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万盛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

2017-05-16 09:04:43来源:重庆党史网

 

 

中共万盛区委党史研究室

 

万盛区(原南桐矿区下同)城市经济综合改革发展总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1985年;二是城市综合改革深入发展阶段,从1986年至1997年;三是城市经济结构调整、转型阶段,从1998年至2006年。其中第二阶段是万盛区经济发展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时期,第三阶段因产业结构调整,万盛经济从低谷逐步走上了正常发展的正轨。

一、万盛区城市经济改革的起步

19551月建区以来,万盛区城市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就是“因矿设区,为矿服务”,主要承担着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能源的南桐矿务局(今南桐矿业集团公司)提供服务的职能。1980年国家煤炭工业部核定南桐矿务局年产原煤能力为225万吨,当年实际生产原煤为204.04万吨。198411日,国家经委批准南桐矿务局划分煤炭部部属统配煤矿。所生产的煤炭特别是南桐矿务局所属煤矿由国家统一计划,统一分配调拔,产品实行包销。除主要供应重庆钢铁公司外,另有中央部、委驻川,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工业、民用户共50多家,以及川外部分工业用户,万盛的工业经济是有了一定规模。

万盛区地方经济发展,在此阶段主要依托于国家直属企业,本区区属工业企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此时的地区城市经济主要是工矿贸易及少数小型地方工业和集体性质的企业。截至1985年,区内的工业体系构成为三大部分。一是南桐矿务局所属企业;二是国家“三线”建设企业和市属企业共5家。其中:“三线”建设企业共3家。有平山国营机械厂,晋林国营机械厂,兴无国营机构厂等,均属中央军工企业,市属企业共2家。有重庆无线电专用设备厂,重庆纲球厂等;三是地方国营、集体企业和第三产业共4家。有区百货公司、区粮食公司、区蔬菜公司等国营商业和工矿贸易公司。截止1985年万盛区城市经济中,南桐矿务局所属企业和中央直属军工企业和市属企业对区城市经济起着主要支撑作用,经济贡献率也很大。这类企业在全区共19个,其中全民11个,集体8个,职工总数为11231人,是区属、乡镇企业职工总数的1.79倍。工业总产值7300.1万元,是区属、乡镇工业总产值的1.26倍。利润661.4万元,是区属、乡镇工业利润的1.27倍,上缴税金758.6万元,是区属、乡镇工业上缴税金的2.5倍。

区属地方国营和集体工、商企业,在万盛区区域经济中也占了一定比重。

区属工业企业的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区委、区政府根据党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从1981年以来,在全区部分工商企业和行业中先后进行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试行经济责任制,并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其主要内容:一是按企业行业实行利润包干、亏损包干、微利包干、超利润分成等不同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二是落实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把经营成果同职工的劳动报酬挂钩,奖勤罚懒。通过责权利结合,调整国家同企业、企业同职工的经济关系。同时普遍开展以提高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企业整顿,以及反浪费增效益为中心内容的扭亏增盈活动,加强企业技术改造。1984年起,区委、区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积极稳妥地从多方面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集中讨论、批转、制发了20个改革方案。1985年,区委、区政府进一步贯彻中央关于经济、教育、科技3个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坚定不移、慎重初战、务求必胜”的原则指导下,全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式拉开了序幕,主要情况如下:

1.扩大企业自主权。1981年,开始在国营企业中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探索,全区指令性计划产品,由上年的24个减为11个。除指令性产品外,企业有权决定自己生产产品,自己解决原材料及销售。同时改革企业管理体制,实行简政放权,政企分开。1980年起,区实行在三年内,对城镇集体所得税增长部分减半增收,对冷库、交通、通讯所得税免征1年。19831月,全区有30个国营企业,执行国务院利改税决定的第一步(即:大型企业交纳55%的所得税后,再交调节税,税后利润留给企业。小型企业按8级累进税交纳所得税,再交承包费,税后留给企业)。1984年区委、区政府在全区国营企业中进行了利改税的第二步工作。积极运用税收杠杆采取减免税。同意以税还贷和税前还贷,扶持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全年共减征税169.74万元,使171户区级企业受益。[1]

同时各经济主管部门清理了现行的权力,对企业简政放权,政府部门开始从管理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决策转向管理好方针政策,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监督服务,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商品生产者。1984年,区工交、二轻、财贸企业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至1985年底,区属工交、二轻、财贸企业全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建立了企业管理委员会,职工代表会,并有7个企业推行厂长(经理)任期目标制和民主选举、招聘厂长(经理)的试点。

2.推行经济责任制。1981911日,区人民政府决定,在区水泥厂、区农机厂、区汽修厂、搬运站四个盈利国营企业试行经济责任制。由厂长(经理)与主管部门签订承包合同,实行利润包干,与奖金挂钩。1982年后,经济责任制在全区各企业中逐步推广。1985年,区工交、二轻、财贸及乡镇企业,全部实行经济责任制,经济责任制又分为超利润分成,利润包干、亏损包干、利税包干等多种形式。实行责任制后,工业企业内部,对车间、班(组)和职工个人商业企业对门点、柜台和个人)层层建立生产责任制和承包责任制。放开搞活以饮食服务业为主的国营小企业,实行转为小集体或租赁给集体和个人经营,划小经营核算单位建立企业内部核算制度,做到“权力层层有、责任层层负”,层层不吃“大锅饭”。改革分配制度,按不同产业,工种分别实行多种分配形式,做到奖金上不封顶,拉开档次,把经营成果与职工劳动报酬挂上钩,奖勤罚懒,责权利结合,调整了国家和企业、企业同职工的经济关系,较好地贯彻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横向联合。针对区实际,坚持企业内部挖替、革新、改造的路子,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对滞销产品实行转产,加强技术协作,搞好内引外联。占全区61.9%13个区属工业企业与21个商办企业、1个乡镇企业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界限,与区内外企业实行技术引进,结成伙伴,充当配角等不同形式的联合,并以向农村扩散技术,产品的形式,加强了城乡联合。同时,在坚持以提高企业素质,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思想指导下,1982年起加速了企业整顿步伐。1983514日,区委、区政府制定《1983年企业全面整顿的安排意见》,要求1983年整顿合格30%1984年整顿合格40%1985年整顿合格20%。至1984年底,全区验收合格的企业43户,占区规划数的78.%

