓丽。同时,月河小区、西欧花园、电力新村、盛世华都、桂溪名苑三期等小区正在施工建设中。2005年和2006年,垫江县均荣获重庆市政府城镇化工作一等奖。2006年,垫江县县城成功创建为“市级卫生城市”。

()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垫江县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始终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强土地的宏观调控,走内涵挖潜、节约国土之路,确保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9926月,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座谈会。从1993年开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垫江县先后制定了《垫江县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办法》、《垫江县清理整顿土地资产市场实施方案》等5个文件,对全县的土地隐形市场进行了清理和规范,彻底改变了过去土地无偿、无期限、无流动的使用方式,在土地出让和转让中采取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有偿方式。1993年,全县出让土地72宗,面积209.2亩,收取土地出让金443.59万元。19941999年,共计出让、转让土地1621宗,874.65亩,收取土地出让金3796.96万元。其中公开拍卖土地25宗,收取土地出让金1800万元。

1997313日,县政府出台土地使用优惠政策,广纳客商投资。1、实行购买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按地域、地段估价的下线计收。其中:一次投资500万元以上的生产项目,免收5亩土地的出让金,超过部分按最低标准减半征收;利用荒地、废弃地开展农业及从事基础设施、高科技项目建设的,出让金按最低标准减半征收。2、不购买土地使用权的,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性质和所处地域、地段、期限,按最低标准减半征收取土地使用费。其中:经营期限10年以上的科技含量高或产品出口企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性农业等项目,免收土地使用费5年,减半征收出让金5年;投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的一律免收土地使用费。3、土地成片开发出让,地价给予优惠,按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开发费的成本定价。4、实行土地售后保值,投资者买土地使用权后,如连续三年无力投入建设,其转让价值不能保本时,可按原出让价交回,并按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息。

2001年至2002年,全县以经营城市土地为重点,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对经营性国有土地一律实行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共出让国有土地365宗,94公顷,收取土地出让金10962.2万元,有偿使用率达100%。并采取经营土地,以地生财的方式,在财政未投入1分钱的情况下,全面完成了全长5公里的桂西大道的建设任务,同时还为全县重点工程积聚了大量建设资金。

20036月,垫江县国土资源交易市场建成投入使用。2003年至2004年,全县加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力度,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办事,将出让计划、“招拍挂”公告和出让结果等在“中国土地市场”网上发布,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两年来,全县国有土地出让514宗地,收取土地纯收益金53184.19万元。经营性用地158 宗,全部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招拍挂”率达100%。同时,加强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抵押和改制企业土地资产的处置管理工作。

2005年至2006年,加强经营性土地出让管理,合理土地投放节奏和数量,优化供应结构,保障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社会公益项目用地,定额用地指标。全面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规范国有土地资产市场,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严格审查资源出让成本,加强对出让资源实施跟踪管理,保证国有土地收益。2005年至2006年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364宗,面积32公顷,综合价金9474万元,其中出让经营性用地53宗,面积8公顷,招拍挂率达100%

(三)住房制度改革

1991年 月,垫江县成立了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开始启动住房制度改革工作。1992826日,县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了《垫江县向职工出售公有住房试行办法》,开始改革低租金、高补助、无偿分配的旧住房制度,按40%的比例出售公有住房的部分产权1998年,垫江县完成了公有住房全部产权的出售工作,收回房改资金1780万元。全部停止了福利分房,促进了住房商品化。

20021月,垫江县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住房公积金是一种长期住房储金,按照“个人储存、单位资助、同意管理、专项使用”的原则管理,由单位和职工个人分别按职工个人上一年度月均工资总额的6%缴存住房公积金。单位和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均归职工个人所有,形成了稳定的住房资金来源,提高了职工解决自住住房能力。至2006年,全县共有住房公积金归集单位207个,参加公积金职工1.1万人。2002年至2006年,累计完成公积金归集8930万元,提取3000万元,发放住房个人贷款4885万元,支持中低收入家庭购房作用明显。

20036月,垫江县房地产交易市场建成投入使用。20045月,首届垫江县房地产展示交易会开幕式在房地产交易市场举行。本届房地产展示交易会有重庆嘉年华、鼎峰、攀高、垫江房地产等12家公司入驻房地产交易市场,共推出了1600多套不同款式的住房,面积约26万平方米。至2006年,垫江县建立起房地产有形市场和坚持房地产动态信息季度发布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开提供房地产供求信息,积极搞活二级市场,规范发展租赁市场。完善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系统,加强市场监管和调控,正确引导各类房地产投资、交易和使用,不断完善企业市场信用档案,着力打造诚信垫江、诚信品牌、诚信房地产开发企业,让老百姓买放心房。

