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奉节革命历史遗址遗迹掠影

2013-10-10 14:57:50来源:

 

 奉节最早的党训班所在地

现在的甲高中学

奉节县最早的党训班所在地——甲高初级中学,位于奉节县长江南岸的甲高镇光明村。解放前名为龙山私立初级中学,1959年建组安坪中学,1988年更名甲高中学。

1939年,万县国华中学被勒令查封后,为保存力量,按川东特委指示,由万县中心县委委员、校事务主任李英才带领,秘密转移到甲高乡,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并在这里举办党训班,还吸收了外围积极分子参加。

1946年,川东地区党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在蒋管区开展农村游击武装斗争,开辟第二战场,从各方派干部到安坪(现在的甲高镇)地区发展武装力量。曾在安坪吐祥一代活动的刘孟伉(云奉边境清水塘人)在重庆与彭咏梧取得组织联系后,返回家乡为开展武装斗争做准备,组建了七南支队。1948年,刘孟伉在万州摆脱敌人的拘捕后,秘密来到甲高,以龙山中学为据点,发动群众,培养积极分子,为迎接解放起到了积极作用。

 

 

竹园镇下辕门

 

竹园镇下辕门位于竹园镇场镇老街。

1948年1月15日下午,彭咏梧率领奉大巫支队从奉节青莲乡向巫溪转移,在两县交界的鞍子山十王庙借宿时,由于庙主告密,国民党五八一团三营连长陈士效带领一个加强连追踪游击队,将游击队团团围住。这时,岗哨已来不及报告,密集的子弹封锁了撤退的道路。彭咏梧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游击队员刘景太、龚泽三等也英勇牺牲。

战斗结束后,敌人命令竹园乡乡丁谢绍柏将彭咏梧的头颅砍下来,并逼着当地农民李大云、胡福太挑着送到竹园剿共联防指挥部。为了威胁广大人民群众,剿共联防指挥部把彭咏梧烈士的头颅挂在竹园镇下辕门楼大门上示众。

 

 

七南支队纪念碑

七南支队纪念碑位于吐祥镇祥和广场。

1947年秋,中共川东临委为开展下川东武装斗争支援解放战争战略反攻,于11月下旬派川东临委委员兼下川东地工委副书记彭咏梧到云阳成立川东民主联军下川东纵队,下建三个支队。

1948年2月,随彭咏梧到奉节县的吴子见前往云阳县泥溪乡,与刘孟伉等成立了中共七曜山临工委,4月改组为云奉南岸工委,领导建立川纵第四支队(1949年1月底命名为川东游击纵队七南支队),刘孟伉任司令员,吴子见任政委,活动于云(阳)、奉(节)、万(县)、恩(施)4县边境地区。

5月,工委遭敌破坏,刘孟伉等转移吐祥,后被敌人追捕,悬赏缉拿,即转入湘鄂西隐蔽。与此同时,中共下川东地工委调开县工委委员兼开县支队司令员陈仕仲接替刘孟伉的工作。陈仕仲到达吐祥后,以脚不干彭树诚家为据点,场上张仁厚客栈为联络处,并以黄问衢的乡长身份为掩护控制乡政权,秘密发展党员,先后建立了脚不干、芳草坪、军田、麻山、下坝5个党支部,彭树诚、朱自东、彭北洛、贾光新、黄问衢分任支书。10月10日,中共吐祥特支在芳草坪朱自东家成立,陈仕仲、朱自东任正副书记,领导重建第四支队,活动于七曜山云奉南岸地区,配合正面战场进攻,最终迎来了下川东的解放。

 

 

 

彭咏梧烈士陵园

彭咏梧烈士陵园坐落于永安镇鱼复社区。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缅怀革命烈士,竹园区委、区政府在人民群众帮助下找到了彭咏梧的头骨和遗骸,并于1962年始建彭咏梧烈士陵园。1980年冬,奉节县委和县政府对烈士墓进行了修复,1989年又再次对陵园进行了维修。后因三峡工程蓄水于2002年动工搬迁于现位置,历时2年完成迁建工程。新建的彭咏梧烈士陵园占地10070平方米,有陈列室5间,纪念亭1个,烈士半身塑像1尊,烈士墓、碑各1座以及纪念广场等。

 

(中共奉节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文图资料)(责任编辑:杨山山)

 

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

重庆党史网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252号 邮编:400015 电话:023-63898542
渝ICP备11000637号-3 技术支持:华龙网

您是访问者