4.改革流通体制。1979年区开始恢复私营商业。1981年后,放开流通领域,允许私营,个体商业经营,放开市场进一步扩大国家计划指导下的工业品和农副产品市场调节比重,统配物资调出区外,不再受计划限制。开放工商关系,实行工商,商商联营,增大工业企业自销比重。改革批发体制,实行多种购销形式,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制基本形成。1985年,区与川黔地区11个区、县建立了购销关系。1985110月,协进协出金额1092.75万元,增强了南桐矿区对外经济幅射能力。城乡市场开始活跃,金融交通、邮电以及社会服务业得到了一定发展。1980年全区有红炉、缝纫、石灰、砖瓦、粮食加工等个体工业户17户,从业人员24人,至1985年,全区个体工业户增至575户,从业人员3129人,年产值474.7万元。1978年全区仅有私营商业户2户,从业人员2人,营业额3000元。1979年有私营商业13户,从业人员13人。1982年,区委、区政府根据中共十二大精神,个体商业是国营商业和集体商业的必要补充,国家扶持、鼓励劳动者个体商业发展,是年全区私营商业发展到142户,从业人员190人,资金额达到1.9万元。1983年区成立了南桐矿区个体劳动者协会,1984年区委、区政府扩大商品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范围,放开三类产品和定购任务外的农副产品购销价格,促进了私营商业较大发展,是年底,全区个体经营者达到2692户,从业人员4181人,新增商业网点472个,销售总额为1368万元,缴纳税金52.75万元。有力地调动经营者的经营积极性,组织鲜活产品进城,实行产销直接见面,改善市场设施和供应,集市贸易空前发展。供销社改革,在开拓新的领域,扩大综合服务发展商办工业等方面也有所突破,促进了农村商品生产的流通。

5.加快小城镇建设。1985年撤销青年乡建制,建立青年镇,利用城乡各自的优势,活跃了城乡商品流通,扶持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到1985年,全区乡镇企业有2430个,从业人员18870人,总产值5047.4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已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5.75%(区志P387)。提高了农村产品商品率,增强了农民作为商品生产者的地位,逐步扩大了市场调节范围,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至1987年全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已达2.5万余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0%左右。[2]

6.改革城建交通体制。逐步理顺城市管理工作渠道,建立区、街两级城管办公室和城管执法队伍,试行分级管理负责制和“门前三包”(包绿化、包秩序、包卫生)制度管理。开放交通运输市场,实行国家、集体、个人和联户,以及跨地区、跨行业联合营运,客货运输得到了发展。1976年全区客运客车10辆,420个座位,1985年有客车33辆,座位13144个座位。比1976年增长了333.3%1976年货运货车25辆,1984年有货车81辆,比1976年增长324%1970年后,南桐矿区各公社、大队,采取民工建勤(即公路沿线农村成年劳动力义务参加公路建设)方式,大力修建农村机耕道(乡村公路),至1985年全区有乡村公路16条,总长度为185.22公里。这对农民出行和农用物资的运输起到很大的作用,逐渐改变了农村肩挑背磨的状况。

7.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加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实行在总体规划下统一审批建设项目,统一选点,统一征地。初步改变了“见缝插针”分散建设的状况。全面推行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幢号承包经营责任制和投资包干目标承包制,提高了投资效果。[3]

8.积极稳妥地进行价格体制改革。按照“放调结合,小步前进”的方针和价格有升有降的原则,扩大实行浮动价格的商品范围,在批发部门,继续实行按批量大小分别作价,适当放宽计划外生产,经营的生产资料价格。放开肉、菜、小商品价格和理顺了农村粮食购销价,实行部分工业品按季节、地区、品质差价。增大企业价格管理权,使过去集中过多的、单一价格形式变成统一定价目、浮动价,协商作价和议价等多种形式,保持了全区市场物价总体水平的基本稳定。

9.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宏观控制的决策,加强消费基金管理,清理基建、技改项目、压缩投资收回不合理的贷款,开展税收,物价、财务、信贷大检查。

1985年全区开展财务大检查,查出违纪金额21.24万元。198510月,区委、区政府又作出决定,对区内各类公司、中心进行了清理,整顿,从事生产和商业性公司,必须具有一定的自有资金,对谎报资金,没有自有流动资金的公司,令其停业收回执照。资金不足的限期补足,到期不补足的变更登记。对既无资金、经营场地设备,又无固定经营范围和从业人员,不具备开办条件的公司,冻结银行帐户,限期重新登记,到期不登记的注销营业执照。公司名称要名符其实,不能搞小企业大名称,行政性公司不予登记,合作经营组织和个体经营者,不得单独成立公司。对“四无企业”、“皮包公司”吊销其营业执照,清理的公司有76个,符合公司条件重新登记的50个。部分不符合公司条件的12个降格登记。完全不符合条件的6个,予以注销。有违法行为的8个企业,吊销营业执照并分别情况依法予以处理。通过清理整顿公司、中心等,较好地处理了改革中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的关系。

南桐矿区城市经济改革起步时期,短短的几年,就取得了阶段性成就,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各项经济指标逐年增长。1985年,全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2027万元,比上年增长22.9%。乡镇企业保持了发展的好势头,1985年完成总产值5047.4万元,比上年增长33.33%。城乡市场日益繁荣,1985年,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9894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达到145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49.8%。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全区财政收入完成1248.7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22.5%,比上年增长30.6%。城乡人民生活逐步改善。1985年和1984年、1978年相比,全区农村人平生产纯收入达到324元,分别比1984年增长8.73%,比1978年增长128.2%。城市全民职工平均工资达到966.7元,与1984年提高17.2%,与1978年提高83.89%,城市集体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847元,比1984年提高4.8%。比1978年提高110.17%。这几年的起步改革是成功的,特别是1983年后,改革步子迈得比较快,发展也快,效果也较好。