(四)公共设施建设及公用事业的发展

1996年,随着县城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加快速度,同时也加快了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及公用事业的发展。当年,全县治理了桂溪河西门桥段的河堤堡坎105米、南阳开发区河埂620米,投资100万元架设了东门田坝子转盘和人民商场路口转盘高杆灯,投资28万元新建了2338平方米的桂紫园,新建和改建公厕5座,绿化街道1878平方米。其中的桂紫园是县城内建成的第一个街区花园。

199912月,桂溪河综合治理八一桥至南门桥段防洪堤建设工作破土动工。河道整治采取截弯取直、拓宽河床、新建河堤,绿化河岸等措施完成了桂溪河八一桥至白银桥的河堤整治974米,敷设排污管网1700米。200012月,桂溪河防洪工程竣工,大大提高县城段河道抵御洪水的能力。

200051日,县城中心广场向市民开放。县城中心广场投资270万元,总建设面积8730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约4000平方米。200010月,县城主城区内开始天然气等推广清洁燃料,禁止使用原煤或者型煤。

200112月,为加快清洁能源的推广和应用,投资468万元在凉风垭建成了CNG汽车加汽站一座,日供天然气2万方。

20026月,垫江县启动“洁墙红瓦”工程,开始对县城主要建筑进行外部装饰,用各种色彩对县城楼群进行美化。7月,垫江县委、政府召开城市管理动员大会,拉开了城市管理集中整治、长效管理的序幕。200211月,县城滨河路通过市园林“三创”工作检查组验收,成为渝东地区第一条市级园林式街。2003年,县城人民路、工农路南内街、滨河路被重庆市市容委命名为“重庆市市容整洁一条街”,有7个单位被市容委评为市容整洁小区。

20032月,投资近200万元的西门休闲广场投入使用。10月,垫江县城桂溪河排污干渠迎春河段工程动工建设。该工程投资500万元,于 20041月竣工。

20043月,垫江县体育场竣工投入使用。该工程于 200210月正式动工修建,占地10余公顷,主体建筑占地面积72亩,总建筑面积239360平方米,底层为文化体育活动及会展用房,二层设有健身大厅、贵宾及演员休息室和新闻信息中心、技术控制中心,三层为会议室及办公用房。看台有观众席位24000个,场内设有400米标准跑道8条,中间为足球场。垫江县体育场对进一步提升垫江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丰富人民文化体育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20047月,位于新民镇城北村九组西山脚下的垫江县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工程开工。工程总占地16.7公顷(250亩),总库容192万立方米。一期工程占地12公顷(180亩),库容105万立方米,总投入6000多万元。

2005101垫江县城首次开通了4条城市公交线路,投放公交车26辆。

2006年,县城绿化覆盖面积达134公顷,园林绿地面积129公顷,公共绿地面积4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28㎡,绿地率11.8%,绿化覆盖率12.35 %,改善了城市的硬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

(五)公路干道和城市干道建设快速发展 

1992720日,渝(重庆)巫(巫溪)公路垫江段改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该段公路起于峡口,止于澄溪镇与长寿交界处,全长20公里。19934月,渝巫路垫江段改造工程第一期一段共4.3公里竣工通车;19957月,渝巫路垫江澄溪至峡口段二级水泥路改造工程全线竣工通车。整个工程共完成挖填土石方30万立方米,总投资2359.5万元。

由于县城规模不断扩大,原过境路7米宽的路段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99812月,县城过境路改建工程——桂东大道建设全面启动。200110月,桂东大道建成通车。桂东大道投资1.4亿,全长3.9公里,宽34米桂东大道建成通车,使垫江县城由1平方公里增加到4平方公里,扩大了发展空间。

2000年,全县在重庆市率先实现了乡乡镇镇通水泥路的目标。

20013月,桂西大道建设一期工程开始启动。桂西大道全长5公里,宽50米,按国家二级城市交通主干标准进行建设。20029月,桂溪大道一期工程竣工通车;20037月,桂西大道二期工程顺利竣工,桂西大道全线贯通。桂西大道总投资2亿元,构建了垫江县城新的城市道路骨架,使垫江县城面积扩大3平方公里,新增容量3万人,提升了城市形象,进一步优化了县城投资环境。