二、万盛区经济综合改革深入发展

万盛区城市经济综合改革,在1985年改革起步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发展。这一时期工业正面临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工业品供不应求,也正是全面卖方市场的黄金时期。区委、区政府抓住改革的有利时机,加大改革力度,先后出台了一系例文件,制定了符合万盛深化城市经济综合改革的政策和有力措施,为不断深化城市经济改革作出了规划和部署,并为改革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把万盛区的城市经济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快速增长。

(一)全面实施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

区委根据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厂长负责制精神,在全区城市经济综合改革起步的基础上,针对区城市经济改革的实际情况,把实施和完善厂长负责制放在区城市经济改革的首位来抓。

1986721日,区委针对全区城市经济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积极推行经济责任制取得明显成效的过程中,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企业生产经营者在对外交往和经营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区委根据中央、省、市委有关政策规定,结合区实际,制发了《关于划清企业生产中正常业务活动与不正之风的意见》,“意见”提出了12条划清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与不正之风的政策界限。这对企业正常开展经营活动、纠正不正之风,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发展区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1986725日,区委、区政府发出《关于坚持改革,搞活企业若干问题的意见》,意见针对全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参照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搞活企业的若干政策规定。,提出:凡是区委、区政府制定贯彻执行上级的现又未改变的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措施,一律继续生效;坚决落实和维护企业自主权;坚持推行厂长负责制;本着按劳分配,克服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的原则,选择和实行不同的工资,奖励形式和分配办法;企业有权按照生产经营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自行决定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企业有权在保证完成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的前提下,自主制定和掌握生产经营计划;企业的税后留用资金,企业有权按照财税部门核定的五项基金比例和国家规定的使用范围,自主安排使用,任何部门不得挤占和平调不得乱干予,企业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内部以承包为主的经济责任制等25条贯彻意见。

19861030日,区委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条例》、《中国共产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等3个条例,区委制发《关于贯彻三个〈条例〉巩固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的意见》,同时区委召开全区厂长(经理)工作会议,总结区两年来推行厂长负责制的经验和问题,部署了贯彻落实三个“条例”的具体意见。

1988620日,区委发[1988]31号《关于深化企业领导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意见”进一步强调厂长(经理)中心地位,支持和保证厂长(经理)对企业的物质方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负起全面责任。并对党政分开后,明确了企业党组织的职能,作用和保证监督的内容及方法。

1991516日,区委、区政府批转区体改办、区委组织部、政研室、区总工会《关于在区所属企业深入贯彻〈企业法〉,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意见”提出:一是关于厂长(经理)产生及职权;二是关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程序;三是关于企业中层行政干部的任免,聘任或解聘及奖惩;四是关于企业党组织和厂长(经理)的关系;五是关于企业厂长(经理)和职代会,工会的关系。

这些文件的制发,为区实施厂长负责制作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使全区厂长负责制顺利实施,并取得了实效。同时,把企业领导体制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发展。并使厂长负责制进一步巩固完善。在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改革中,认真解决了五个问题。第一冲破旧观念,树立新观念。一是破除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旧思想,树立企业党组织要“三放到”的新观念。过去名为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实为党委书记负责制。这不利于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也不利于管理体制的现代化,同时也不利于企业中党的工作的健全。树立企业党组织“三放到”的新观念。即:企业党的工作重心放到积极支持厂长(经理)实现任期责任目标和统一指挥生产经营活动上来;企业党组织放到保证监督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上来,企业党组织放到搞好企业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上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任务的顺利进行。二是破除了党的书记是企业的“一把手”,厂长(经理)是“二把手”的旧观念,树立了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必须以厂长(经理)为中心的新观念。三是破除了产品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企业是国家机构的附属物,一切依赖国家的旧观念,树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生产条件下企业转化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的新观念;第二,突出中心,明确厂长(经理)的权力。突出中心就是突出厂长(经理)的中心地位。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核心是落实厂长(经理)的权力,对厂长(经理)的权力下放区委[1986]40号明确规定为:①厂长(经理)对企业经营方法、长短期规划、年度、季度计划、企业重大技术改造等在企业职权范围内作决定或提出方案报主管机关审批;②厂长(经理)对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修改和废除作出决定或提出建议;③厂长(经理)对企业机构的设置、调整作出决定;④厂长(经理)提名副厂长级行政干部的名单,征求党组织意见,报主管部门审批,提出中层行政干部的人选方案,经人事考核征求企业党组织意见后,决定任免,有意见不一致时,厂长(经理)有最后决定权;⑤厂长(经理)对企业职工按国家规定在有进行奖惩。区委文件还强调这五条规定的权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加以干预,有力地推动了厂长(经理)责任制在全区的顺利推行,解放了厂长(经理)的思想,放开了厂长(经理)的手脚,使厂长(经理)放心大胆地管理指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第三,理顺党政工三方面关系,要求做到“三分”、“三合”。理顺党、政、工三方面关系,是实行厂长负责制的保证。从行政看,厂长要珍惜党、国家和群众赋予的权力,认真负责地履行厂长(经理)的职责,正确行使职能,自觉地接受党组织和职工群众的监督,从企业党组织上看,企业党组织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对企业实行思想政治领导上来,切实发挥好保证和监督作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企业职工的民主权利,保证企业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的利益关系,保证企业和厂长正确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企业党组织做到“三个必须”。即:一是必须保证厂长(经理)负责制的贯彻实施,维护厂长(经理)为首的行政指挥系统的权威。二是必须真心诚意支持厂长(经理)工作,保证厂长(经理)的正确决策畅通无阻。三是必须积极协助厂长(经理)尽可能决策的正确性;从职工代表大会讲,职工代表大会要主动接受企业党组织的思想政治领导,充分利用民主管理权力,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既要保证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又要支持厂长(经理)行使统一指挥生产经营管理的职权。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审议企业重大决策,监督行政领导的作用。三者关系中突出厂长(经理)在生产经营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紧紧围绕强化以厂长为首的经营生产指挥系统,保证厂长指挥畅通这中心来进行。在这个基础上,党、政、工按照各自的责任、职权、程序主动工作,互相支持、协调和衔接,形成组织上分、思想上合、工作上分、目标上合、制度上分、关系上合的“三分”、“三合”新局面。第四,巩固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不断深化提高。区委、区政府围绕巩固完善,深化提高这一问题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改革企业领导体制,使企业内部的改革配套。企业党组织工作重心转移之后,党组织的工作机构更加精干有力,工会、职代会,由生活福利型转向民主管理,议政、参政型。企业在搞好内部配套改革的同时,积极地和外部宏观机制的改革相配套,实行租赁制、承包责任制,改革了劳动制度。二是抓厂长(经理)民主选举制、招聘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的工作,防止行为短期化。做好厂长(经理)任期相对稳定,除特殊情况外,不允许任意中断。三是各业务主管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为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环境;第五,制定考核标准,确保厂长(经理)负责制的顺利实施。其标准是:①企业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否明确了厂长(经理)负责制的重大意义和目的,是否积极拥护和支持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实施。②是否突出厂长(经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中心地位,建立健全以厂长(经理)为首的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指挥系统,做到决策快,指挥灵,效率高。③是否理顺党、政、工三方面的关系。④是否搞好了企业内部各方面的配套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益。

实施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区企业发生的巨大变化。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后,在全区企业中生产经营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调整机构设置,改革管理组织,精简科室和人员,实行分级管理,做到了“四要”,行政负责人要少,职能部门要“专”,机构层次要简,办事人员要精。克服了机构臃肿,互相扯皮推诿的现象,提高了办事效率。东林贸易公司精简科室人员,实行分级负责制,公司管理人员减少65%,汽车运输公司行政管理干部也由原来的18人减为12人,减少33.3%。二是打破干部终身制,实行选聘任期制,区饮食服务公司、蔬菜副食水产公司、酿造厂、糖果厂等企业采取职工酝酿提名、预选确定候选人,召开职工大会无记名投票,上级批准任命的方式,选出了上级放心、企业满意,职工信任的同志出任厂长、经理。厂长(经理)实行任期目标制,认真履行职责、职权,积极大胆地开展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区水泥厂对各科室、车间主任等中层领导干部实行任期两年的聘用制,明确规定聘用期中的经济责任,并及时撤换不称职的干部,广大中层干部目标明确,精神振奋,工作积极,有力地推进了生产。三是改革分配制度,增强了企业职工的责任心,调动生产积极性。区水泥厂实行厂长负责制后,以改革厂内分配制度为突破口,把全厂职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经济效益、个人贡献大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目标成本计划管理为中心,实行以超额计件工资与经济技术指标挂钩,基本定额产量与职工20%基本工资捆在一起浮动,中夜班费和加班工资包干,销售计片包干,实行奖励,领导干部实行职务工资等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提高了广大职工的责任心和生产积极性。1986年在能源紧缺,水泥滞销的情况下,1-9月与1985年同期相比,产值增长1.8%,实现利润增长17.9%。四是强化训练了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管理系统,出现了指挥灵、决策快、办事效率高的新气象。革除了党政不分,职责不清,多头领导,责权分离,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不管人,决策者不负责,负责者不能决策的弊端。区水泥厂之所以能在水泥产品无销路而被迫停产的情况下,保持产销平衡,就是由于厂长有了自主经营决策权,能及时决定降价销售,占领了市场。五是改变了企业党政不分,职责不明的情况。企业党组织从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加强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金属软管厂、水泥厂、食品公司、饮食服务公司、百货公司、万盛汽车运输公司等企业党支部本着“三分”、“三合”的原则,正确处理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后产生的矛盾,做好保证监督工作。党支部热心主动地为厂长出谋献策,主动做好群众工作,保证厂长的政令畅通,及时为厂长排忧解难,保证了厂长(经理)集中精力研究企业生产经营的大事。六是建立和健全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企业的民主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区金属软管厂、万盛汽车运输公司、区日杂公司、区废旧回收公司、区化工厂等定期召开职代会,听取厂长的工作报告,审议企业的长远和年度计划,重大技术改造和基建方案,管理机构设置和调整,经济责任制方案,工资调整计划,奖金分配,劳动保护措施,奖惩办法及其他重要的规章制度,审议决定职工的重大福利事业等。七是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万盛汽车运输公司在油料供应紧张,缺油停车达1600多台次,当年1-9月仍实现利润6.29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04.88%1986年比1985年同期增长52.67%1987年全区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比1986年增长24.3%

(二)进一步深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地区经济迅猛发展

1988329日,区委、区政府制定《关于1988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区委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大路线深化改革,加快改革步伐。以落实和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为重点,相应地改革投资、物资、外贸、金融和财税体制。文件从四个方面提出:一是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落实和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方针是搞好承包责任制的配套、完善、深化和发展。把承包和发包双方的权利和责任纳入法制规范。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强化经营权,落实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责权利紧密结合的企业经营机制。在区属全民的工交企业和以批发为主的商业、物资、供销企业,主要推行税利并存,税后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区属全民饮食服务企业,零售商业,小型工业企业和微利、亏损企业,推行租凭或微利亏损包干。有的进行全员租赁并融资租赁,也就是在一般租赁的基础上,将出租资产价值按承包期限分年核入租金,租赁期满后,全部资产归承租方所有。全民所有制的小企业特别是经营不好的商业、服务业的小企业,有偿出让给集体或私人。集体所有制的经营者同主管部门或集体企业所有的代表机构也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有的实行股份制。二是实行股份制,有的是国家控股,有的是企业相互参股,有的是清产划股等。三是坚持外包与内改相结合,深入企业内部改革。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改革。①改革领导制度,把经营者的产生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开招标。优化以厂长(经理)为首的行政领导班子结构并强调厂长(经理)在企业的中心地位和中心作用;②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经营目标采取层层分解,达到层层承包,相互保证目标的实现;③改革分配制度。普遍实行工资总额与本企业经济效益挂钩,实行计件工资,定额工资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工资制度;④改革劳动制度。重点推广劳动组合制。也就是将现行的固定工制度,实行固定工合同化管理。有的搞劳动组合制,层层招聘,分级组合,有的实行点兵、点将自愿组合。有的考试、考核择优组合。不管哪种形式,均按合同化管理;⑤改革企业干部制度。全部引入竞争机制,择优聘用企业干部。形成一套企业干部招聘、考核、培训、奖惩和晋升的制度;⑥实行“满负荷”工作法。四是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加快对内对外开放的步伐。实行城乡联合,全区在已有33个联合群体的基础上,以产品、资源为优势和地理位置、自愿互利,根据社会和企业互相需要,再发展一些企业联合体和企业集团。同年523日,全区以改革总揽全局,以深化企业改革为重点,全面落实和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全区、区乡两级全民和集体有226个企业中已推行各种承包经营责任制的169个,占企业总数的74.78%。其中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企业125个,占企业总数的56.63%。实行租赁经营的企业22个,占企业总数的9.1%,实行股份制企业3个,占企业总数的1.3%,实行企业兼并和其它形式的16个,占企业总数的7.07%