20026月,垫江县城与 梁(平)长(寿)高速公路的互通工程——迎宾大道正式开工。该工程东起县城黄沙转盘,与桂东大道连通,西接梁平高速互通立交跨线桥,全长3.1公里,宽80米,按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总投资1.16亿元,是渝东地区各区县中路面最宽、规模最大的一条城市干道。20031226日,垫江县迎宾大道与国家高速公路主干道——长垫梁高速公路工程一并竣工通车。20029月,县城桂南大道一期工程动工,至20057月,县城桂南大道二期工程竣工通车。桂南大道从南阳转盘至收费亭,长1208米,宽50米。

20049月,垫江县至湖北省利川市的高速公路动工。垫利高速公路是沪蓉国道的主干线,在垫江太平与长梁高速公路相交,全长154公里。垫江段工程途径太平、黄沙、长龙、高安、沙河5个乡镇。该工程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投入使用。

2005年至2006年,县城相继完成了凤山西路、凤山南路和三环路一段建设。

 ()通信建设突飞猛进

20世纪80年代前期,垫江县最主要的通信途径仍是信件、电报。1987年,县城至各区实现了简易半自动拨号,当年新增电话用户24户。到1990年,完成了市话扩容500门,市话容量达到1000门。1992年,县邮电局2000门程控电话割接开通,并进入全国通信网,首次实现了长途直拨,结束了垫江县长途电话通过邮电部门人工交换的历史,步入了现代通信的新时期。1993年,垫江县开通无线寻呼业务,并在川东地区率先建成了本地电话网。

19958月, 垫江县6000门程控电话交换系统割接开通,电话用户开始大幅度增加,当年即新增市话用户2013户,农话用户也发展了1283户,使全县电话用户达到6969户。同年,又开通了蜂窝式移动电话业务,有用户216户。1996年,全县市话扩容4000门,成为川东第一个农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0000门的县。至1997年邮政、电信分营时,全县市话用户达到10525户,移动电话达到1092户,无线寻呼达到8521户,农话用户达到6499户。

200312月,随着重庆电信实施重组改制,垫江县电信局成为中国电信集团重庆市电信有限公司属下的分公司。至2006年,重庆市电信有限公司垫江县分公司在全县乡镇分别设立了桂溪、澄溪、高安、鹤游、坪山、新民、周嘉7个经营部,拥有固定资产2.47亿元,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6万门、电话用户数超过13万户。公司主要经营基于电信网络的话音、数据、图像及多媒体通信与信息服务,以及与通信及信息业务相关的系统集成、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作为垫江县的主体通信企业,建成了覆盖全县、遍及城乡、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立体通信网络

1999年,垫江移动公司成立后,立即得到快速发展。至2006年,实现了传输光纤化,无线信号覆盖率达到98%以上,基本实现了全县网络的立体覆盖,移动电话用户10.9万户。

20013月,中国联通重庆垫江分公司挂牌营业。2006年,通信服务能力迅速增强,覆盖全县的GSMCDMA移动通信网络不断完善,现已拥有GSM基站80余个,CDMA基站70余个,G网网络覆盖率达90%C网覆盖率达100%,网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超过6万户。

20035月,中国网通集团重庆市垫江县分公司成立,负责垫江通信网络建设和业务拓展。到2006年,有交换容量15000门,管程30公里,行程能力50孔公里,网络覆盖率达到城区92%以上。同时,铁通公司也在垫江登陆。

2006年,全县电信业务总量达15000万元,年末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 179994门,固定电话用户135000户,移动电话用户10.9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6.6/百人。

四、不断深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为了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县委、县政府不断深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性约束,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不断深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1.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19927月,全县进行了撤区并乡,对新民、周嘉、高安、五洞、鹤游、坪山等6个区予以撤销,并将原44个乡镇合并组建成12个镇、13个乡,减少了管理层级。