198874日,区委常委会议根据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个体私营发展迅速,对区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常委会议研究同意《关于积极鼓励,扶持私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下发。会议强调全区上下要统一认识,大力支持鼓励私营企业发展,并在政策范围内予以照顾,保护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同年1020日,区委在1993818日,及时批转区委统战部《关于恢复区工商业者联合会请示》,同意恢复区工商业者联合会,进一步促进了区个体工商业的发展。

19881020日,区委成立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区长王成云任组长,区委副书记邹少康任副组长。下设五个检查小组,分别对物价、财务、税收、信贷进行检查,整顿公司,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压缩基本建设等,同年1028日,区委、区政府又及时下发《关于清理整顿公司的通知》。《通知》要求,从1988年起到1989年元月底,对凡在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公司进行一次清理整顿。重点是1986年下半年以来成立的公司,特别是综合性,金融性、流通领域的公司,要进行认真清理,通过清理整顿,理顺了流通环节,实行政企分开,官商分开,依法经营,惩治了转手倒卖违法违纪的行为,建立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

199137日,区委、区政府对1988年至1990年底,南桐矿区企业实行第一轮承包的单位,进行了评比,全区涌现出来17年先进单位和32名区级先进厂长(经理)予以命名表彰。进一步推进了承包责任制。同年314日,区委、区政府制发《关于深化区城乡综合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城镇继续推进以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综合改革的领导,以深化企业改革为重点,推进区综合配套改革,努力探索,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全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同年516日,区委、区政府批转区体改办、区委组织部、区政研室、区总工会《关于在区原所属企业深入贯彻〈企业法〉,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这使厂长(经理)负责制纳入法制化管理。

199269日,区委成立综合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综合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由20人组成,区委书记何国清任组长,区长李贻盛、区委副书记汪世华、副区长余敏任副组长,进一步加强了对区经济综合改革的力度。同年612日,区委、区政府制定《关于转变机关职能,鼓励机关工作人员发展区经济的实施意见》,支持和鼓励经济技术主管部门兴办经济实体,促进机关职能的转变,支持机关干部离岗从事经济工作,机关工作人员具备从事经济工作条件的,经批准可离岗从事经济活动;区级党政群机关的在岗工作人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经批准可以在经济实体和乡镇企业中兼职,原机关待遇不变;机关工作人员,经批准可以提前五年办理退休手续,其退休费和工龄津贴按达到退休年龄计算。这个意见在当时对区经济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给后来产生的官商不分,以权谋私,搞权力经济带来了副面影响。同时,区委、区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扩大开放,用优惠政策吸引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二是以人事、劳动用工,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深化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三是搞活金融信贷多渠道筹集资金,扶持企业发展。四是推进机构,人事制度改革,转换政府部门职能,逐步建立“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体制。1992822日,区委、区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见》“意见”总共五个部份,30条,提出抓好“一个基础”和走好“四条路子”的基本思路。即加快水、电、路、通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以高科技为目标,办好工业经济开发区和松林片区为重点的全方位,高起点的对外开放;放手发展第三产业,抓好开发性商品农业。发展重点是发展煤炭加工业,建筑建材业,汽车配件制造业,化学化工,食品加工业等五大行业;把乡镇企业的发展作为全区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战略性,全局性的大事来抓,加快两个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放手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和第三产业;抓好开发性农业和多经基地建设。

1993818日,区委根据区商业迅猛发展的形势,特别是个体商业的发展需要,区委及时批转区委统战部《关于恢复区工商业者联合会请示》,同意恢复区工商业者联合会,进一步促进了区个体工商业的发展。同年98日,区委、区政府制发《关于建设数字程控本地电话网的决定》设计容量为600门,总投资1800万元,由万盛区邮电局牵头组织设计实施,1993年底建成开通,这对全区经济发展在信息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区委为了加快区经济发展,促进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从1991年至19931021日,先后从区级机关抽调了两批33名干部,下派到乡镇和区属企业挂职锻炼,为基层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有8名优秀共产党员受到区委表彰。199792日区委派出101名机关干部,分赴全区10个城市工商企业,10个乡(镇)街道和60个村开展帮促工作。

199426日,区委、区政府发《万盛区经济体制改革思路及1994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意见”提出区经济体制改革要大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发展和培育市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深化街道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加强领导落实,打好改革攻坚战。同年630日,区委、区政府两办转发《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工作的通知》的通知》,通知强调,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将这项工作停下来,不得顶着不办,坚决脱钩,做好脱钩后的善后工作。同年77日,区委、区政府制发《重庆市万盛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强对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抓好协调,认真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各经济主管局要拟定具体的工作目标,步骤,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组织实施。各经济综合部门,经济杠杆部门要抽调力量,积极参与,大力支持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搞好服务。同年88日,区委、区政府两办制发《万盛区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结合实际,认真执行保证全区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顺利进行。为了使产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行,区委、区政府对经济主管局进行了调整,同年913日撤销区工业局,工轻局,重建区轻工局,1995323日区委、区政府撤销万盛区商业局,对原商业局属于企业微观经济活动的职能交还企业,属于政府宏观管理的职能移交给区财办等部门。对商业局党委的工作由财贸政治部接管。1997106日,区委决定成立重庆市万盛区煤炭工业管理局,该局成立后,对万盛区属煤炭工业进行管理,促进了区属煤炭工业发展。

1997619日,区委、区政府发出《关于成立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领导小组的通知》研究领导小组由14人组成,并由区长魏学彬任组长,副组长由区委副书记杨辉,副区长翁善全二人担任。同年627日,区委书记姜平提出发展万盛区经济要实行虚实结合,全面调整结构,软硬结合,改善投资环境;远近结合,发展区域经济。同年1030日,区委、区政府表彰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表现突出的9个先进集体和29名先进个人。

1986年至1997年,在这一阶段中,区委带领全区人民深入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和承包责任制,并开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乡镇企业迅猛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区经济快速增长。乡镇企业1997年总产值24559万元,是1980年的11倍;实现利税1441万元,是1980年的4.85倍。成为这一时期最大的特色和亮点。工业方面,1994年工业总产值7.46亿元,比1993年增长34.2%1997年,全区实现工业产值6.1亿元,是1980年的3.6倍。工业产品类别和种类不断丰富,涉及煤炭、电力、机械、建材、化工、造纸、包装、印刷、食品、陶瓷、木材加工,服装等22个门类。初步形成了以煤炭采选为主体,具有相当配套能力的地方工业体系。第三产业方面随着商贸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商贸流通业的经济结构,从80年代中期开始私营,个体商贸业迅速发展,逐步占据了商贸流通业的主体地位,1997年,全区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4.9亿元,是1980年的10.9倍,同时,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房地产,以及其他服务业获得迅猛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全区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

这一阶段中,在全国大气候的影响下,区委曾发出党、政、群机关办经济实体的文件,机关干部在企业兼职、造成官商不分,以权谋商,出现在经济领域中的不正之风,区委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纠正得及时也纠正得比较彻底,给区经济体制改革和区经济发展尚未造成大的损失。

三、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地区经济迈入发展正轨,开始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后期(1997年)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万盛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成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接轨的牺牲品,各种矛盾和弊端集中显现。地区经济急剧下滑,万盛区经济发展进入了最为艰难的阶段。区委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狠抓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区经济转型,使区经济由复苏到步入正轨和快速发展。

(一)地区经济发展艰难时期(1998-2002年)

1998年至2002年是万盛区经济最困难的时期。1999年区经济出现负增长,2002年全区工业总产值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10个百分点。区委、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经过5年的调整,直至2003年,地区经济才基本进入正常发展轨道。

1998321日,区委、区政府决定组建万盛工业园区,明确了万盛工业园区的小区区域范围、机构、设置、职责权限、工作目标及任务要求,职责权限等。同年48日,区委、区政府印发《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通知》。同年518日,区委、区政府联合印发《关于举办首届万盛踩山会暨旅游漂流节的通知》,“通知”明确了这次活动的宗旨,组织机构,区委书记姜平,区长魏学彬,张学贤三人任名誉主任,马礼政、尤春香、程真祥、文启元任顾问,向泽映任主任,刘光才等5人任副主任,李松等20人任委员,下设6个组,对活动内定,经费来源都作了具体安排,落实。61日,区委、区政府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定》,这个决定的主要内容是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包括财税政策土地政策,“试验区”政策),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的有关规定等。619日,区委、区政府联合印发《万盛区招商引资奖励暂行办法的通知》“通知”对奖励范围,奖励奖金来源,奖励奖金计算,奖励审批程序及权限都作了详细说明和规定。“通知”发出后,有力地推动了区招商引资工作。71日,靖丰合作基金会,发生挤兑风波,72日,这个挤兑风波象暴风骤雨般波及到区6家非银行金融机构,73日,事态迅速扩大,波及全区8个乡镇农村合作基金会,使全区金融及经济秩序受到严重冲击,也带来了社会稳定的严重压力。事态发生后,区委、区政府立即采取一系列措施。专门成立以区委书记姜平为组长的维护正常金融秩序领导小组。区委副书记文启元为常务副组长,程真祥、刘永利、张有为、刘光才任副组长,下设“资金筹集组”、“宣传组”、“安全组”、“综合协调组”,全力平息这场风波。区委同时提出四条强有力的措施:一是有关部门和单位必须对此高度重视,要从维护全区社会稳定和正常经济秩序的政治高度做好相关工作。二是各非金融机构必须全力组织备付资金,确保兑付。三是各非金融机构必须认真做好正面解释工作,清除误解。四是落实责任。区委还召开部局级以上干部大会,安排布置做好平息这场挤兑风波的工作,并向全区党员和干部提出,不得趁机参与挤兑,并要带头做好平息挤兑风波的工作,违反者造成影响的要给予党记政纪处分。非金融机构,在短期内无法与存款者完全兑现的要理出计划,分期分批兑现,很快平息了这场挤兑风波。保证了全区社会的稳定。723-26日,区首届踩山会暨旅游漂流节顺利开幕,在开幕式上举行了大型文艺宣出,开幕式后,夜郎民俗文化艺术及彩车环城巡街表演,漂流竞技及水上娱乐等节目。同时请来全国歌唱明星在矿务局俱乐部进行专场演出,举办招商引资洽谈会、经贸展销会、招商引资签字仪式暨新闻发布会等,通过这次踩山会和漂流节,推动了我区旅游上了新台阶,也促进了区招商引资工作。同年812日,区委批准区委组织部《关于选派机关干部到乡镇和企业任职和挂职的实施意见》,加强乡镇和企业经济发展的领导力量。同年820日区委、区政府针对全区煤矿生产安全十分严重的形势,作出切实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紧急通知,并作出对煤矿安全生产进行检查,整改关停等相关规定。同年99日,区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困难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同时在925日区委、区政府又发出《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决定(试行)》进一步明确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加快发展,切实保障个体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全面提高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

199918日,区委在1999年工作要点中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107日,区委、区政府印发《关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突出困难和问题的紧急报告》,报告例举了经济发展举步艰难,地区财政空前拮据,社会稳定面临巨大压力。报告分析找出了经济发展中长期所形成的结构单一性问题是造成目前困难状况的根本原因,地区基税减少,“三线”企业从90年代初开始逐步向主城区搬迁到1997年底,3户军工企业搬走2家,2户市属企业先后外迁,使区原本就不发达的非煤工业遭到致命打击,工业经济实力大幅度下滑,区税收急骤减少,财政包袱沉重,特别是非金融机构挤兑风波后,使区的财政包袱更加沉重,这是造成区经济困难的直接原因;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给区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由于工业生产能力过剩,国家出台限制关闭十五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对万盛区属工业企业是严重的打击,南桐矿务局经营严重滑坡,1997年前南桐矿务局属国家统配煤矿,煤炭不愁销路,但随着1998年统配煤炭产业出现销售困难,价格下降,亏损大幅度增加,与煤炭产业相关产业受到严重影响,地区经济限入困境,加剧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形势。“紧急报告”发出后,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认可,及时给予了万盛区的大力支持,市财政拨款给区干部和职工补发了近一年多未发放的工资,又贷款给万盛区,还清借群众的款项。进一步稳定了万盛区的经济社会秩序,使万盛区的发展开始恢复。