2001年,垫江县又顺利实施了县级党政构和乡镇机构改革。一是转变了职能,理顺了关系。取消和下放企业的职能23项,转移给事业单位的职能28项,转移给中介组织的职能9项,县乡政府减少行政审批事项33项,县级部门之间职能划转49项,县下放给乡职能21项。同时,将原县级部门管理的乡镇农技站、林业站等事业单位的人、财、物管理权全部下放给乡镇,实行事业单位属地化管理。二是精简了机构和人员。县级党政机构由60个减少到39个,县级部门内设机构由273个减少到195个,县级机关行政编制由731减少到603名。机构改革后,全面完成了部门和乡镇“三定”(定职能、定岗位、定人员)工作,不断规范其行政职能,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了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规范和减少了行政性审批程序,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把政府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增强了政府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改善了发展环境。

2.不断深化计划管理体制改革。

1987年开始,计划部门进行了全面改革,逐步建立和健全了宏观决策程序和决策制度,强化对社会总需求项目指标的计划管理,减少政府干预,更多地用财政、税收和金融等间接手段调控经济运行;发挥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作用,逐步减少按部门、按地区分配物资和投资的管理模式;完善和加强计划工作责任制,对国民经济实行分层次控制和分级管理的调节机制。按市场经济规律管理经济,注重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和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运行,初步形成了计划管理的新模式。

3.不断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垫江县从1984年建立乡级财政开始,先后实施了“分灶吃饭”、“分税制”,建立基金式财政等一系列财政改革措施,使财政由供给式财政走向经营管理型财政,促进了生产发展。19933月,县委发出《关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缓解财政困难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定》,改革行政事业经费预算管理办法,实现全额预算管理向差额预算管理过渡,差额预算管理向自收自支管理过渡。开始逐步推行部门收支预算管理、建立财政服务部、实行政府集中采购、试行会计委派等四项改革,为建立适合垫江实际的公共财政框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不断深化税收体制改革。

1988年,开始改革一员管户、各税征管,集征管、检查于一身的税收征管运行机制,实行以事对户、监控为主的管事制度。1991年,实行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征管、检查两分离为主的征管模式,其核心是变税务下户征税为纳税人上门申报纳税,这既增加了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也有利于税务机关对税收的监督检查。1995年,税务系统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深化征管改革,努力构建现代征管制度,逐步建成一套科学、规范、严密、高效的税收管理运行机制和“银税一体化”、“电子纳税申报”等征管网络平台,形成了征管信息化、办公自动化、银税一体化的现代征管新格局,大大提高了征管效能,加大了管控力度。同时坚持依法治税,强化优质服务,进一步优化税收环境,并有计划地开展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偷逃骗税等违法犯罪行为,有效地保证了税收任务的圆满完成,提高了税收财政保障能力。税务部门还注重发挥税收宏观调节作用,认真落实西部大开发、国企改革、再就业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和库区移民等一系列税优惠政策,为加快全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5.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1985年起,垫江县先后恢复和建立了人民银行垫江县支行、工商银行垫江县支行、农业银行垫江县支行、中国银行垫江县支行、交通银行垫江县支行和建设银行垫江县支行,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分工协作的专业银行体系。同时,组建了垫江县信用合作社联合社等非银行金融机构。20044月,银监会涪陵监管分局垫江办事处成立,履行原由人行垫江县支行负责的部分监管职责。2006年,垫江县已初步建立起以中央银行为主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共同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各金融机构加大了对科技信息设施的投入,先后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操作电算化、技术网络化和功能多样化,改善了服务环境,多层次拓宽业务领域,推出了银行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各种代办、代收、代理业务。通过有序竞争,在大力组织资金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垫江县的交通、能源、化工、建材、水利、通讯、教育、农业、城建、广播电视等行业领域的信贷投入,为垫江县的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信贷支持。

同时,先后恢复和成立了中保财险、中保寿险、太保财险、太保寿险、平安财险、平安寿险等保险机构,陆续开办了各种财产、人身保险险种达数百个,并成功实现了银保合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促进垫江县社会经济发展,稳定人民生活,起到积极的保险保障作用。