200019日,区委工作要点强调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推动地区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726日,区委、区政府从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制定《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当前的主要工作和任务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同时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区里要加快技术创新的投入,建设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200118日,区委的工作要点中指出: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努力推动地区经济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推动旅游上档升级;二是抓增强工业整体活力,巩固工业主体地位。三是抓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719日,区委召开七届九次全委会,对年初提出的工作要点进行了一次检查总结,区委书记姜平并在会议上再次强调了2001年工作要点中三方面的工作。730日,区委办发出《中共重庆市万盛区委关于加快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的决定》“决定”中指出切实依靠科技教育,提高万盛经济的整体素质,重点从六个方面抓起。一是促进科教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二是大力发展信息工程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三是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四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五是应用高新技术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六是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830日,市委书记贺国强来万盛区视察工作,前往四维精美龙头有限公司、福耀集团(重庆)公司建设工地、万盛石林等地后,并作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万盛区在这几年经济滑坡的情况下,干部群众团结齐心,艰苦努力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万盛区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发展以万盛石林为主的旅游业,发展万盛区的特色农业。贺国强书记表示,市里要继续加大对万盛和南桐矿务局的支持力度,贺书记的讲话,对全区干部群众搞好万盛,发展万盛鼓舞了信心,增加了干劲。同时也为万盛发展指明方向。同年1018日,区委印发《中共重庆市万盛区委、重庆市万盛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一是放宽私营经济市场入住条件;二是优化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环境;三是切实加强对私营个体经济的服务和保护。强调重点扶持,区各部门要积极为私营个体企业创造条件,努力和完善信用体系,维护信用原则,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吸引各类资本流入,坚决治理“三乱”杜绝吃、拿、卡、要的不法行为,为私营个体经济发展开辟快车道。

1998-2000年是万盛区经济最为困难的时期,区委在困难面前,以改革求发展,用“万盛”精神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战胜困难。区委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根据万盛区经济发展的这一特殊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适应区经济恢复发展的政策和强有力的措施,使万盛区经济又重新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二)万盛区城市经济综合改革再上新台阶

2001年以来,在工业经济发展方面,区委、区政府技打造“工业重镇”为奋斗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业经济摆脱了困境,成功实现了飞跃,形成了以规模企业为支撑,主导产业为主体,非公有经济高速增长的工业发展格局。

1.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效益迈上新台阶。

2001年起,区委、区政府把工业结构调整作为全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两大基地建设,积极培育能源、材料、机械加工、医疗化工等四大支柱行业,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区工业实现总产值19.04亿元,比2000年的9.5亿元翻了一番。实现增加值6.53亿元,比2000年的3.1亿元也翻了一番,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3.1%提高到34.3%。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21.335.643.1调整为2005年的16.241.842,工业对全区经济社会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531万元,比2000年末的205万元增长了21倍,工业的经济效益迈上了新的台阶。

2.招商引资力度加大。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以工业园区为依托,结合地区资源优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营创招商引资的软硬环境,区成功引进了福耀玻璃、万立煤焦、方盛电厂、普生药业、海博镁业、四维龙头、万盛电厂、美华医疗器械等一系列企业,为地区工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打破了煤炭产业为主导的单一产业格局,形成了能源、材料、机械加工、医药化工四大支柱行业,共同支撑万盛工业的新格局,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为区逐步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打下了良好基础。

3.规模企业不断壮大,带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区规模工业企业由原来的16家到2005年增加到31家,总产值由5.75亿元增加到12.99亿元,增加值由2.22亿元增加到4.86亿元,规模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的比重也由60.4%提高到68.2%。截止2005年底,全区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已有2家,3000万元以上企业已有3家,1000万元以上企业已有17家。同时,区工业投资总额不断增加,2005年,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21亿元,是2000年的全社会投资总额的两倍多,特别是万盛电厂2005年底投产以来装机容量为2×10万千瓦,对区经济发展带动更大。

4.乡镇和民营工业快速发展,主导产业链条延长。

区乡镇工业和民营工业快速发展,逐步改变了地区所有制结构单一的局面,同时也成为地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05年,全区乡镇工业企业达到271家,比2000年增加69家,实现总产值8.6亿元,比2000年增长2.44倍。民营工业达到199家,实现总产业6.5亿元。乡镇工业和民营工业分别提供税收6768万元,为区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作出了巨大贡献。

5.商贸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商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2001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在商贸流通方面,不断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支持个体私营企业,使商贸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商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在新世纪之初,区委、区政府在走过城市经济严重滑坡之后,积极抓好商贸流通、娱乐服务业的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到2005年实现8.39亿元,是2000年的1.73倍;在这五年中,年均增长11.6%,比2000年约高了7个百分点。特别是2004年和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更是历史性的连续保持了14%以上的增长速度。随着孝子河商业楼,康隆盛步行街、子如广场南北商业楼、辰景花园商业中心、广进名都、红枫农贸市场、东林农贸市场、万盛区客运中心和三星级酒店等一大批商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相继建成和万盛大厦,至龙凤碑商业街的不断改造升级,区商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以及金桥、石林、青年、兴隆等镇农贸市场的扩大和完善,旅游景区商业网点的建成。2005年以来,区商业设施总面积已经超过29万平方米,大约是2000年时的两倍,区人均拥有商业面积1.07平方米,超过全市平均水平0.23平方米。