6.不断深化工商管理体制改革。

垫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家颁布的企业登记、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和县委有关改革的规定,通过下放企业审批权限,简化申办手续,为工商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大力新建和改()建集贸市场,不断改善集市贸条件,并对上市的经营者和商品实行大开放,大力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1993年后,又对个体私营企业实行“三个放宽”和“五个不限”的扶持政策,明文规定不准对私营企业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乱推销、乱扣证和吃、铐、卡、要,切实维护个体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对工商企业的管理和监督,取缔无证生产和经营,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制假售假、欺行霸市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工商管理实行由市垂直管理新模式后,实行了政企、政事分开,切实转变工商管理职能,改革监管模式,积极推进市场巡查制和“经济户口”管理,实行注册登记与监管分离,强化属地管理,推动了工商管理职能到位。同时,认真贯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01年,又开通了12315申诉举报电话,实行科()长负责制,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红盾打假行动,有效地净化了市场竞争环境;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深入开展“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的评选命名活动,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1977年,全县个体私营经济仅有商户 100余户,私营、个体工业为零,属于单一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完全排斥了市场调节。1979年,随着商品生产发展和集市贸易的开放,允许农民进入集市交易,积极机扶持个体经济,全县城乡个体工商户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1984年,县委、县政府在坚持国营商业为主导和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作用的同时,积极发展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实行多渠道经营。允许农民购买汽车、拖拉机、小型机动船从事运输,参与农副产品贩运活动,打破了国合商业独家经营、一统城乡市场的局面。1985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了农副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农副产品市场全面放开。同时大力推行农副产品购销合同制度,促进了农副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和个体商业的发展。1985年,全县已有个体商业5297户、6484人,饮食业585户、840人,服务业2151户、2285人。个体所有制零售额为1893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6.3%,与国、合商业互补长短,展开竞争,促进了商品流通。全县城镇和农村私营、个体工业也得到很大发展,有个体工业2175户,拥有资金352万元,主要经营转瓦、石灰、沙石、机制面、土纸、鞭炮等行业,完成产值633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88%

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全面推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粮食市场在内的商品市场全面放开。人们摆脱了长期以来姓“资”姓“社”问题的羁绊,思想获得大解放。全县非公有制商业,特别是个体商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突出表现为增长速度快、行业和地域分布广、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大。1993年,对个体私营企业开始实行“三个放宽” (登记条件、经营方式、经营范围)和“五个不限” (不限制发展比例、发展规模、雇工人数、经营方式、用地数量)的扶持政策,私营商业快速发展,个体工业也开始向企业化经营转化。19931月至3月,全县新增个体户1122户、私营企业11户。到19939月,垫江县共注册个体工商户5303户、私营企业29户。

19945月,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通知》,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从简化办事程序、放宽经营范围、实行税收优惠、严格收费纪律、鼓励扩大发展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并相继指导成立了“个体劳动者协会”和“私营企业协会”,积极维护个体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开展评选“纳税大户”和“文明经商户”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非公有经济的先进代表,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在全县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财政结构占重要地位,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1995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工业企业达到3388户,占工业生产单位构成指数的72.7%;有从业人员16471人,实现工业总产值33014万元,纳税396.2万元。

19979月,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提出要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放手发展、积极引导、规范管理、增强服务、扶优扶强,提高个体私营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实行“三不限”(不限制发展比例、规模、速度)、“六开放”(放开登记条件、经营方式、经营范围、经营主题、贷款和现金、价格管理)、“两鼓励一支持”(鼓励兴办生产性企业和科技型企业,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军队专业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到私营企业就业;支持和帮助私营企业从外地及本地企业引进技术人才)政策,创造宽松环境,简化办照手续,搞好金融服务,积极参与改革,抓好在就业工程,大力培植税源,治理“三乱”,维护其合法权益,积极引进县外资金,提高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的素质,充分发挥工商联和个协、私协的积极作用。并结合全县实际,进一步规范各级部门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收费程序,取消不合理收费,有效地制止“三乱”,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促进全县个体私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2000年,全县非公有制商业达14300户,从业人员42000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县92.07%

2001年,县政府发出《关于鼓励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关政策的通知》,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绩优异的“明星乡镇”和被评为县级“金花”或“明星”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提出了奖励和重点保护政策执行。对在2001年度纳税5万元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小巨人”,提出在2002年内,一切行政性收费均按最低标准执行,且按80%交税;凡办理技改、开拓市场、新上项目的手续办理,由当地政府派员协调,必须在7个工作日内办好。

2003年,重庆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后,垫江县委、县政府进行了贯彻落实,进一步推动了非公制经济的发展。

随着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逐步成为垫江县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因素,成为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2006年,全县有个体工商户8729户,注册资金13614万元。至此,个体私营商业已成为商贸流通的主体,特别是在餐饮服务行业,几乎成了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统天下。

五、努力扩大对外开放

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垫江县委、县政府把扩大对外开放作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坚持大开放促大改革、大改革促大发展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努力扩大外贸出口、大力推进园区建设、积极进行对外合作,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不断加快招商引资步伐

19927月,县政府为了加强引进资金、技术和项目储备工作,改变垫江工业落后面貌,加快经济建设速度,决定对引进资金和储备项目实行奖励。19928月,县委宣传部与县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编印了《垫江县投资合作指南》送发国内外。19935月,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引进资金技术人员有关优惠政策的规定的通知》,对到垫江兴办的“三资” 企业,实行规模不限、免征房产税10年、免征所得税4年、免征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1 2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19942月,垫江县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我国对外国人开放地区。19948月,县委九届四次全会通过《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定》,在土地、税收、财政、金融等方面均制定了优惠政策。

19955月,县委、县政府成立垫江县对外开放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全县对外开放工作,研究制定对外开放工作战略、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外资、外经、外贸、外事、旅游、经协、对口支援及开发区工作,研究决定对外开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199711月,县政府出台《垫江县扩大开放鼓励投入发展垫江经济的若干政策》,进一步在土地使用、财税征管、金融、激励奖励、人才人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配套服务、对台湾经贸合作等方面制定了激励政策,对新办的投资企业和项目实行“一站式”办公,对特殊情况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全县先后推出100多个招商项目,积极组团参加厦门投资洽谈会、重庆市“一会一节”等经贸洽谈活动,开展网上宣传,供广大投资商选择投资。20006月,垫江县在2000年中国重庆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共签约招商项目4个,协议引进资金9870万元。到2001年,全县共引进外资企业40余家,涉及工业、农业、旅游、市政、餐饮、服务、娱乐、商贸流通等领域,青岛啤酒、大连彩玻、佛山陶瓷、深圳英特化工、温州天力、重庆天圣药业等一些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相继落户垫江。

20024月,由县委、县政府主办的垫江县第三届垫江牡丹节投资洽谈会在垫江宾馆举行,共签约合作项目13个、投资总额27850万元,签约项目涉及农业、工业、市政建、社会事业、旅游业等领域。

20036月,县人民为进一步优化投资和经济发展环境,营造安商、亲商、稳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决定对年纳税50万元以上,或当年一次性固定资产投入1000万元以上企业的领导或业主发放绿卡。拥有绿卡的企业领导、业主及其企业享受六个方面的优惠政策和保护措施。

2004年开始,垫江县致力于“阳光政府”、“信用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努力构建与WTO规则、国际惯例相适应的行政运行机制,实现政府职能从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督管理转变,积极倡导“人人是投资环境,人人是开放使者,人人是招商主体”的招商理念,积极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投资环境。在招商上,积极实施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以节(会)招商、以企招商、以资产招商、回引招商等多种方式,并成立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和外商投诉协调服务中心,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全程跟踪服务,一个窗口对外。

2005年至2006年,全县实现招商引资项目共计213个,累计到位资金97759万元。成功引进汇源果汁、三峡乳业、清水湾鹅业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昆泰轮毂、金冠化工、天圣制药、万利康药业、帛秦工贸、康华玻璃、金川玻璃、信泽玻璃等一批工业项目,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努力扩大外贸出口

垫江县1987年成立了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1989年成立了外贸进出口公司,开始了对外贸易工作。1999年,外贸进出口公司出口总额113万美元,实现了垫江历史上外贸进出口贸易零的突破。此后,垫江县积极培育外贸出口主体和优势产品,努力实现出口主体和产品结构多元化。通过主动帮助企业申办进出口权,努力向上级争取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外贸企业联席制度,加强对外贸易人才的培训、引荐等积极有效的措施,迅速壮大了全县外贸出口主体。

2002年英特化工取得外贸进出口经营权后,其医药中间体在欧美市场久盛不衰,2004年实现自营出口314.9万美元,恒利食品的藠头在日本和韩国市场成为了抢手货,蓝星公司的分割肉通过外地代理出口香港和俄罗斯,富源公司的吗琳和卧化公司的玻棉分别出口到台湾和美国。至此垫江县对外贸易开始由过去代理出口为主逐步向自营出口为主的转变,开始由过去农副产品出口向化工产品出口为主的转变。(2003年鉴117页)