商贸流通结构进一步完善,新的流通体制逐步成型,2000年以来,区原来的食品公司、百货公司、平山贸易等公有制商业已基本退出商贸流通领域,个体及私营商业成了商贸流通经济的主导力量,到2005年,国有和集体商业企业19户,股份制企业19户,私营企业150户,个体工商户6624户,其中个体、私营企业占了总数的99.4%2005年以来,区经济进入了加速发展期,新的流通体制逐渐形成。以连锁经营,租赁服务、中介、直销、仓储物流等为代表的现代流通业蓬勃兴起和发展壮大。到2005年全区连锁经营销售额实现10658万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12.7%,并逐年增大。

商贸流通管理逐步增强,市场监控逐步完善。2000年以来,区基本实现了由管企业为主向管行业为主的工作模式转变。区制定了《万盛区“十一五”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和区加油站网点布局规划,液化石油气网点发展规划等。区用规划引导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为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提出了新思路。区委、区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生猪屠宰,肉品市场、民爆器材、成品油、危险化学品、液化石油气等行业的管理,建立了市场监控体系,选择了重点市场和重点企业对12种生活必须品进行了每周监控并制订了猪肉、成品油、液化石油气等供应的应急保障措施,区成功应对了2004年、2005年连续出现的成品油供应危机,2007年猪肉市场出现紧缺、涨价问题,也得到了较好解决,保证了猪肉市场的稳定。由于区采取了强硬措施,在2000年以来,区流通特种行业无一例死亡事故和重大伤亡事故发生,有力地保证了商贸流通行业安全和市场供应。

6.经济总量明显扩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发展到210739万元,比2000年的134138万元增加了76601万元,人均生产总值2006年为8431元,比2000年的4988元增加了3443元。三次产业发展情况,第一产业2006年产业总量明显扩大到29,100万元,第二产业扩大到87400万元,第三产业扩大到94,300万元,第三产业总量增长最快。从1990年开始,第三产业增速明显加快,在1998年后,其总量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区的重要增长点。从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看,1981-1995年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较大,均实现了5年累计翻番。2001-2005年期间,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由于万盛电厂的开工,实现了大幅度增长,2005年达到了85100万元,从社会消费情况看,到200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83897万元,到2006年为96,300万元,从区财政收入看到200512,324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到2006年达到14800万元。

7.城乡面貌发生巨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一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50年前,万盛城区主要以全长400余米的万盛老街为核心,辅以东林南桐两大矿区,城镇规模小,分布散,城市不成形,在改革开放前始建了万东路,矿山路,新田路,万新路,勤俭路等,城市主干道的建设和提升改造,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特别是随着2001年万盛大道一、二期工程的启动建设,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心逐步向万盛与东林之间的中空区扩展,万盛区城区建设面积已达到9.4平方公里,城区范围包括万盛街道、东林街道和万东镇、南桐镇部分区域,城镇化率达到66.7%。二是城市房屋面积大幅度增加。1980年前,城市房屋建设主要以国家投资的公房为主,投资数额少,竣工面积小。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区进行了住房改革,集资建房,商品房一起上,特别是2000年以来房地产业的大量兴起,城市房屋建设规模逐年扩大,基本保持了年竣工面积70万平方米的建设规模,形成了红枫小区、小集镇、滨江路片区、万盛大道周边以及莲池片区等较为集中的住宅区。三是市政设施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区先后改建和新建了区电影院、文化广场、体育广场、体育馆、子如广场、商业步行街、汽车客运中心等市政设施,实施了孝子河城区段改造工程,完成孝子河1号、2号坝建设,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城市通讯,供电、供水、供气等设施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与此同时,基础设施也得到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设施方面,2004915日,綦万高速公路通车到重庆主城区距离由136公里缩短为73公里,极大地方便了万盛到重庆的出行。90年代中期以来,对万金公路、轮石公路、腰黑公路、万桐雷石公路万盛段等重要区内通道的扩宽,硬化和油化工程。新建了旅游环线公路。全区公路密度达到141.77%公里/百平方公里,农村公路通村率达到84.2%。水利设施方面:从90年代后期建成汤家沟中型水库,2000年后建成银碗槽水库,加上原来建成的毛里、大槽水库、青山湖等13个小型水库,全区水库建成极大地改变了万盛城区居民饮水难和饮水质量问题,被群众称之为生命工程。电力设施方面,改革开放后建成方盛电厂,特别是2005年建成万盛电厂,加上原来的南桐电厂,全区火力发电装机容量67.9万千瓦,1998年建成大湾变电站,加上原麒麟变电站、六井变电站等19个变电站,总容量35.9万千伏安。从90年代后期,区实施了农网城网电力改造和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全区2006年已消除“无电户”。通讯设施方面:移动电话进入普通家庭,移动信号实现全覆盖,互联网用户达到8841户。能源设施方面:新世纪初,建成天然气输气管道27.9公里(綦南段20公里,城区管网7.9公里)配气门站2个,商业用户89户,集体13户,民用12489户,工业用户1户,建成农村沼气池6480口。

8.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1995年城市居民收入4494元,农村居民收入1570元,2000年城市居民收入5583元,农村居民收入2300元,2005年城市居民收入达到6905元,农村居民收入达到3242元,到2006年城市居民收入达到7618元,农村居民收入达到3268元,城乡居民的改入都是逐年增加,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也逐渐拉大。城乡居民存款大幅度增加,2006年末,存款余额到达2038亿元,人均存款7604元。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到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7.8平方米。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建区后的1956年,万盛文盲比例高达48.34%,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占全区总人口的2.64%,建区后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并提出科教兴区战略,到2006年全区有小学84所,中学13所,高中2所,职中1所,2006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1%,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9年,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广大干部、群众参加各种函授教育,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大专、本科学历的干部群众。各种短期培训,提高了干部、群众文化,技能水平。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到2006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104个,拥有病床10971张,人口死亡率下降为5.26%

万盛区城市经济综合改革总体是成功的,由于万盛区是因矿设区,为矿服务,经济结构单一,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形势,举步维艰。万盛区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型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任务艰巨,工作难度也大。区委、区政府在20075月对此对区情作了详细的分析,对万盛区未来的发展作出了明确的规划,制定了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万盛区的明天充满希望。

 



[1] 区志P589

[2] 区委志P260

[3] 区委志P272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  邮编:400015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2086

您是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