垫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取得了一定成效,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2005年,全县实现外贸出口及供货总额1399.29万美元。其中,自营出口127.08万美元,出口供货1272.21万美元。2006年,全县外贸出口及供货总额1741.63万美元。其中,自营出口122.08万美元,出口供货1619.55万美元。富源公司自营出口首次突破百万美元大关,众意食品、嘉峡丝绸公司、万利康制药出口供货额都在300万美元以上,增幅都在30%以上。(0506年鉴)

 ()大力推进园区建设

19929月,县委、县府决定建立垫江县南阳综合开发区。南阳综合开发区总体开发面积首批为700亩。开发后分工业、商业、文体、教育、居民住宅等五个开发小区。综合开发区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并制定了若干优惠政策。

2002年,垫江县决定建立天马工业园区并成立了重庆垫江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200210月,颁布了《垫江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优惠政策》。

20033月,县委、县政府决定建立垫江县朝阳工业园区。20036月,垫江县朝阳工业园区开始动工兴建。朝阳工业园区近期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园区定位为加工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机电、玩具、食品为主的加工制造业。

20039月,重庆市民生燃气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垫江县朝阳工业园区开工建设以来首家落户园区的重庆市知名企业。民生燃气公司一期工程投资5000万元用于基础建设,建设园中之园,计划三年内形成几条生产线。五年内投资5亿元,形成机械加工、天然气化工和轻工产品生产基地,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

20045月,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重庆市朝阳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县政府出台了《重庆市朝阳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同时,经开区管委会结合园区编制了《重庆市朝阳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和“十一五”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园区的轻型加工和精细化工的产业定位及发展方向。2004年,共引进重庆民生燃气、重庆坤泰轮毂、重庆威龙钢结构、浙江温瑞志红印务、博飞L-乳酸和聚乳酸、维安电气、立信服饰、德力西电器、华通纸箱包装、格瑞智能护栏板等11个项目,项目协议总投资额4.3亿元。

2006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公告,确认重庆市朝阳工业园区为省(市)级开发(园)区,并更名为重庆垫江工业园区。工业园区管委会主动贴近企业,实现“面对面”的服务,制定了24小时服务机制,在行政审批、税费收取、安全生产、政策信息咨询、招工和水电气能源供给等提供了全程代理服务。

经过两年大力建设,园区内坤泰轮毂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摩托车轮毂生产基地。园区平均投资强度达到10亿元/平方公里,产出强度达到25亿元/平方公里。2006年,工业园区内新增规模企业实现工业产值3.7亿元,共实现工业产值6.2亿元,实现利税5000万元。工业园区逐渐成为垫江县工业经济增长的新板块。

 ()积极开展对外合作

19928月,县粮食局、商业局在云南省瑞丽市经济窗口,兴办生产经营企业,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954月,垫江县啤酒厂与重庆山城啤酒集团签订了联营协议。至此,垫江县啤酒厂正式加入重庆山城啤酒集团,更名为重庆山城啤酒集团垫江县啤酒厂。

1997年,县电力公司水泥制品厂开始走出国门,与四川省电力局进出口公司在柬埔寨联办蜀点有限公司,生产水泥杆塔制品。

   在劳务输出方面,垫江是“重庆市对外劳务合作专业培训基地县”和“重庆市对外劳务合作建筑工培训基地”。通过垫江县对外劳务合作中心,积极开展外派劳务的组织、发动、招募和培训。2005年,向境外劳务输出172人。2006年,向境外劳务输出212人。

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农村劳动力,组织农民外出务工。1994年,全县劳务输出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14亿元。

2003年,垫江以入选全国首批5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县。200310月,垫江在上海、广州、厦门、昆明等4个垫江劳务人员输出集中地建立了劳务输出办事处,全年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21万人,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7.8万人,年创劳务收入10亿元以上。

2004年,全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强化劳务输出基地县建设,努力实现劳务输出“自由式”向“订单式”的转变,不断扩大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2005715日,中国共产党垫江县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决定》,提出大力推进“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着力建设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劳务输出基地。2006年,全县完成劳动力培训8009人,新增转移就业5200人,实现劳务收入12.6亿元。

(蒋德明)

资料来源:

11976年至2003年《中国共产党垫江县组织史资料》。

21976年至2003年《中国共产党垫江县历史大事记》。

3、001年至2006年《垫江年鉴》。

5、共产党垫江县历次会议文件。

6、档案资料。

7、垫江县统计局统计资料。

8、《垫江经济概览》。

9、《垫江的拨乱反正》。

10、《垫江县志》(1993年出版)。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